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张辰的注意点不同,老王爷似乎并未担心李璇的安危,知女莫若父,他虽在李璇昏迷期间跋山涉水,但是这个女儿从苏醒开始,就不必再太过担心了。

他的女儿,绝不会因一个区区三境的刺客有任何闪失。

他所在想的,是长安街头出现刺客这件事本就十分罕见,更不必说,这刺客还出自皇帝随行的禁卫军,这是何等匪夷所思甚至可怕的事情?

一旁的朱重三仔细辨认许久,低低道:“是安史山带回来的人,那一日我和张辰都见过。”

张辰听到了这句话,应了一声,“的确如此,我也有些印象。”

张辰不只见过一次,因为那一日邪魔动乱,在离开之前,感知到了安史山部将赶来,其中正有此人。

只是在那一日后,安史山认了皇帝做义父,且将自己带回长安的部将全部送给了皇帝,最后皇帝交给兵部,让兵部瞧着将这些人全部拆分,留在京都任职。

朱重三的脸色变得极难看,低低骂了一句,“这狗入的杂种!”

老王爷的神色也极难看,此外,还有其他的种种情绪交错的复杂。

······

······

轩宗33年冬,恭王府郡主李璇苏醒。

轩宗大喜,摆驾恭王府,仪仗先行,禁卫随后。

禁卫军中有刺客暴起,刺杀李璇未遂,纷纷赴死。

轩宗随后赶到,龙颜震怒,彻查禁卫,诛杀一百三十八人,安史山的部将占七成。

“皇帝杀死的那些人里,大多数都是安史山的人,说来也不过是为了给恭王府一个交代。

只是这件事情还有许多疑点,倘若这件事真是安史山的命令,未免这个局做得太粗糙,而且这刺客下手得未免太过于急切,甚至不做任何试探,贸然出手,这绝不是安史山走一步算十步的风格。”

叶谷在张辰面前分析,“所以,这件事的背后错综复杂,不管朱重三还是三王爷都很清楚,只是这件事涉及禁卫军,根本无从彻查,因为禁卫军其实算皇帝的家臣,如果对此提出太多不满和疑意,就是在怀疑皇帝本身。

众所周知,恭王府满门都在为当今圣上守卫边疆,安一方太平,其忠烈是安史山也比不上的。”

叶谷想了想,接着道:“而且,世人皆知,李璇是当今圣上最喜欢的郡主,前些年李璇征战时,皇帝总在朝堂上夸奖她,而当李璇受伤昏迷的时候,皇帝也下旨要全天下的神医赶赴长安,耗费了极大的人力或物力。”

张辰笑着道:“没想到你虽从未去过长安,但对这些事倒了解得清楚。”

叶谷感慨:“心向往之,望而不得,所以总是费尽心思想要了解和接近。”

“所以你的意思是,这件事未必是安史山做的,而皇帝不可能会对李璇下手,背后或许有其他势力的影子?”

叶谷说:“先生想错了,我是想告诉先生,长安的这些人表面文章都做的太好,所以根本无法从表象去寻找祸首,这件事到底是谁做的说不好,毕竟只有那个人自己知道。”

张辰没有再做回应,只是想起那一日皇帝进入王府的场景。

当皇帝知道李璇遇刺之后,当即下了让兵部彻查旨意,面上愧色深重,仿佛是因为他才让李璇出现意外,且面对李璇的流露出的担忧,和长辈面对子侄的爱护十分贴合。

当时的张辰就站在李璇一旁,近距离瞧着这位注定要在王朝更迭历史中留下浓重笔墨的皇帝,见他因不曾修行而岁月沧桑,无论面容沟壑,还是发丝微微染雪,都说明这个皇帝终究还是老了,哪怕世上百姓如何去说当今圣上的春秋鼎盛,岁月却终究是不会骗人的,它只会一刀一刀在你的身上落下。

这不是他第一次见到这位陛下,但却是皇帝第一次正视张辰。

上一次张辰去往皇城赴宴,皇帝见了张辰后并未多做注视和停留,这是因为李璇并未苏醒,他这个王府姑爷因此显得有名无实。

现在李璇已经苏醒,皇帝的态度也因此改变,说出那些张辰已在别人口中听过很多次的场面话,“的确是一表人才,难怪常听别人说起,长安第一的美男子,和我唐国第一的女军神是天作之合。”

皇帝的场面话也没什么不同,老生常谈。

只不过,哪怕皇帝笑容满面,外人看了只觉如春风拂面,张辰仍旧感知到了极淡的一缕厌恶。

像皇上这样的人物,能将所有的情绪藏起得极好,现在却还是让张辰察觉到,那这就说明这厌恶并非只是一丝,而是极深。

张辰心里暗暗想着,如果有画师将这一幕滑下来,一定十分有趣。

阴天的长安。

三个人面对面笑得自然,但其实各有厌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