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想要孩子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你是直接命令他该怎样做,还是与他商量怎样做呢?
据我观察,身边的很多父母往往倾向于前者。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见不得孩子不听自己的话,总是用命令的口吻来压制孩子,“你不许……”“你必须……”
也许在这些父母眼里,孩子始终是个孩子,他没有能力为自己的事情做主;也许在这些父母眼里,自己是孩子的家长,孩子就应该听自己的话;或许还有些父母认为,身为父母就应该树立一定的威严,在孩子面前说一不二。所以,他们习惯用命令的话语,以便让自己说出的话更有力量和权威。
可是你想过没有,即使再小的孩子也有强烈的自尊心。如果父母常用命令的口气让孩子做这做那,孩子就真的心甘情愿地服从命令吗?显而易见,答案是否定的。
我曾经听到几个孩子在一起抱怨自己的父母,一个孩子说:“我一点也不喜欢爸爸说话的方式,因为他说话的时候特别‘专制’,总用命令的口气让我做这做那。‘赶紧去做作业!现在马上就去!快!’‘不许饭前吃零食!你必须每天好好吃饭’……每天就是这样,一点都不尊重我!”
其他几个孩子立即附和说:“就是!大人们就喜欢命令我们!”“他们觉得什么都应该听他们的,真是太可笑了,难道我们就没有自己的想法吗?”
无数事实表明,父母以发号施令的姿态来跟孩子说话,很难说到孩子的心里去。而说不到孩子心里去,又何谈顺理成章地接受呢?
命令是一种单方面的交流,是只顾及自己,而不考虑别人。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喜欢温和、平等的口吻,即使和领导相处,我们也不希望对方以一种强制、命令的语气和自己说话。孩子也是一样的,没有哪个孩子能忍受父母对自己经常性的颐指气使,命令自己做这做那。
即便多数情况下,孩子会选择听从父母的命令,但是这种听从,可能是迫于父母的压力,也可能是为了逃避父母的怒火,还有可能只是一种习惯。也就是说,孩子并不是主动愿意去做这些事,等他们长大了,自我意识增强了,就会产生逆反心理,越发不听父母的话,甚至对父母产生仇恨心理。
另外,如果父母长期习惯命令孩子,即便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父母也会进行打压和驳斥。时间长了,孩子习惯性地听从指挥,唯命是从,就会变得人云亦云,没有主见,甚至形成唯唯诺诺、事事依赖的性格,这非常不利于孩子拥有独特的个性。
我想,这两种极端的结果都不是父母们想看到的。
沟通永远都是家庭中最重要的,在子女的教育中,每位父母必须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不要一厢情愿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孩子也是有思想的,他们需要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也渴望和父母平等地交流。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千万不能直接命令,“这事我说了算,你必须听我的”。
美国学者威廉·哥德法勃曾说:“教育孩子最重要的,要把孩子当成与自己平等的人,给他们以无限的关爱。”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妨把命令改为商量和建议,多给孩子一些思考的空间和说话的机会。即便你内心强烈地反对孩子做某件事情,也不要简单粗暴地命令,而是应该对孩子说“你觉得这样,会不会好些”“或许你可以……”如此,才能让孩子心平气和地按照父母的想法去做。
今年越越8岁了,有点自私,妈妈发现这个问题后,一直积极地帮助儿子改变。
这天,妈妈准备带越越去他最喜欢的博物馆玩。刚一开门,邻居家6岁的锴锴闯了进来,要和越越一起玩。没等越越发话,锴锴就拿起越越最心爱的玩具火车摆弄起来。越越拉长了脸,一把夺过锴锴手中的火车,连推带拉地把锴锴赶出了家门,并不耐烦地说道:“你快走,我要和妈妈去博物馆了,没时间跟你玩,赶快走!”锴锴的眼泪一下子就掉了下来,委屈地回了家。
在去博物馆的路上,妈妈跟越越说道:“宝贝,假想一下,换作你是锴锴,你去找他玩,他不让你玩他的玩具,还没礼貌地把你赶出家门,你心里会高兴吗?”
越越脱口而出:“当然不高兴了!”
“如果锴锴不是那样做,而是说,‘我早去早回,等回来了再跟你一起玩’。你会怎么想?”
“那我会说,‘好的,我等你回来,你可一定要早点回来呀’!”
“那你再仔细想想,你把锴锴粗鲁地推出家门,锴锴会不会难受?你这样做对吗?”
越越惭愧地低下了头,懊恼地说道:“锴锴肯定很难过,是我做得不对。”
“那你应该怎么做呢?”
越越一脸认真地回答道:“我应该早点回去,找他玩,并跟他说对不起。”
之后,越越果真在博物馆玩了没多久就和妈妈一起回了家,找锴锴玩去了。
这是一位聪慧的妈妈,她没有直接命令儿子不许怎么样,而是以一种换位思考的方式,一种商量和建议的语气,一步一步教育儿子体会别人感受,帮助儿子改掉了自私小气的毛病。
说到底,要想实现教育的目的,父母对孩子说话的态度、语气是至关重要的。孩子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严厉和斥责的话。父母要想让孩子接受自己的意见,就要很好地运用说话的艺术,把孩子和自己放到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多站在孩子的立场看问题,把“命令”转化为心平气和地劝导。
当你的想法和孩子的想法发生冲突时,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有人不尊重我,只是要我听话,我会是怎样的感受呢?这样一来,你命令式的话语自然减少,也会更加理解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