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争论不休

李明睿属于那种赤胆忠心型的这点崇祯不怀疑只是这老头过于迂腐性格又十分倔强否则他也不会冒险提出南迁之议。说他迂腐在于他不懂见好就收见崇祯赞同自己的意见居然又提出了关于崇祯皇帝内库这一敏感问题。

明朝的皇帝总爱弄些莫名其妙的事情做有的不做皇帝自己去当将军有的做木匠还有的想当神仙当然崇祯不属于这一范畴他想当皇帝并且想当一个好皇帝然而他志大才疏并且继承了他老子“万历”皇帝的优良传统很善于弄钱也继承了他哥哥天启皇帝的“优点”加税没商量自己不但私设内库而且敛财无数所以到底他的内库有多少钱大臣们心里也都没数。

没有充足的资金便无法征募新兵且南下途中也须犒赏将士。“内帑不可不”李明睿说“万一行至中途赏赐不足出处甚难。”他也深明此时军队的状况没有钱是行不通的崇祯也同意非有一笔钱不能成事但是一旦说道钱从哪里出就开始耍赖他是一国之君富有四海留着银子又不能自己上街去花更不用为自己的生计愁但他却坚持认为不应由内库出钱而应由户部为此特殊用项做出安排。

在这一点上君臣两人生了分歧。李明睿的态度近乎强硬认为如果动用国库中仅剩的储备北边防线必将受到致命危害;这就等于完全放弃中原而南下之行就将被称作逃跑。“乞皇上自为宗庙社稷计决而行之无待临渴掘井也。”

崇祯帝点头不语但并没有最后拿定注意。时间已很晚了——三更已过——他颇感疲倦遂将李明睿打走了。三天后另一解救危局的提案呈到御前:吏科给事中吴麟徵建议将孙承宗从宁远招回但这一建议被崇祯抛在一边可能是因为他想到了李明睿的话他拒绝召回东北军队因为那将意味着将大片区域让与袁崇焕。

最后崇祯转而抓住大学士李建泰提供的一根救命稻草。李建泰很富有他答应捐银1万两用来征募一支军队以救援其家乡山西。不幸的是李建泰只能征募到京城中素质最差的人——地痞、无赖和市井游闲他们根本不听号令。

崇祯帝对此一无所知他将李建泰出征仪式搞成欢送的盛宴并亲自登上城头目送这支足有3万人的大军在鼓乐和旌旗的伴随下缓缓西去崇祯将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这位大学士的成功之上了希望这支军队能挡得住代善的八旗迫使女真人无法越过长城而是直接去攻击关外的袁崇焕。他曾对李建泰说:“先生此去如朕亲行。”

从一开始这支军队就注定要遭到惨败。甚至在其出之前算命先生就预言其必败;李建泰所乘肩舆的杆子又不祥地折为两段。队伍刚一出城后面的士兵便开始逃跑3宫廷禁军也公然全体溜回北京当大军缓慢地(每天只行3里)通过河北时最令人沮丧的可能就是李建泰的士兵到处遭到冷遇。北京城内纷纷传说李建泰的士兵只有谎称是李自成的部下才能从农民那里得到食物。人们还听说许多城镇都将这支朝廷军队拒之门外他们害怕这伙乌合之众甚于害怕农民军。

就这样一路磕磕绊绊的大军终于行至张家口处的长城准备依靠坚固的城墙来抵御八旗的劲旅而此时的八旗已经开始脱离从前完全依靠骑兵的作战方式他们开始更注重火炮。这可是血的教训在和朝鲜联军的若干次战斗中八旗都是在火炮上吃瘪的火炮先夺其声再夺其魂血肉纷飞的场面对士兵的心理压力实在是太大了。

女真人对火炮有着一种几乎天生的恐惧又有一种无法理解的狂热在皇太极与归化落脚并且建国之后除了派出部队突袭中原进行劫掠以外几乎将全部的经历投注在火炮的试验和制造上凭借多年前在永平劫掠的工匠皇太极已经培养出不少优秀的手艺人他们之中也不乏一些天赋很高的人再加上皇太极的高度重视所以在火炮的制造方面取得了不少的改善。

这种优化和进步率先的被李建泰所招募的这支军队体验排山倒海呼啸而至的炮弹将城墙砸得满目疮痍数万的骑兵摇旗呐喊震耳欲聋的军鼓声都让这支没有经过任何军事训练的部队从内心中恐惧。

这些地痞流氓在京城里欺负老百姓可以但是面对凶悍无比的女真骑兵时大都瘫软在地早知道这样就是给再多的钱也不来了什么也没有自己的命重要啊几乎是不约而同众士兵一生吆喝纷纷撒腿就往回跑也不管方向道路只要原离战场就可以。

