李本茂[6]

对人生美好未来的执着追求,会成为创造功绩的不竭动力。

——题记

时光指针定格于三年学子的同窗共读,流失岁月并未抹掉朝夕相处的印迹辙痕。上海外国语学院(简称上外)俄语系1973年至1976年同级同班同室的学友心中,深深铭刻着于1988年被病魔夺走生命的一个熟悉名字——李子秀。这位15岁从军、19岁身着海军装,跨入上外学习俄语的学子,凭靠智慧积淀、年少老成的聪明才智,书写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他那充满朝气的厚朴纯真、情趣高雅、追求时尚、乐善好施的美德及音容笑貌,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固守存量,追求增量。军营锻炼四年,学习兴趣浓厚的子秀同学,从跨入上外门槛的那一刻起,深知自己是同批入伍战友中进入高等学府的幸运者,更懂得上大学是实现人生愿景的一次大转折。思睿观通、视野开阔的子秀同学,转而把了然于心的感悟变成孜孜不倦追求学业的强劲动力。有过数年学习俄语的经历,他的俄语水准在班上名列前茅,与只字未学过的同学相比形成强烈反差。按理,子秀同学可以高枕无忧,不用费时费心费力,像其他同学那样承受压力、刻苦钻研。理性战胜偏见,睿智的子秀同学把天平的砝码倾斜到超越自我、不断进取的一头。平常依旧按照要求听讲听课,背诵单词和课文,空余时间帮助同学克服学习难关,回答同学咨询的问题。可谓有问必答,不厌其烦。确保专业学习领先的同时,子秀同学竭尽全力,博览群书,吸取精华。他经常在图书馆涉猎法律、经济、社科、党史、文学、史学、哲学、天文、地理、生物等方面的书籍,并对诗词歌赋感兴趣,不断背诵名人诗作;进而让知识为自己插上守真抱负的理想翅膀,让知识成为生命列车的动力。

信仰立魂,追求上进。子秀入学前,已是共青团员,入学后,成为一班的团小组长。鉴于对团小组工作认真负责、有朝气有活力的天赋表现,他又被年级同学推荐为团支部的委员,竭尽所能协助团支书有效开展各项工作。此时的子秀同学成熟地感悟到:在部队4年的成长过程中,沐浴着党组织的雨露阳光,自己成为一名合格军人;推荐自己上大学,寄托着党组织的殷切希望;身为团小组长和团支部委员,充满党组织的信任和期待。感性上升为理性认知。于是,子秀同学认真学习新党章,加深对党的性质、宗旨、最高纲领、最终目标的认识,并决心按照党员条件的标准,通过自身努力,争做一名共产党员。入党申请书递交后,在完成学业和各项工作中,他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处处起带头作用,在学习雷锋精神陶冶情操的活动中,班长王本勤组织周六晚上留宿学校的同学冒着严寒乘车前往浦东装卸各种蔬菜,然后运回四川北路菜市场,往返时间约六七个小时,回到学校宿舍已是次日凌晨。尽管子秀同学有腰疾,弯腰困难,但每次装菜上下车,从未缺席。成功总是拥抱有准备的人,在年级党组织的培养下,在同班党员的帮助下,子秀同学终于如愿以偿,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广泛交往,追求情趣。子秀同学性格活泼直爽,语言丰富,表达力强,愿与不同对象进行沟通交流,彼此成为知己朋友:在校内能与不同语系的同学交往交谈,增进对校园生活的彼此了解;在五次开门办学中,能与工人师傅说知心话,与农民谈种植关切话,与军人讲军旅话;进而被国棉十九厂与上港三区从事装卸的工人师傅称为最可爱的工农兵学员。上海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有分别姓钟、姓王的两位学习俄语的女中学生,偶然与子秀相遇,通过交谈,她俩就对军人学员增添了崇敬。每逢星期天,两位中学生会来我们班,互相进行俄语对话,彼此提高学习能力。一日三顿在食堂排队买饭菜就餐,每个同学均要与打饭菜的工人师傅接触,所有同学仅是与其打招呼而已,并无过多的语言交流。然而,善于语言交流的子秀同学,却与数位不具备上山下乡条件留在上海参加工作的青年女师傅拉近了跟全班同学友好交往的距离。特别是姓黄、姓邵的两位青年师傅,成为我们班的常客,通过彼此交往,大学生与工人师傅之间不断增进了解和加深情感,进而也给我们排队打饭菜带来些照顾。其他班的同学见状,羡慕赞誉:“一班同学真会搞社交。”其实,会交往的功劳应属子秀同学。

胸怀坦**,追求时尚。子秀同学的内心世界,充满阳光,没有污垢、虚伪、欺诈、私欲,言谈话语没有假话、大话、空话、谎话。子秀同学内善外美的人格情操,遍布北京、上海、陕西、四川、河北、江苏的同学均是亲历者、目睹者、见证者。翻阅子秀辞世留存的日记同样能一一得到见证。子秀同学有写日记的情趣雅兴,无论学习和工作多忙多累,他都抽时间把当天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用文字记录下来。特别对时事政治的独特见解、学习体念进行详细记录,供日后品味回顾。在日常生活中,他情趣高雅。无论在国棉十九厂,还是在上港三区开门办学,他非常喜欢开展家访活动,对所在班组的工人师傅家庭均一一进行登门拜访。通过唠家常,学习工人师傅热爱祖国、热爱本职工作的特有品质,不断吸取政治营养。去农村开门办学,他同样利用休息日到种菜农民的家里进行拜访,了解种植各种蔬菜的季节,学习种植经验和方法,增进对中国农村、农业、农民的深入了解,形成与农民在情感上的共鸣。子秀同学在生活中,与其他同学有着不同的雅兴。每逢他过生日时,总要花点钱买瓶上海人喜欢喝的黄酒,叫同学把饭菜端回宿舍吃,与他共享过生日的乐趣。时代所限,虽无铺张浪费的大吃大喝,但划拳输者喝酒时的热闹氛围,在当时的确是其乐融融,开心至极。

笔随心走,言为心声。子秀同学留存的厚重日记,道出了对祖国、对社会、对党、对人生、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认知和见解。字字滚烫,情织如炬,烤得我们眼眶发热,汗颜涔涔。同学们书写的文字,仅为缅怀子秀同学的精气神,愿他在无痛苦的天堂魂灵得到慰藉。

斯人虽远逝,精神仍永存。

2020年11月5日于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