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 千古奇冤毛文龙
郑芝龙给鳌拜留下了不错的印象。他胆子很大,敢于承担责任。在谈话中他从头到尾也没问一句“我能得到什么好处。”没问,是因为他信任朝廷。他接受招安,是想为自己谋个出身,而不是为钱。
如果要问鳌拜平生最痛恨的是哪种人,那就是卑躬屈膝、摇尾乞怜的狗奴才国家搞不好,就是因为奴才太多,有血性的人太少。典型的就是东林党,忽悠的皇上一愣一愣的,国家一旦有事,骗老百姓出钱出命,为他们当炮灰。
鳌拜不管一个人出身如何,以前干过什么,考没考过科举,他要的是实际的本领。郑芝龙会多国语言,知道荷兰人、日本人平时怎么行事,知道怎么打仗,这就够了,肯定比那些科举出来的文官强得多。如果靠背四书五经能把敌人的船说沉了,他才会用文官去管理军队。
郑芝龙暂且在京等待调度。过了几天,又一个传奇人物回京来了,那就是东江镇毛文龙。
毛文龙,字镇南,浙江仁和人,年轻时穷困潦倒,学麻衣相术,替人测字看相谋生,后浪迹江湖,来到山海关外边塞,度过二十多年行伍生涯。武科及第后带着几百人深入敌后,以朝鲜为根据地与清军开始了对抗。
毛文龙把东江镇发展壮大是富有传奇色彩的,而他也是比海盗郑芝龙更麻烦的问题将领。弹劾他的人有一大群。
有人弹劾说他攀附朝中权贵、结党营私、贿赂阉宦、拜魏忠贤为义父。
鳌拜知道那时候魏忠贤势大,是个人就巴结他,属于正常。要说拜义父,毛文龙没有,这一点他很清楚。
有人说他屡屡不听调遣,例子是宁锦大战打得惊天动地,东江镇迟迟不出兵救援,也不进袭后金后方以为策应。
鳌拜觉得那要怪袁崇焕,之前八旗军打朝鲜打得惊天动力,袁崇焕没出一兵一卒救援,东江镇都被打残了,反过头来再援救他,这现实吗?情有可原。
但是其他奏折就让鳌拜看着心惊了。上面阐述毛文龙拒不接受朝廷派文官监察,公然在军营中蓄养娼ji歌优,强抢良家妇女,部队军纪涣散,战斗力极差。虚报部队员额、侵吞军粮、冒领巨额军饷,多次以军饷不足,部队即将哗变,蒙骗、要挟朝廷。屠杀难民,用难民的人头冒功。驱策难民到辽东去偷挖人参,不去的就不发粮食,让难民大批在岛上饿死。未向朝廷申报和经朝廷批准,擅自在皮岛开马市与外国贸易,疯狂敛财。
看这些奏折,毛文龙根本就没干过任何好事,简直是民族败类。毛文龙自据有东江后,独霸一方,骄横跋扈,其后更背着朝廷,进行通敌叛降活动,还有通敌信为证。
鳌拜不愿妄下结论,先入为主。让“崇祯”下令把毛文龙召进宫来。如果毛文龙真的通敌,他也不会保这个人。
毛文龙进了宫,鳌拜和“崇祯”两人一看他的相貌,就生出了几分好感。他长的太正派了。五十多岁年纪,依旧形象英武,胡子留的像关公,目闪如电,神采飞扬。给人一种无比干练的感觉。
毛文龙跪地道:“微臣毛文龙叩见皇上,参见黄大人。”
“毛卿平身吧。黄太傅有一些问题要问你,你如实答来吧。”“崇祯”说着,把问题交给了鳌拜,他这皇帝当的实在轻松。
鳌拜走到毛文龙面前,结了九字真言印,笑道:“毛元帅,有人弹劾你通敌叛降,还有通敌信为证,你能解释一下吗?”