“回来该死的你们都给我回来小心我军法从事!”李建泰嗓子都喊哑了可是照样没人理睬他就连他带出来的家将也抽冷子溜了。再不走的一定是傻子靠剩下的这万八千人和数万的骑兵较量简直就是痴人说梦就是踩也会被踩死的李建泰绝望的看了看城下八旗士兵口中哀号道“皇上臣先去了!”带着凄厉的哀号纵身跳下城墙。

伴随着李建泰的自杀张家口一线彻底崩溃代善的八旗如入无人之境进入山西境内经过还不到一年的休养山西再次遭受磨难这一次女真人似乎更加肆无忌惮侵略的范围更广并且次占领城镇而不是像以往一样一走一过。

“是占领!”这时满朝的群臣明白过味来所谓的借道山海关不过是一个借口凭着这个借口皇太极可以轻易的撕毁和明朝达成的协议肆无忌惮的向中原进军这一次目的不是劫掠而是占领彻底永久的占领。

八旗越过长城以后没有像以往那样大肆的劫掠相反的凡是占领一处都占领县衙贴出告示封存粮库转眼间不到半个月大半个山西已经尽入皇太极之手。这时明朝抵御这支由北方骠悍的骑兵的只剩下驻守京城西北居庸关的一支怯懦的军队。连12岁的皇太子朱慈焤都认识到靠这点力量保卫京城其希望实在太小了。当时他正恭恭敬敬地与东宫讲读项煜讨论《论语》的第一篇当读到“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一段时他不由沉思良久即而痛楚地说道:“二‘乎’字可玩。”其讲读只好尴尬地笑笑。

12月6日崇祯皇帝再次命令群臣献策。皇帝表现出的诚意鼓励了那些私下早就希望南迁的大臣于是一连串的密折呈至皇上面前提出一种又一种方案。李明睿仍是主谋许多奏折正是来自他所供职的翰林院。很自然拥护南迁的大多是南京人。倪元璐(大学士陈演在皇上面前说他太书生气遂将他转为户部尚书)也赞同这一主张并且还争取到太子讲读项煜的支持而许多人视项煜为东林党的同情者。这些大臣阐述了三种不同但又相关的建议。

第一种意见是由皇帝率军亲征令太子留守北京。这一由文人学士们所提出的方案符合较多人的愿望即鼓励天下豪杰士绅募兵勤王。淮安巡抚路振飞已经组织了72支自卫武装分别由一名下层士人负责训练和统领。人们认为一旦皇帝离开紫禁城内廷类似的武装就会在其他地区大量涌现。皇帝不会骑马是无关紧要的只要他出现在战场上便可使“四方忠臣义士

英雄豪杰”群起响应就像14世纪明太祖推翻元朝时汉族人都响应其号召那样。在抵抗异族入侵的时候国人似乎异常的团结这是他们这种立论的理论基础但是他们似乎忘记了大半个山西是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丢掉的。而历史告诉我们汉民族对女真人的反抗之所以强烈是因为当时剃令的下达更何况整个北方数年来灾荒不断兵难不断百姓们唯一希望的就是得到一口饱饭而已但是就是这一点我们可爱的崇祯皇帝也达不到。崇祯最喜欢的是自以为是是将那些他看不顺眼的大臣降职查办以此显示自己的英明和大臣们的无能。

第二种建议几乎是第一种建议的自然结果。尽管南方人十分谨慎地声称他们提出这一建议是因为考虑到南方地区的重要性。皇帝一旦离开京城便可迁至勤王力量最强大的地区——江南。迁都南京后崇祯皇帝可沿长江建立起第二道防线并以南方的经济和军事重镇九江为枢纽。李明睿还为此策略提供了一个历史例证即南宋迁都杭州后又统治了一个半世纪。他强调说类似的南迁完全适合明朝目前的形势也完全符合《易经》上利的概念。当李明睿和李邦华审慎地讨论建立南明政权的可能性时他们都明显感到要获得这一冒险行动的成功必须由皇帝而不是太子率众迁往南京。

李明睿解释说:太子少不更事“禀命则不威专命则不敬”(《左传》语)不如皇上亲行为便。他希望让太子留守北京摄政保护宗庙社稷崇祯本人则亲自率众迁至南京在史可法所率长江下游驻军的保护下为南明政权的建立奠定行政和经济基础。不过这最终意味着将中原让给清军或者是朝鲜联军这一点李明睿也解释的很清楚“以中原之地引其互争正可坐收其利”再说由魏藻德等北方人辅佐太子中原也不一定陷落他的这种安排只是比较保险而已。

