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个爱茶人的记忆中,都会有铁观音的幽幽兰香,余香绕齿袭人清,并且很多人最初皆是由铁观音的茶香吸引,登堂入室而爱上茶的。但是,这些人为什么又最终抛弃了铁观音呢?其根本原因在于,商人逐利,迷者追香,造成了近年来铁观音制作的嫩采摘、轻发酵、轻焙火。当下市场上所见到的铁观音,大部分呈现外观绿、茶汤绿、叶底绿,虽说铁观音属于乌龙茶,但却具备了绿茶的“三绿”特点,并且有发酵越来越轻的倾向。乌龙茶偏绿茶化了的铁观音,在品饮时,投茶量比绿茶大,茶汤比绿茶浓,苦涩度高,容易伤及胃肠。这会迫使很多人面对走清香型路线的铁观音,欲罢不能,却又不得不望而却步,这就为后来者居上的武夷岩茶的崛起,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

铁观音与大红袍一样,俨然已成为闽南乌龙与闽北乌龙的代名词。其实,铁观音只是闽南64个茶树品种中的一员。闽南乌龙茶的四大花旦,分别是本山、毛蟹、黄金桂、铁观音,而铁观音又是四大花旦中的翘楚,所以,原始铁观音的品种非常珍贵。潮汕人自古至今,有饮安溪茶的习惯,常把安溪茶称为“溪茶”,又叫色种。

红心铁观音的老丛茶树

铁观音原产于安溪县的西坪镇,发现于清初。安溪铁观音属于中叶种,嫩梢肥壮,略带紫红,叶形椭圆,叶肉肥厚,叶尖下垂略歪,叶缘锯齿疏而钝,略向背面反卷,叶面呈波浪状隆起,具有明显的肋骨形。泡完后的叶底,特征也很明显,肥厚软亮,如丝绸缎面,少量叶尖略向左歪,当地茶农把纯正的铁观音,俗称为“红心皱面歪尾桃”、“歪尾桃”、“红心观音”或“红芽歪尾桃”等。

安溪自古山高、泉甘、雾多,本是一个山清水秀出好茶的地方,但是,随着近几年茶山的无序、过度开发,连绵的茶山上,只余丛丛低矮的茶树和状如斑马纹的**土壤,很少再能见到“头戴帽、脚穿鞋、腰绑带”,密布着植被、树木、花草的生态茶园,这是盲目扩张后的茶山之痛,更是安溪的茶叶之悲。真希望安溪的茶山,能够适当地退茶还林,重视生物的多样性,涵养好水土,能早日郁郁葱葱、鸟语花香。在我走过的茶山中,安吉的茶山,也存在着开发过度的弊病,这也是安吉白茶的鲜香不如早前的主要原因。

安溪地处戴云山的东南坡,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按地形地貌之差异,素有内、外安溪之分。习惯上把与漳平、永春、华安交界的西半部,称为内安溪;把与同安、南安接壤的东半部,叫做外安溪。内外安溪的划分,从本质上讲,是高海拔茶区与低海拔茶区的分别。内安溪山峦陡峭,属于高海拔茶区,其独特的生态环境,特别有利于鲜叶中含氮化合物与某些芬芳物质的合成与积累,使氨基酸的含量较高,呈清香型的戊烯醇、乙烯醇合成较多,而苦涩味较重的茶多酚,含量较低。此外,在海拔较高的茶区,茶树纤维素的合成速度较为缓慢,鲜叶的持嫩性增强,为优质茶的品质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外安溪地势平缓,多低山丘陵,土层较薄,昼夜温差小,光照时间长,不利于高品质茶的生成。“四季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的内安溪,主要包括西坪、大坪、长坑、祥华、感德、剑斗等十几个主要产茶乡镇。个人以为,论品质以祥华的高山茶为佳。

铁观音的鲜叶采摘,须在嫩梢形成驻芽、顶叶刚展开呈小开面或中开面时,采下两至三叶。最标准的采摘,是一枝三叶型,并做到不折断叶片,不碰碎叶尖,不带余叶和老梗。通常把从谷雨至立夏后的5天内所采的茶,称为春茶;把夏至前后到小暑期间采制的茶叶,称为夏茶;把立秋前后至处暑前采制的茶叶,叫为暑茶;而把秋分至寒露后5天内采制的茶叶,称为秋茶;市场上,多把寒露前后几天内采制的茶,称为正秋茶。安溪春季多雨,很难制作出高品质的春茶。秋季雨少,秋高气爽,做出的茶香气高扬,但茶汤的细腻度个别会较春茶稍逊,这就是所谓的“春水秋香”。如果风调雨顺,高品质的茶,仍然是休养生息过的春茶。无论是春茶或秋茶,还是以颗粒紧结重实、掷地有声,香气清雅悠长,汤感细腻,内质丰厚者为佳。

