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临终关怀”紧密相关的一个问题是“老人关怀”。“社会老龄化”不但是现在举世共通的问题,“独居老人”更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现在有很多老人不仅生前乏人照顾,有的人甚至死后多日才被邻居发现,真是老景凄凉,情何以堪!

老人最怕孤独,不能单独生活,就如小孩子不能让他单独留在家里。现在社会上有托儿所,也有托老所,尤其有许多外籍劳工,菲佣、越佣、印佣等,他们除了帮忙开发中国国家建设外,也做了许多老人的侍者。但是,老人纵然有儿女请来的外籍仆佣照顾,心灵上还是很孤独,没有依靠,缺乏安全感,所以老年人最需要的是“精神安慰”和“生活照顾”,其次才是“经济帮助”。中国社会过去讲究晨昏定省,承欢膝下,能对老人嘘寒问暖,随时表达关怀,还是很重要。

中国过去一向以“礼仪之邦”自居,中国人是个非常重视伦理孝道的民族,但是曾几何时,现代人的孝亲思想已大不如前,所谓“人心不古”,尤其“久病床前无孝子”,多年前我曾因开刀住进荣总医院,在医院短短几天,看到“病房百态”,感触很多。例如,在儿童病房里,父母每天都在一旁照顾,而老人病房里却难觅子女的身影。也有一些子女难得到医院探望父母,手上却带着录音机,他不问病情,只问:“要给多少遗产?房子要给谁?财产怎么分?”等话录好,掉头就走了。有的病人则是送到医院时,儿媳一大堆跟着来,过世时却一个也没到。真是“只有慈心爹娘,没有慈心儿女”。

所以,老人如何安养天年?自己也要有所准备,凡事应该在有生之年就早做安排、交代,尤其对于财产的处理,最好生前就能预立遗嘱,有的捐给国家社会,有的捐助公益团体,有的分给儿女;只要自己心甘情愿,早一点处理,免得最后儿女因为互争财产而兄弟阋墙,甚至自己也无法入土为安,像多年前的一位水果大王不就是这样吗?

老是生命循环的自然现象,经典中记载,人老的时候,因盛色、气力、诸根、寿命等境界衰退而令人感到苦恼。但是所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人的经验、智慧,都是无价的财宝,应该传承给下一代,所以社会应该重视老人的智慧与经验。

在佛经里有一个“弃老国”的故事。话说在弃老国里,有一条荒谬的规定,凡是老人都必须驱逐到远方抛弃,不可以养在家中。因为国王认为老人是多余的,既不能做事又浪费米粮,所以在这个国家里,举目所见都是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却看不到任何一个老人。有一位大臣很孝顺,眼看父亲年老,如果依国家规定,应该驱离出境,但是他不忍心把老父亲流放山林,就瞒着亲友邻居,偷偷地挖了一个地窖,把父亲藏在里面奉养。

后来这个国家的作为触怒了天神,想要施以惩罚,就以四个问题来为难国王。结果举国上下无人能解答问题,眼看即将受到天降灾难时,所幸靠着这个老人的智慧而拯救了全国。后来国王下令,全国不得弃养老人,要尊敬、孝顺、奉养老人;如果有不孝父母,不敬师长的人,都要治以大罪。从此弃老国因为有老人智慧的传授,变得愈来愈富强安定。

年老的人,最大、最宝贵的特长就是他们的人生经验丰富,这些经验常常就是处世的智慧,这些智慧也是国家社会最珍贵的宝藏!所以老人们应该展现生命的智慧,自己要懂得如何安度晚年,这是很重要的。

老人如何才能老而不惧?我有一个“养老十法”提供给大家参考:

(一)早起十念法:一早起床,心中称念佛菩萨圣号,让信仰成为心中的寄托和希望。

(二)晚睡一炷香:晚上睡前静坐十分钟或二十分钟,令心平静。

(三)饭前五观想:吃饭时心怀感恩,保持欢喜愉快的心情,多食清淡食品,不要增加肠胃的负担。

(四)生活要放下:思维一生的功名、情感、得失,如过眼云烟般不实在,而逐渐放下执着。

(五)老死不可怕:死如更衣,如搬家,如睡眠,色身虽坏了,但真心佛性不减,只要积极培福,增长慧命,必有光明的未来。

(六)心中常忏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到老年,多少会反省一生中的过错,而深感懊悔和遗憾;若能真心忏悔,就像清水洗涤过一样,人格便能升华,心中也能坦**。

(七)布施能喜舍:人到年老,总觉得身边要有钱才有安全感,或者预留财产给子孙;事实上,“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若遇不孝子孙争夺财产,情更难堪。何妨将身外之财用来广施十方,厚植福德。

(八)发心肯服务:退休后,生活空间更广,时间更多,可发心投入义工行列,为人服务,以扩展生活领域,更可与人广结善缘。

(九)幽默常欢笑:人云“一笑解千愁”,时常保持开朗欢喜的心情,不但有益于身心的和谐与平衡,更能为人间增添欢喜。

(十)健康要运动:“饭后千步走,活到九十九”,运动可以活络筋骨,让身心活动起来。

老人最重要的,要会安排生活,平时要会念佛、看书,身体好的人可以到处旅游,最少要欢喜与人谈话、莳花植草等,培养多方面的兴趣,自能安度晚年。

老人尤其要保持心情的愉快,对未来要充满希望,若能早晚念佛,从信仰中获得心灵的寄托,当面对死亡时,能够心不贪恋、意不颠倒,无有挂碍、无有恐怖;能因信仰而度脱苦厄,这是安度老年生活的最好方法,也是儿女对老人最大的关怀。过去我曾提出“四等防老”的方法:

(一)经济方面:多方开源节流,为自己储备养老金。

(二)健康方面:常运动、生活作息规律、注意营养的摄取等。

(三)信仰方面:拥有正知正见的信仰,不仅在心灵上有所归依,精神上有所寄托,同时还能广结善缘,结识许多同道好友。

(四)兴趣方面:妥善安排休闲活动及兴趣的培养,拓展生活圈。

另外还有“四等养老”的方法:

(一)第一等养老:要修好缘来养老。

(二)第二等养老:要靠智慧来养老。

(三)第三等养老:积聚金钱来养老。

(四)第四等养老:依靠子孙来养老。

老人固然是要靠智慧,靠自己结好缘来养老最好,但儿女孝养父母,也是天经地义的事。不过莲池大师在《缁门崇行录》里提到,孝顺有三等:“生养死葬”,只是小孝;“荣亲耀祖”,是中孝;“导亲脱苦”,才是大孝。佛教的《本事经》及《孝子经》也一致说道:“能开化其亲,才是真实报父母恩。”《毗奈耶律》也说:“父母若无信,则使起信心;父母若无戒,使住于禁戒;父母性悭吝,则使开智慧,为子能如是,始足报亲德。”所以我们关怀老人,孝顺要从这三点同时进行。给予甘旨奉养,给他心情愉快,给他念佛信仰,让他对未来有得救的希望,这才是对老人真正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