毛文龙立即跪倒在“崇祯”面前,皱眉道:“皇上,您和黄大人相信臣通敌吗?东江镇开镇多年,金国多次诱降,臣都拒绝了,我们被禁海断饷,也没有投敌。金国派去的使者,我都抓起来送到了京师。臣官拜左都督,太子太保,有天启皇帝赐予的尚方宝剑。先帝看重的是臣的傲气和气节。东江镇士兵和百姓吃不饱、穿不暖,皇太极要收买我,就得养活东江镇几十万人,就算我要投敌,他也出不起那价钱。”
毛文龙没有一点心虚,显然不是一个想谋反的人该有的表现。鳌拜立即就觉得毛文龙不可能投敌。
鳌拜问道:“那这么多人弹劾你,毛都督感觉是什么原因呢?”
毛文龙依旧跪在地上,又看了看“崇祯”,轻道:“皇上,臣不敢说。”
鳌拜问话,他几次看皇上,可见他是看重皇上的。不像郑芝龙,就是和鳌拜对话,心里可能根本没把“崇祯”放在眼里,只佩服鳌拜。从这个小细节上,鳌拜觉得毛文龙内心比郑芝龙更忠于朝廷。
“崇祯”道:“毛卿不要有什么顾及,想到什么就尽管说吧。”
毛文龙跪在地上,深沉道:“不外呼两个可能,一是皇太极欲除我后快,不想让我安稳的回京。第二个可能是党争朝中有人要害我臣是王化贞大人提拔的人,王大人在广宁战败后被硬说成了阉党,我也受到牵连。尽管有孙大人支持,但我与东林党的关系一直不融洽。孙大人在通知我回京时,说过让我跟随黄大人,一定会有用武之地。希望皇上和黄大人不要听信谗言。”
又是党争。毛文龙虽然孤悬海外,但是党争无孔不入。东林党人布列朝堂,本来毛文龙远在天边,或许还能放他一马,现在他要回京了,如果依附了鳌拜,鳌拜的实力又增强了。很多东林党人想找机会扳倒鳌拜将更加困难。
在战争不断,风雨如晦的时候,朝臣还不会全力在皇帝面前做毛文龙的文章。天启年间他也被弹劾过,但无关痛痒。现在边关形势大好,中原形势也稳定了,文臣们立即就想秋后算账。可以想象,毛文龙的日子很不好过。宁锦大战后他就多次上疏自辩,抱怨:“为病变万难弥息,臣命万难保全等事疏,臣受数十疏捏谤以来,心如死灰”
毛文龙深知,自己的环境并不好。朝中有关系,干再多坏事也没人说,朝中无人,就算奉公守法也不能幸免。从种种现象看,朝中很多大臣都希望他死在后金手里,或是打败仗后弹劾他。
毛文龙面对“崇祯”,接着解释道:“朝中有人不想让我活,臣总觉得自己的脑袋搬家也是时间问题。迫于形势,我必须保存自己的军队,必须让自己还有价值。为了让东江镇百姓吃上饭,我只能自寻出路。我确实通过叛逃到皮岛的王子登搭线,同金国和谈过,但我不是叛国,只是想达到息兵自保的目的。如果皇上认为臣有罪,臣甘愿一死。但臣的部下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都是有才能的人,希望皇上能重用他们。”
这三位不是和吴三桂齐名的汉奸吗?清初的四藩王,有三个是毛文龙的部下?鳌拜历史学的不好,之前收服了郑成功的爹,他就毫不知情。但历史常识他还是知道的。
“崇祯”看了看鳌拜,轻道:“黄卿认为该如何?”
“毛都督先起来吧。”鳌拜扶起了毛文龙,叹道:“你在东江镇的困难我可以理解,现在朝廷让所有人回来,你能带回多少军民?”