闽南茶区的野放红芽佛手

铁观音的制作工艺,可分为传统做法和清香型做法两种。

传统工艺的茶青,以4~10年树龄的老丛最佳。其工艺主要包括:晒青、晾青、摇青、炒青、揉捻、初烘、包揉、复烘、复包揉、文火烘干等。铁观音的晒青,一般从下午4~5点、阳光转弱时开始,晒至鲜叶柔软,光泽消失,略有清香。当春茶的茶青减重率约为7%~10%时,移入室内晾青、摊放。晾青时,叶内的水分重新分布,待晒青叶“还阳”后,即可进入摇青阶段。铁观音的老丛,叶厚脆韧,不易发酵,做青时宜重摇。铁观音的摇青,一般在下午的6点前后开始,持续到次日上午的8点左右,通常会历时13~16个小时。正常情况下,摇青4次即可,第一次摇青,2~3分钟;第二次摇青,5~6分钟,中间各静置2~3个小时。第三次摇青,是品质形成的关键环节,需摇青至茶青还阳硬挺、青气浓烈,方为适度。然后,再间隔4~5个小时,待青气退尽,花香初显,叶内水分明显减少,叶缘转黄红后,可进行第四次摇青。第四次摇青,要灵活掌握,摇青后,需要厚摊,促使内含物质充分转化,待花香浓郁,红边显现,叶缘被卷,待叶色黄绿时,即可转入固定做青品质的炒青阶段。

铁观音的揉烘,实际上包含了“三揉三烘”六道工序,依靠包揉,使茶坯条索紧结,弯曲成螺,直到塑制成型。然后通过文火慢烘,提高茶香的清纯度,把毛茶的含水率降低到6%左右。经过挑拣,去梗精制后的成品茶,颗粒紧结沉重,青蒂、绿腹、蜻蜓头,色泽鲜润,油亮砂绿,叶表泛白霜,汤色金黄,滋味醇厚甘鲜,香气兰香带蜜韵,耐泡且回甘好。我们借用元代诗人刘秉忠的《咏云芝茶》来形容铁观音,非常贴切。其诗云:“铁色皴皮带老霜,含英咀美入诗肠。舌根未得天真味,鼻观先通圣妙香。”外观泛铁色的茶,一般多为轻微发酵茶,如白牡丹。上佳的铁观音,七泡有余香。七碗饮尽,茶气充盈,如诗人所感:“待将肤凑浸微汗,毛骨生风六月凉。”

清香型铁观音的茶青,多选择树龄在3~5年的新丛,其工序相比传统工艺,少摇青,多静置,发酵轻,工序简化了许多。其基本工艺包括轻萎凋、轻摇青、轻发酵、杀青、揉捻、包揉、烘干等。夏暑茶,多借助空调降温抽湿,稳定品质。

清香型铁观音的轻萎凋,有利于保持鲜叶的生机和活力,萎凋程度中度偏轻,以手摸青叶有柔软感并发出淡淡清香、叶面失去光泽为宜。此时春茶的减重率,约为6%~8%,比传统工艺高1%~2%。其摇青要轻柔,避免青叶损伤,过早红变。摇青次数一般掌握在3~4次,时间约为8~12个小时,比传统工艺减少了5个小时左右。当摇青后的叶片呈汤匙状,青气消失,花香渐显,叶片隐约可见红点,即“一红九绿”时,立即进行杀青。

清香型铁观音

传统炭焙铁观音

清香型铁观音的制作特点,决定了其外观翠绿清新,滋味鲜爽,香气清香扑鼻,汤色黄绿明净,叶底青绿或黄绿而有缎面光泽,气息上可能有微微青气、淡淡酸味。由于该工艺发酵轻,易氧化,茶烘干后必须冷藏,防止质变香消。市场上的清香铁观音,由于大部分挑拣后没有复火,故含水率较高,如不冷冻更易变质。

一款上佳的传统铁观音,其外观:外形紧结拳手弯;色泽:铁色蛙皮带白霜;汤色:蜜黄澄清近琥珀;香气:幽兰浓郁舌根甘。在市场上,为什么很少能见到诗中所描绘的传统铁观音呢?主要在于很多人,误解或刻意去误导了传统铁观音的制作工艺。有的茶商,把隔年卖不出去的茶叶,重新高温电焙一下,使茶的外观变黑,茶质焦炭化,重焙出类似焦糖的香气,就假托是传统铁观音或是老茶,这是极其错误的。这样的劣质茶,香气粗劣或仅余些许焦糖香,而无铁观音特有的幽微的兰花香兼果香、奶香,叶底僵硬无活力。

当很多的爱茶人,开始逐渐远离铁观音时,铁观音未来的唯一出路,就是要尽快改变茶园生态,发展有机茶,恢复传统工艺,采得不要太嫩,让铁观音重新变得像乌龙茶。但是,传统工艺的恢复,不是简单地喊喊口号那么容易,可能需要数十年,甚至是几代人的努力。比如幼嫩的新丛走水容易,却耐不住摇青和焙火,而老茶园的涵养,可能需要数十年的养护,又有谁能等得起呢?另外,还有做青技术的学习与传承;做茶人的体力和耐力;焙茶技术的把握与提高,等等因素,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曾经的铁观音,清水高峰,出云吐雾,饱山岚之气,得烟霞之霭,令其它茶的清香之味难及,我为此也沉迷数年。那种味道与感觉,读读清末连横的诗,或许还能觅到。其诗曰:“安溪竞说铁观音,露叶疑传紫竹林。一种清芬忘不得,参禅同证木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