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回到父母身边

一九六九年仲春二月的早晨,天色微明。天空中的云层呈浅黑色,如同浸润的水墨画一般,深厚而且恣意,淅淅沥沥的小雨从中飘散下来,慢慢地给微醒的大地罩上一层淡淡的雾色。

祈冰住房的窗外,这时响起了人声、水声和木桶碰地的声音。祈冰知道新的一天开始了。发出声响的地方是楼下对面的自来水取水房。此刻大人们正在排队取水,担回全家一天的生活和洗漱用水。

祈冰睁着睡眼惺忪的眼睛,要不是爸爸叫醒他,他还在甜甜的梦乡里神游呢。祈冰歪着小脑袋,盯着窗户玻璃上流下的雨水发愣……他知道从今天开始,他不能再睡懒觉了,爸爸要带他和弟弟去上幼儿园了。昨晚爸爸跟他说上幼儿园的时候,他不知幼儿园为何物?为什么要上幼儿园?他摇着头,咕噜着:“我不去,我不去的!”弟弟在旁边也嚷着“我跟多多(弟弟发音不清,总把哥哥喊成多多)在家玩,不去幼儿园!”弟弟小祈冰两岁,祈冰今年七岁。祈冰明年九月就要上小学了。爸爸不放心小哥俩在家。尽管家里还有个姐姐,但姐姐也要上学,也照顾不到他们。幸好小哥俩还比较比较听话,不会到处乱跑,总在家里玩耍。

祈冰的家是个二层的砖混结构的楼房,房龄有十几年。坡屋顶,红色的瓦,外墙已显斑驳的痕迹,屋内是木地板。这幢楼房里共居住着六户人家,祈冰家在二层,另外还有三户;楼下有两户人家。祈冰家起初并不在此居住,是爸爸一个朋友介绍来此租住的。

这幢楼房原是一个姓朱的地主的房子,后来被收归国有,祈冰家也顺理成章地成了这里的公房承租户。这幢楼房在祈冰居住的渣家甸里算是最好的房子了,而周边大多是砖木结构的平房,甚至于还有不少棚户房。

整个渣家甸有十一条纵横交错且自然形成的小街小巷,甸里有三百多户人家,大多不是这里原住民,基本上是由滨江市周边乡下移居过来的。甸里居民口音五花八门,似乎是一个小型联合国。虽说口音繁杂,但人们还是能够互相交流,融洽和谐地生活在一起。甸里居民很多是拾破烂的,并以此为生。加之甸子背靠好几个湖塘,被人戏称为渣家甸,一传十,十传百,以至于后来成了这里正式的名称。

祈冰所住的楼房有自来水管,不用起早床排队担水。楼下那些住户基本上靠担水过日子,生活过得十分艰辛。

“冰冰起床了,快点啊!”爸爸叫着祈冰的乳名。祈冰应了一声,顺势蹬了熟睡的弟弟一脚,弟弟仍在沉睡着。祈冰顾自穿起衣服下了床,赶紧去厨房洗漱。爸爸把早饭做好了。

弟弟也起来了,正在穿衣。祈冰跑到床边拿起一张草纸,风也似地冲向楼下,直奔几十米外的公共厕所。甸里居民多,厕所少,每次上厕所要像打仗一样,因蹲坑太少,需要排队等候。所以抢先一步,必然怡然自得,海阔天空;落后一步,则是如履针毡,似下地狱!祈冰好几次差点将屎拉在裤子里。还是有一次出了洋像,祈冰实在憋不住了,遂跑到厕所后面解决了,结果招来看管厕所的王大爷一阵痛骂,之后还告诉了爸爸,又招来爸爸的一顿呵斥,搞得祈冰郁闷了好几天。所以,经验告诉他每次如厕动作不仅要敏捷,速度还要更快,才能不落于人后!祈冰此次还算顺利,回来时还哼哼唧唧的,惬意不已啊!

祈冰回家吃完早餐已是上午八点了。外面春雨仍在潇潇,窗外的柳树上已绽出不少尖尖的嫩芽,像一张张饥渴的小嘴吸允着春天的乳汁。

甸里的小巷里,人来人往,大家各奔东西忙着各自的事情去了。祈冰爸爸推出一辆老旧的28吋的自行车,把雨衣给祈冰小哥俩穿好。爸爸将弟弟放在车子的横梁上,把祈冰放在后座上,然后推着他们出了巷口。迎面碰上祈冰家对面屋里的牛奶奶,牛奶奶右手挽着菜篮,不解地问道:“冰冰爸啊,这是送他们去哪里啊?”“哦,送他们去幼儿园呢!”爸爸回应道。“牛奶奶好!”祈冰哥俩齐声叫道。“呵呵,好啊,好!”牛奶奶摸着祈冰的头说,“孩子小,是要早点受教育啊,好事,好事啊!”牛奶奶频频地点头。

祈冰一家三口穿过几条巷子,很快走出了甸子,来到了大马路上——滨江大道。

祈冰对这条大马路非常陌生,因为祈冰和弟弟自幼跟爷爷奶奶住在离市区40多公里的黄林镇乡下。去年底才回到渣家甸的父母家.可以说祈冰小哥俩的童年基本是在乡下度过的。在乡下的几年,祈冰几乎成了那里的孩子王,爷爷奶奶怕他不学好,就像小树长歪了,大了难得扶正。于是又把他们送回来了。

因为大马路路宽,车速都比较快,爸妈从不让祈冰小哥俩上这里玩耍。小哥俩也很听话,也没偷偷来过。

这条大马路东西全长13公里,双向八车道,几乎贯穿了整个滨江市区。这是市区唯一一条最宽,最长的马路。尚未吐绿的梧桐树,伸着光光的枝桠,分列马路两端,绵绵延延像是铮铮铁骨的士兵守护着这条大马路。

无轨电车拖着长长的辫子快速驶过,另外还有小车,货车和其他公共汽车来往穿梭,骑自行车的人们像两股洪流分别朝东和西滚滚而去。

这一切让祈冰感到非常新奇和惊讶,他怔怔地看着,仿佛来到了另外一个奇异的世界。

祈冰爸爸推着车从人行道穿过这条马路,来到了对面的一条小马路上。这是一条缓缓向上的坡路,坡顶就是一个火车道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