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回到父母身边

祈冰姐姐走后的一个月,祈冰家搬离渣家甸,迁住到滨江大道对面五层高的联排公房里面。

之所以离开渣家甸,概因祈冰爸爸考虑祈冰兄弟俩太小,他们每次通过宽阔的、车辆疾驰的滨江大道上学放学时,着实担心不已。于是通过房屋互换的办法,祈冰一家住进了这个新家。

这个新家在房子的第五层,进入大门后,就是一个大厅,祈冰家在中间一个20平方米小套间,左边是24平方米大套间,右边是15平方米单间。此房属于三家合居的形式,共用大厅、厨房和厕所。大厅约有10个平方米,是三家摘菜、洗衣、晾衣和休憩的场所。虽然是三家共用一个厕所,这对祈冰来说,算是到了天堂了,远比那边每天抢着如厕要好了许多呢。

实际上这个房子要比渣家甸的房子小了3个平方米,不是这个原因,人家还不愿意调换呢。为了祈冰哥俩的安全,祈冰爸爸只得在房子面积上做出让步了。

大套间是一家姓周的,还有一个七十多岁的奶奶,周姓夫妻,下面三个孩子,一共六口人;单间主人姓范,是个男的,一人独居。加上祈冰一家四人,实际居住十一个人,在这个不大的空间里,显得较为拥挤了。

祈冰爸爸将自家的小套间作了安排,祈冰爸妈住里屋,外间做客厅,上面搭建了一个暗楼,权作祈冰哥俩的寝室。

祈冰一开始不太适应这里的生活环境,少了活动的空间,多了陌生的面孔,更多的是狭促和牵绊,仿佛被人为囚禁了一般,自由度、随意度和舒适度下降了许多。刚搬来的几天,祈冰不太喜欢在家呆着,总往渣家甸里去。似乎家搬了,心还未走呢。

这个新家离学校近了一站路,过了后面的楼房,往后走几十米,就可以看见铁路边的围墙了。王志军家也在附近,溜子家更是近了许多。尽管离开渣家甸,祈冰终觉难舍,但毕竟人的适应能力还是比较强的,不长的时间里,祈冰也渐渐融入了这个新家的氛围之中了。

由于成了近邻,王志军和溜子华子他们经常跑来玩耍。也慢慢解开了祈冰眷恋旧地的情结。

夜里睡觉时,祈冰能够晰更加清晰地感觉到火车经过时的震动,亦如睡在摇篮里一般,香香甜甜地入梦;早上睁眼时,似乎是被火车的汽笛声唤醒的。一种新的感觉、新的顿悟,慢慢地环绕在身体周边,祈冰自觉像长大了一些,成熟了一些。

夏天渐渐降临,湿热的空气如锅盖一样,难以起开挪去,压得人气喘嘘嘘。

这边的人们一般是在午后将竹床放在狭小的楼梯间和过道里,然后在上面纳凉或者吃饭。人们在上下楼时,只得蹩着身子走过。

祈冰家在最高一层,上面就是屋顶。经过一天如火一样的太阳的暴晒,屋顶便往下面房间里散热,一到傍晚暑气蒸腾,闷热异常。这样的房间是难以让人入眠和休息的。

由于人多,过道里楼梯间容不下那么多的竹床。怎么办呢?真可谓天算不如人算。住在五层的住户,便向天上要纳凉的空间了。

刚好楼梯间通往屋顶的地方有个检修孔。不知谁弄来一个长长的竹梯,搭在那个孔上,正好容一个人上下。

太阳落山时,人们便在屋面撒上水,在各自的房顶上摆上竹床,一张不够,就来两张。这些竹床孔洞里上不去,他们就在大厅的外面将竹床系上绳子,屋面上有人帮着拉上去。

屋面半夜以后,有些微风,比楼下和地面风大,要凉快许多。有些不是这个楼的居民也跑到这里来纳凉,他们一般拿着一张草席和一个被窝单子,草席往屋面上一铺,单子夜里挡挡露气。对于这些人,本楼居民一般不会干预,天热,人也多了一点理解和宽容,只要不太过分,都带得过去。

其实从这个孔洞上去时,还是非常危险的。上去以后就是小的平台,四周是一个不足一尺的矮墙,左边往下看便是悬空的了,可以看见下面纳凉的人影;翻过右边的围墙就是大屋面了。一般年纪大的人,或是太小的孩子,一般是不让上去的,实在是太危险了,稍有不慎,就会坠楼身亡。

祈冰爸妈总是嘱咐他们小心上去,一般是在爸妈的照看下上去的。后来他们轻车熟路、上下自如了,爸妈也就稍许放松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