“二十几万人,很多是从金国逃难过去的百姓。还有一部分人留在了皮岛上。”毛文龙心里松了口气,见两人和他说话始终很温和,感觉不会掉脑袋了。
鳌拜心里已经原谅了毛文龙。他和金国议和不奇怪。这就好比在一个不景气的单位上班,还是分公司。如果这个单位发不了工资,又有总公司拿高薪的人常打小报告,相信任何人都会觉得郁闷,就算投奔竞争对手也是被逼的。
而在原本的历史上,毛文龙就是被活活逼死的。
袁崇焕在上任以后就开始精心策划除掉毛文龙。离京出关之前,内阁辅臣钱龙锡亲自到其住所,咨询袁崇焕“五年复辽”的方略。
袁崇焕说:“首先从东江做起。”
钱龙锡诧异地问道:“为什么不从陆地进攻,而从海道呢,毛文龙用起来也未必很得力。”
袁崇焕解释说:“毛文龙可用就用,不可用就杀了他。”
可以说他早己下定决心杀毛文龙。他还说:“入其军,斩其帅,如古人作手,臣饶为也。”可见他不仅考虑了杀不杀的问题,还考虑了如何杀的问题。后来他杀毛文龙正是采取了“入军斩帅”的方式。
他首先从经济上卡毛文龙的脖子。实行海禁,不许登州、莱州通往东江的私船出海。控制东江镇的粮饷、军械。凡是朝廷运往东江的物质,都必须受蓟辽督师衙门的节制、转发与核查,运送路线不再由登州、莱州直接运往东江,改为由山海关起运至宁远近海的觉华岛,经督师衙门挂号,再转运至东江。这样一来,袁崇焕控制了毛文龙粮饷装备供给渠道,而且切断了他海上贸易的命脉。
毛文龙与袁崇焕以及支持袁崇焕的朝臣的矛盾十分尖锐。后来他要挟闹事,迫使袁解除海禁。他以岛兵哗变相威胁索饷,并谋划派兵到登莱“旅游”,归根到底都是袁崇焕搞海禁封锁友军所致。
毛文龙没有想到的是:袁崇焕竟然敢矫诏,声称皇帝要杀他,结果稀里糊涂信了,掉了脑袋。叛国的事毛文龙是不想做的,也不敢做。可惜他死的窝囊,死后更是各种屎盆子都扣到了他一个人脑袋上。满清人给袁崇焕平反,说他是千古奇冤,其实毛文龙才是。
这一世,袁崇焕不知道去干什么了,毛文龙的脑袋也就安稳的留在了脖子上。
鳌拜想了一会儿,在“崇祯”耳边说了几句话。崇祯道:“毛卿,你今年五十有四,也是一员老将了,如果交出兵权,告老还乡做个富家翁,你可愿意?”
鳌拜观察着毛文龙的脸色,他表情非常痛苦,但还是想也不想就回答道:“臣遵旨,谢主隆恩。”
鳌拜轻道:“皇上,毛都督这样的人才,我认为可以大用,虽然年时偏高,在朝鲜又受了不少苦,但现在就让他退休是不是早了点?”
“崇祯”叹道:“大明准备重组海军,对外征战,如果让毛卿这样的老将远征海外,朕于心不忍啊。毛卿,你还愿意继续为朝廷效力吗?”
毛文龙不知道这都是鳌拜和“崇祯”商量好的欲擒故纵法,急忙说道:“微臣愿意为国效力。不知皇上说的远征是去哪里?”
鳌拜道:“我们之前和葡萄牙人商量合作,他们帮我们发展海军,造船铸炮。我们将来要出兵帮助葡萄牙脱离西班牙的控制,完成国家独立。这一场战争,对我大明是有莫大好处的。只要成功,领兵的人就是民族英雄,流传千古。毛帅之前做的事情有可原,虽然有不当之处,但我和皇上都认为可以原谅。你愿意为国出征吗?”
“当然愿意。不过,我希望能带上孔有德他们,如果朝廷海军缺人,江东镇的人也可以顶上,他们长期居住皮岛,熟悉海上作战,一定会成为合格的海军。”
好啊,这下海军也有人了。本来这帮人怎么安置也是个问题。毛文龙的提议到是个好办法,让他和郑芝龙合作,战时为海军,平时为海盗,自给自足都不成问题,省了朝廷的心。
郑芝龙擅经商,毛文龙擅长搞敌后根据地,不派出去太浪费了。鳌拜准备让这双龙出海,到外国和欧洲人抢资源去。要是能让明军在殖民地立足,那毛文龙就真是民族英雄了。
毛文龙和郑芝龙两人也有共同点,他们都不迂腐,知道适当的时候不择手段。这是鳌拜喜欢的人才。
“崇祯”道:“既然毛卿有心,就维持现在的官职吧。过些日子去沿海,和朕新任命的将军郑芝龙一起管理海军。将来对抗荷兰、日本海军,许胜不许败”
毛文龙脸上有了微笑。“臣遵旨”。.。
更多到,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