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霸大军西征凉州,进围凉州治所姑臧城,公孙霸驻兵朴劓,令方龙率前部进驻苍松,丁弘所部从金成郡北上,进驻张掖,三路军马共十余万,将姑臧城形成三面包围之势。
第五均以马威率领凉州精骑二万人驻守揟次,与方龙所部对峙。令牵兴率精兵二万人,驻守鸾鸟,与丁弘所部对峙。以花羽领二万军守武威,然后自率四万余众守姑臧。凉州军皆长枪健马,军资粮秣充足,第五均倚仗地利,不惧公孙霸。
公孙霸探知得凉州军部署,欲要进攻,又担心难以战胜,已在凉州驻军二十余日,仍犹豫不决。军中日费粮食浩大,士气渐衰。
公孙霸心下焦躁,乃与归海卫商议道:“今凉州军守备甚严,不能进攻,孤驻军日久,恐师老兵疲,军师有何良策?”
归海卫奏道:“主公挥师远征,劳动大军十余万,非等闲之事也。并取凉州,当志在必得。主公虽然一时不能进攻,然凉州军龟缩姑臧,亦不敢出。主公若急攻之,其必负隅顽抗。且先缓之,主公已经派人行反间之计,待其内部有变,然后趁机攻之,则姑臧可定也。”
公孙霸遂纳归海卫之言,传令三军围而不打,又令长安皇甫照运送粮草。皇甫照亦发书公孙霸,劝其一鼓作气攻下凉州。又将军资粮草,源源不断运送至公孙霸军前。公孙霸见皇甫照书信,又见粮草可以继续,于是决意继续围城。
公孙霸又派人至西域长史府,以高官厚禄和金帛为诱,游说西域长史班错,劝其统领西域各部,与凉州决绝,相助讨伐第五均,待凉州平定后,朝廷授班错镇西将军衔。
原来班错乃班超之子孙,汉朝自设立西域长史府以来,便置西域长史,管辖西域各部。位远在十三州刺史之下,因为所管辖之地甚为偏远,所以西域长史其势力尚不及中原一郡守。第五均经营凉州之时,兵马强盛,又屡次侵犯西域之地,班错不敢与其争锋,于是上贡礼物牛羊,结好凉州,后来第五均入朝,掌控朝政之时,恐班错在后方起事,于是又拉拢班错,以其为安西将军。班错在西域长史府,有嫡系军队一万人,驻军楼兰,管辖西域各部胡人。班错以军士屯田,不用汉朝赋税养军。如此在西域已经二十余年,甚有威名,西域各部胡人皆惧服之。
班错见第五均被逐出长安,退居凉州老巢,公孙霸大军前来征讨,想其必然将败。今见公孙霸使者来,许以为镇西将军,又送金银财宝甚厚,乃大喜应承,遂收了金帛礼物,答应公孙霸,将遣其部下并及胡人军队两万人为助,从西面攻攻击凉州敦煌、酒泉郡。
第五均在姑蔑,虽然下令厚赏战功,然公孙霸军围城一月以来,只是对峙,并无战事,第五均便以此为借口,拒发赏银,军中颇有怨言。原来第五均性吝啬,爱财如命,所赏皆亲近。有功之人,如若关系疏远,便吝其财赏。前番潼关相战,折损凉州勇将数名,第五均吝惜财物,抚恤甚薄。然而本家族之人,如马威第五超等亲近之将领,赏赐却厚于常人,于是军中多有离心。
又相持半月。公孙霸命令方龙进军,马威率兵相迎,在揟次大战,双方互有损折,马威军少不敌,第五均见之,命令其侄第五盖率步骑两万助战,方击退方龙。
公孙霸又命令丁弘进兵,丁弘率众进至鸾鸟附近,与花羽所部交战。丁弘军不利,损兵千余人,战败撤退张掖。
花羽、马威、第五盖等击退敌军,应当重赏之。然而第五均只重赏第五盖,马威虽然前番兵败,折兵数千,却依然重赏之。而花羽所部,击退丁弘,并斩首级千余级,第五均只发每人发赏银五千五铢钱,并不升军职,因为花羽并非其嫡系部将,此次虽然战胜,封赏皆少于第五盖何马威。
花羽心中不平,想起第五均往日排挤刻薄之事,想如此般与其卖命,却遭其猜忌。如果第五均被公孙霸所败,自己即便不死也成阶下囚。花羽所部军士,见第五均不兑现军令,群情甚怨。
公孙霸细作,已经探知得花羽军中情况,乃告知公孙霸,归海卫奏道:“既可以行反间之计,离间花羽,为主公之所用。”公孙霸道:“花羽乃杀吾弟公孙豹之仇人,孤岂可招降?即便招降,其也不敢来也。”归海卫道:“壮士临阵,不死既伤,两军交战之际,生死由命。岂可将战场之死视为私仇?主公若欲定取凉州,离间花羽此人,胜过万军浴血奋战也。今主公遣人为其剖析形势,晓以大义,其人必能为主公所用也。”
公孙霸见归海卫此言甚有道理,遂从之,遣细作扮作凉州军士,混入花羽营中,持密书趁机见花羽。
那假扮凉州军士之细作,被识破,遂被花羽军擒拿,其人道:“我乃丁弘所部军校,因为赏罚不明,特来投奔。有机密事要见花将军。”花羽军令甚严整,军士不敢隐瞒,带来见花羽。
花羽见之,乃问道:“你有何事前来?欲诈降乎?细细到来。”
军士道:“小人有一机密书信,告知将军。”遂取衣甲缝隙中取出一书,上有印章。
花羽令呈上来,观之,书上只有:“横来,大者王,小者侯。”八字。印为大司马燕王字样。
花羽看了书信心中大惊,看账外军士,无有察觉。乃佯作发怒,大喝道:“你乃细作,欲诈降赚我。左右,将此人推出去斩了!”
那军士哈哈大笑,道:“小人特来投奔,送花将军一大功。只可笑花将军不识真伪,执迷不悟,如此大功,白白错失也。”
花羽乃止住左右,问道:“吾有何执迷不悟,你且说来!说得不通,仍然斩你!”
那军士遂左右顾盼,花羽亦心神领会,令帐中军士退下,屏人令其上前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