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烦吗?
吃药没有用,看心理医生更烦。最好的解决方法,莫过于临摹《心经》。
什么?用毛笔?我已经几十年没抓过了。你说。
用什么笔都好,只要坐下来写就行,但是尽可能用毛笔,就算你已疏落了很久,也不要紧。日本有种写经纸,让你铺在《心经》的原文上面,你只要抓着毛笔,一笔一笔临描好了。
写多了,就可以把原文丢掉,用自己的字体去抄。
至于毛笔怎么抓?当今已有一套理论,推翻了从前老师的死教条,你要怎么抓就怎么抓,随你便,没有规定的姿势,你自己觉得舒服就是,这么一说,放心了许多吧?《心经》的真髓在于“心”,先放下。
如果你已经克服了抓毛笔的心理障碍,但又不想照日本人的方法去临,试试我近来写经的过程吧。
第一,要照什么人写的呢?当然是我们最敬仰的高僧弘一法师的书法了,有些人也许认为他的字造作,故意写成什么叫“和尚字”的,但我并不认为如此。弘一法师未出家之前临魏碑,功底很深,又学过宋人黄庭坚的字,写出来的更是潇洒。当了和尚之后选择的字体,只不过是像他学佛一样严谨,一笔一画都恭恭敬敬,一丝不苟地写出来的成果。
所以要临《心经》,最好是用弘一法师的字去练。
但是弘一法师写过的《心经》原稿不知在何方,复制的印刷品中,字体很小,看不出用笔,只得一个形罢了,但照此摹之,亦无妨。
我较苛刻,从法师写过的各种大字经文,和一些嘉言集联中,一个字一个字影印出来放大或缩小,集字贴在一张纸上,过程令我想起集王羲之的《圣教序》。
好了,弘一法师写的《心经》,每行十个字,一共有二十六行,加上《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的题目,是二十七行。
临摹弘一法师《心经》,我起初计算每行字数,以及有多少行,然后再用红笔画格子,过程甚为繁复,未书《心经》之前,已气馁。
有一天,到上环的文联庄去,看到有一张给人铺在纸下面的薄棉被,竟然印着“写经用”三个字,原来格子已被打好,每行十格,一共有三十七行,让书经者在前后有空位题字或书经日期,以及回向给谁,等等。我只要用一张普通大小的宣纸,将它折半,切开,铺在这张画了格子的被单上,就能即刻临摹了。
《心经》版本,在许多大陆和日本人中,都将最基本的“般若波罗密多”之中的“密”字,写为“蜜”。一看字形,联想至“虫”,或者“糖”来,对原文甚为不敬,既然这只是梵语的音译,为什么不作“密”呢?有神秘、保密的字义,是更贴切的,非常同意弘一法师的用法。
弘一法师 书法
[北宋]欧阳修《灼艾帖》
也有人批评弘一法师所写的《心经》,在字体上没有什么变化。临多了才知道每一个同样的字都各异。但是,这已是小节,变化与否,不要紧。有变化亦可,无变化亦可。
最能解释得清楚的,莫过于弘一法师自己说的:“朽人写字时,于常人所注意之字画、笔法、笔力、种类,乃至某碑、某帖之源,皆一致摒除,决不用心揣摩,故朽人所写之字,应作一张图案视之,即可矣。”
我们在还没有功力将书法写成一幅图案之前,先不必管重复不重复,尽量去临摹即行,如果再那么用心良苦,又是心烦的问题了。
一放开,临弘一法师书法也行,临日本老和尚的字也行。篆、隶、草、行、楷,都不要紧了。
当然,在中国书法家的《心经》中,我们还是可以学到许多字体上的变化。《集字圣教序》后面,怀仁和尚同时集了王羲之写的《心经》行书,也是十分珍贵,非常值得临摹的作品。
于贞观九年(公元六三五年)再将书法家欧阳询的字集起来刻成的楷书《心经》,也是典范。
清末刘墉的行书《心经》写得随意,邓石如写的篆书《心经》,也是我临摹的对象。
全文二百六十字的《心经》,内容你看得懂与否,也并不重要,只要念念、抄抄,心自然清了。
日本人的习惯,将《心经》分为十七八字一行,一共十六行,他们的写经纸也大多数用这种规格去订,如果有兴趣买来用用亦无妨。书完《心经》,已知心无罣碍了,没有什么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分别,大家都抄同一种《心经》,格式相异,又如何?
等到把抄经的基础打好,就可以玩了。
怎么一个玩法?
在扇面上写着“槃”两个大字呀!要不然,在横匾上写写“三藐三菩提”,亦甚飘逸。
但是,抄《心经》的最大好处,是在家人和朋友有病难,自己感到无奈时,写来回向给他们,这是真正的“以表心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