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凶铃》新版序言

大约是2000年的夏天,同事借给我一张碟片,我除了知道那是一部恐怖片之外,对它便一无所知。

电影开始节奏有些缓慢,但随着记者进入度假村,借宿遇难学生们住过的房间,情节立即紧凑抓人起来。接着便开始了与时间的赛跑,直到最终那幕惊世骇俗的镜头。

从此,我与大多数中国年轻人一样,记住了这部电影的名字——《午夜凶铃》。

几个月后,我有幸读到了这部电影的原著小说中文版,才发现小说与电影的种种不同。虽然大体上电影忠实于原著,但在人物方面做了很大改动。相较之下,我还是更喜欢铃木光司的小说原著,也许是我觉得电影语言永远无法替代文字的细腻——而这一点恰恰是铃木光司的最大优势。

他的语言秉承了日本文学一贯细腻感性的传统,字里行间不断突显人物的内心矛盾。尤其是主人公在七天之内的绝望情绪,通过他的笔触娓娓道来,看之令人不由得毛骨悚然,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如果我也看到了那盘录像带?想必很多读者都有类似感觉。此种恐惧并非针对电影最后出现的怪物,因为生活中谁也无法想象那会怎样。但我们可以想象自己身边的未知,想象七天七夜的煎熬,仿佛被一审判决了死刑的囚犯,等待最终上诉的结果,是死是活?如果是活,将是怎样的自我救赎?如果是死,又是如何恐惧地面对死神?结果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挽救自己又猜测结果的过程。

因此,小说中间的叙述部分才是真正的精华,无论是主人公艰辛努力的追寻,还是对于山村贞子点点滴滴的发现,每一个细节,每一次追忆,都是那么精彩夺目,仿佛一曲丰富的交响乐。

事实上,唯一让我感到恐惧的,正是主人公第一次观看录像带的情节。随着铃木光司对录像带画面的描述,我感受到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内心变化,脑海里浮现出四周若隐若现的鬼魅环境……我已经成为作者文字中的主人公,来到了最初播放录像带的小屋,听见磁头转过磁带的声音,听着自己压抑到极点的心跳。

气氛——如此成功的气氛描写,是我历年阅读过程中罕见的,不仅仅是个别场景的气氛,而是将主人公放在绝望的跑道上,在整部小说贯穿始终,一气呵成意犹未尽。

然而,如果你以为这就是《午夜凶铃》,那你将大错特错。因为这只是故事的开始,铃木光司把真正的精华留在了后面,《午夜凶铃》系列还有第二、三、四部。

至于,第一部小说最后的那个意外,其实已不算什么意外,不如说是作者为下一部书而埋下的伏笔。

其实,我个人最喜欢第三部,无论写作技巧还是内容描述,第三部都令我印象极其深刻,值得反复阅读。

同样道理,我也最喜欢电影版的这一部,仲间由纪惠扮演的贞子形象,简直就是美得无法形容。最后那幕逃亡的镜头,简直让观者为之心碎,黯然神伤——贞子期待复活的决心,如同病毒绵延不息。

铃木光司对于超长篇的驾驭能力令我深为叹服,他冷静细腻地叙述了贞子的过去以及她的未来,精准沉稳地就将读者拉入了他所描绘的氛围中。

全系列最终收官的第四部,我都想称之为具有超人想象力的科幻小说。

在我看来,这既是一部恐怖小说,也是一部悬疑小说,同时更是一部科幻预言小说。

看罢《午夜凶铃》全系列,便会发现一个反复出现的英文关键词“RING”。

RING意译为圆圈,可以想象这个形状,如月亮般的圆环,亦是贞子在井底观天所看到的世界。

环,一条封闭的线段,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

环,可以无限循环,可以永远延伸。

环,正好给予这个开放式结构的故事,一个完美的永恒生命。

我喜欢铃木光司,也不仅因为他的小说写得好,更重要是精神上的共鸣。因此,铃木光司成为我心目中日本最好的通俗小说家,甚至感觉他的作品已远远超出通俗小说的意义。

后来读到他的恐怖小说集《暗水幽灵》(黑木瞳主演的电影《鬼水凶灵》就改编自这个集子的第一个短篇小说),感觉到他在向斯蒂芬·金学习(曾于1982年出版中篇小说集《四季奇谭》,《肖申克的救赎》就收录其中)。

去年,我在飞机上读了他的带有转型性质的作品《光射之海》,再度震撼了我的精神——他通过一个并不吓人的故事,一段并不复杂的感情,讲述了人类最最基本的一种力量,那就是希望!

这样的力量,《午夜凶铃》里也写过——RING给我们带来绝望的同时也暗生着希望。我喜欢他写给人们的希望——绝望深处永远不会放弃的希望,一如那个永恒生命之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