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背景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战略倡议的提出,顺应了世界经济多极化发展的需求。当今世界,尤其是金融经济危机后的世界经济发展缓慢,多边国际合作步履蹒跚,而区域经济合作一体化却日益兴盛。目前全球159个国家中,已有158个参与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中。“一带一路”顺潮流而动,成为全球经济发展动力的新引擎。
国际、国内经济新格局
长期以来,发达国家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全球金融经济危机的影响使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发达国家提供的世界经济增长贡献已经转为弱势,新兴经济体则开始走向前台。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较为强劲,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复苏的中流砥柱。据统计,2014年,“金砖国家”——中国、巴西、俄罗斯和印度,GDP总量世界排名分别为第二位、第七位、第九位、第十位,它们的经济总量之和占全球总量的21.5 %。鉴于它们对于世界经济的贡献,这些新兴经济体的国际话语权也相应有所提高。例如在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新兴经济体的投票权有所增加,由新兴经济体加入的G20取代了G8等,都体现了新兴经济体的话语权。
从整体看,新兴经济体的话语权远远落后于它们对于世界经济的贡献,这主要是以欧美发达国家为首建立起来的经济规则所决定的。尤其是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操纵世界经济贸易规则,制定有利于他们自己的利益与需求的国际经济规则,新兴经济体受这些现有规则的限制,话语权相对落后。新兴经济体在没有能力去改变这些规则的时候,只能适应规则,进行自我调整,在适应现有经济规则的前提下,争取更多的话语权,争取国际经济规则朝着公平、公正、平等、合理的方向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各个国家为了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必然选择。各国都有意通过强强联合,强弱互补,加快区域一体化建设,实现市场、资源等优化配置,谋求在经济新格局下占据一席之地。尤其是经济危机以后,地区经济一体化浪潮不断,世界各地纷纷建立起各种形式的自由贸易区、共同市场、共同体等。
由此可以预见,未来国际经济关系将由区域间经济的发展取代国与国之间经济的较量,全球之间的贸易规则制定、金融体制冲突与协调将主要由区域内的各个经济体来决定,这是新兴经济体国家乐于见到的愿景。
在国内,当前经济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和攻坚阶段,原有的人口红利随着经济的发展优势已不复存在,改革迫在眉睫,亟须找到新的经济突破口,通过更高水平的开放,“倒逼”国内的经济改革。我国经济发展遭遇“瓶颈”,主要是由于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产能过剩等原因造成的。在产业发展上,无论是传统行业的钢铁、水泥、煤
炭等,还是光伏、风电等高科技产业,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产能过剩。生产企业高赋税以及名目繁多的行政事业收费,使得生产成本过高,企业利润下降,不利于企业长期的发展。在市场上,准入门槛依然很高,行政色彩较为浓重,制约了企业资源的劳动力、资本、土地、能源、环境等的有效配置,降低了居民收入,再加上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很多居民习惯做预防性储备,金融市场改革滞后,最终导致居民消费热情不高,内需不足。
因此,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提高经济开放水平,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提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要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这些都说明,“一带一路”是我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一贯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构建全方位新的经济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当中。
贸易投资新格局
世界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脆弱不堪,恢复缓慢,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国际贸易格局和多边贸易规则正在进行重新调整。发达国家财政紧缩,在高福利政策影响下,“去杠杆化”仍在继续。美国经济复苏缓慢,欧债危机远未解决,世界经济一片低迷。但是与此同时,新兴经济体发展方兴未艾,新一轮区域贸易自由开展得如火如荼。由金融危机带来的产业革命和高科技发展,竞争空前激烈,各国纷纷抢占战略制高点。一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就业环境,支持国内行业发展,纷纷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在国际贸易中设置保护壁垒,尤其是针对新兴经济体的反倾销、倾向性补贴和设置障碍的审查等贸易保护形式,致使贸易摩擦不断。世界经济复苏在这种大环境下,存在着整体或者局部的不确定性,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保护主义则会愈演愈烈。
全球双边贸易投资协定有半数随时进入终止状态,国际贸易投资准则处于战略调整重塑期。美欧大国致力于推行以自己为主导的双边、多边合作平台,试图在新的国际贸易规则制定中处于主导地位。虽然新兴经济体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围绕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投票权和话语权有所增加,但是在G20的平台上,西方发达国家仍然不愿意让这些新兴经济体享受经贸规则的制定权。它们不愿意看到新兴经济体成为一支与发达国家相抗衡的经济力量,因此在双边和多边贸易自由化的谈判中仍然困难重重。多哈回合贸易谈判的举步维艰真实地反映了这一现实。
多哈回合贸易谈判的宗旨是促进世贸组织成员削减贸易壁垒,通过更公平的贸易环境来促进全球,特别是较贫穷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包括削减农业补贴、削减农产品进口关税及降低工业品进口关税三个部分。但是
因为各国发展不平衡,利益诉求不同,所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农产品及非农产品方面关于市场准入产生了分歧。美欧等发达成员的主要目标是进一步打开发展中成员的工业品和服务市场,而发展中成员则希望美欧降低农业补贴并开放农业市场。如何达成一项平衡的协议,使各方均得到好处而又尽量避免损失,就成了谈判中的最大难题。
为了缓解贸易壁垒,欧盟和美国正在筹备启动欧美自由贸易谈判协定,成立横跨西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两大自贸区。欧盟与日本也在展开自贸区的谈判,制定新的更高的准入规则,这些自贸区必定会对全球贸易和经济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些自贸区的建立相对于多哈回合谈判,覆盖面更加广泛,不仅有农产品,还包括金融业、服务业、知识产权保护等。这些自贸区成员之间实行零关税,实行贸易平等等原则,但是高标准的准入机制,使得很多国家望而却步,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与实施正好解决了这些问题。“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可以推动沿线国家实现经济协调,实现更高层次、更广泛的区域合作。
能源变化新格局
能源被称为经济发展的血脉,尤其是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新兴国家的崛起对于能源有巨大的需求。根据《BP2030世界能源展望》的预测,未来30年,全球新增人口的75 %都集中在亚太和非洲,中国和印度未来人口将占到世界人口总数的40 %,人口增长意味着能源的巨大消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和人均收入等增速都高于发达国家,以中印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对于能源的需求日益旺盛。据《经合组织(OECD)国家能源需求报告》显示,2000—2011年,短短十年间,全球能源消费的87 %集中用于中印,可见能源消费对于新兴经济体的重要性。而发达国家经济放缓,增长乏力,因此对于能源需求呈下降趋势。加之国内各种新的能源替代传统能源,使得石油、天然气等购买力下降。由此证明,全球能源消费格局从发达的欧美地区转移到亚太地区,新兴经济体成为石油等传统能源消费涨幅最快的地区。
传统能源大国,随着科技的提升,能源产量也开始发生变化。以石油输出国组织为首的能源国家石油产量增幅开始下降,除了因战争等原因影响外,还有就是许多新能源国家的崛起改变了旧的能源生产格局。
随着新技术应用到能源方面,能源结构趋于多元化发展。世界能源历史发展在薪柴时代、煤炭时代、石油时代之后,传统不可再生能源逐渐开始减少,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等均被广泛利用。2008年年底以来,全球的风力发电累积装机容量平均年增长21.4 %,装机容量在过去十年增长了8倍,而亚太地区连续六年成为全球最大的风电市场。据国际能源署预测,2035年的全球能源中,可再生能源增长将达到30 %,占全球能源总量的45 %。可以说,可再生能源几乎可以和不可再生能源平起平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能源方面的合作,能为亚太地区能源需求大户提供所需的能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