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诚?清朝曾国藩先生,他在读书笔记中为“诚”下了个定义:“一念不生是谓诚。”心里一个念头都没有时就叫诚,所以心里面还有一念,这个诚就被破坏了,只有把内心里的念头放下,正如佛门经典《华严经》里讲的放下妄想、执著,然后才能够让自性的智慧、德相显现,那个智慧就是明察。
《中庸》讲:“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所以能够真诚到极处,至诚,就是内心一个妄念都没有,更没有自私自利的念头以及贪嗔痴慢的烦恼,那些障碍真诚的东西,全部都没有了。在无思无虑处感格天地,这就有感应了。为什么感应?智慧现前了。这个智慧是本性中本有的,原来被我们的妄想、执著障碍了,现在妄想、执著没有了,智慧现前了,“诚则明矣”,“明”就是智慧。“明则诚矣”,有了智慧他就会保持他的真诚、保持至诚,而能够跟天地感通,“至诚感神”,这个“神”也指的是天地,也就是老子讲的,他跟天地融为一体了,他成圣人了。
我们凡人现在要学习圣人,从哪学起?从“诚”下手可以,也可以从“明”下手。《中庸》里讲“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这个“自诚明”就是自性本来真诚,自性的体就是真诚,无思无虑,没有妄想执著,就明了、有智慧,这是“谓之性”。“性”是什么?圣人的本性,也是我们人人的本性,就是《三字经》讲的“性本善”,这个“性”就是本性。圣人本性是本体真诚而自然有智慧,因为他没有障碍智慧的那些东西,所以就明。你可以从“诚”下手,“自诚”而达到“明”。
也能从“明”下手,“自明诚”,先明而后诚。“明”是什么?通过学习、教育,我们学习圣贤之道、学习传统文化、学习古圣先贤的教诲,就能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明白自己该怎么做人,明白如何来处理跟人之间的关系、跟自然的关系、以及跟天地鬼神的关系。明白了以后,心也就真诚了,知道打妄想没用,妄想执著只有伤害,没有利益。更不会有自私自利的念头,有自私自利实际上是对自己最大的伤害。所以损人利己这句话其实是错的,损人绝对不会利己,损人只有害己,明白了就不会损人了。明了,内心就诚了,“自明诚,谓之教”,教育为什么这么重要?它帮助人转凡成圣。
所以要祈求跟天地的感应,天地降福佑,“福”就是福气、福分,“佑”是保佑。福和佑不是说外面有什么神明在主宰,而是自己内心真诚、有智慧,能够行善、能够积德,感应得到福报,这叫做上天降下福佑。实际上,上天在哪里?上天就是我们的这个心所现的宇宙。心和宇宙是一体的,心能够向善,宇宙也就善了,所以我们就讲天降福佑。这就是“彰”的意思,“彰”就是显露。什么东西显露了?自性的光明。对我们人而言,我们的智慧、我们的德能显露了;对于外面的境界、宇宙而言,福、美、善的境界现前了。
这些道理,实际上古人都了解,所以通过至诚行孝,得到不可思议感应的故事有很多。《二十四孝》讲到不少千古传颂的故事,都是真实的、有历史记载的,如果记载失误,早就有人提出异议了。《二十四孝》到现在,至少是到民国年间都没有人质疑,因为是真实的。而民国以来,不到一百年间,很多人就开始提出疑问,怀疑古圣先贤的这些教诲,怀疑古代孝子的感应故事。这是因为不懂得感应的道理,没有至诚心,感应不了,不能“至诚感神”,所以就不能理解这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