当然没有什么正式理由说明为什么北方籍官员不能一同南下但他们在河北、山东、山西的田产使其难以离开。这些官员形成了第三种建议就是死守中原在各地招募义军甚至是可以招降李自成共同抵御外虏他们相信只要有皇帝留在北京由他登高一呼在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这些人会晓得民族大义的自己的财产也会得到保护殊不知李自成所率领的这支义军都是由不识多少大字的农民组成的让他们有这么高的觉悟恐怕很难至少需要一个教育的过程至于这个过程需要多久大概只有天知道。因此援引《春秋》也未能缓解南北方官员对这些战略的激烈争论看着底下的群臣已经吵成一锅粥崇祯皇帝十分厌恶他甚至心中曾经恶毒的想到要将这些人都处死但是这是不可能的那样自己岂不成了光杆司令。

就在紫禁城内还未是否南迁而争论不休时山西的府太原这一坚守到最后的坚城也终于被八旗攻破了整个山西几乎都在女真人的控制之下了。

太原陷落之后崇祯再次召集六部、督察院和翰林院群臣议事献策。就在这时主张南迁的大臣提出了一项折中方案。李邦华呈上密折建议派遣太子南下以加强江南防线皇上则留下来守卫北京。这就是说让皇上留下来与北方籍官员在一起而一旦王朝覆灭南方人便有了一位合法嗣君。

崇祯皇帝再次召见群臣以观察他们对李邦华建议的看法。崇祯手持这份密折令李邦华阐述其内容李邦华婉言推辞崇祯遂大声宣读起来并询问群臣的意见。大臣们一个接一个站出来表示赞同这一建议。由于战场上无法挽回的败局加上南方籍官员的游说多数人都转而支持南迁。德高望重的项煜是太子讲读他自然也赞同这一建议。但最为重要的一票在内阁辅兼太子少保温体仁手中他对李邦华的支持使崇祯皇帝陷入了困境。

看着下面的群臣崇祯皇帝脸上青一片红一片的他本来已有“那么点儿”同意亲自去南京而将守卫社稷之责留给太子了。

但现在他与太子的职责被颠倒过来。假如不是他而是太子南下来使明朝像南宋那样再延续个15年那么留下来守护社稷宗庙就将成为这位当朝皇上的神圣职责。因此李邦华的建议等于要求崇祯做出自我牺牲而眼下公开举行的廷议又迫使他在大庭广众面前做出抉择。

崇祯别无它法只得堂而皇之地宣称:“国君死社稷恒理也。”但话一出口他又忍不住满腔怨恨地加上一句:“言迁者欲使朕抱头鼠窜耶?”大概是因为皇帝明显流露出不快几位大臣急忙改变立场。兵科给事中光时亨愤怒抨击李邦华并指责李明睿是这些“邪说”的幕后支持者。

于是决定性的时刻来到了光时亨本人是南方桐城人但他坚决主张固守北京而当他慷慨激昂地谴责了那些要放弃京城的人之后在场的27位大臣竟有19位表示放弃南迁主张。这并不完全符合崇祯的心思因为他心底是想要代替太子南下而现在大多数大臣却主张整个朝廷仍留在北京。结果双方都招致了崇祯的愤怒。他一面说:“光时亨阻朕南行”一面又指责李明睿结党欺君。

若按光时亨的主张皇帝和太子都不南下那么就必须采取措施保卫京师。12月16日光时亨上疏崇祯建议召回所有主要将领勤王。疏中承认采取这一措施意味着将部分领土给满清和朝鲜但他认为这只是暂时的损失。朝廷一旦稳固了京畿重地恢复了力量就可以收复这些失地。光时亨的建议在朝中引起激烈的争论他的支持者们(倪元璐、金之俊、吴麟徵和孙承泽)坚持认为朝廷必须面对现实立刻从宁远召回孙承宗从蓟州召回王永吉从密云召回唐通以及从陕甘召回洪承筹他们强调说否则京城必将毁于一旦。

但是其他大臣不同意这一计划。其中一部分人主张只召回一两位将领;另一部分人强调只有孙承宗所率军队最为重要。皇帝的辅大学士温体仁和魏藻德坚决反对召回这些军队并着力重申其最初的主张即反对将领土让与朝鲜。魏藻德是北直隶人他随即得到了山东将领刘泽清的支持。因为孙承宗的军队若撤离长城防线刘泽清的侧翼就会暴露于八旗的攻击之下。

就在整个崇祯朝廷还在为留与不留召还是不召而争论不休的时候我带领着二十多人经历无数艰辛终于赶到了登州迎接我的将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