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全面深化改革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形成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为在新的历史时期以更大智慧和勇气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

第一章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总体布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部署、总动员,勾画了到2020年全面深化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建设以及对外开放等方面的具体改革目标。把这些举措一件件落到实处,是摆在全党面前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就像习近平同志强调的那样,制定出一个好文件,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关键还在于落实文件。现在,军令已经下达,冲锋号已经吹响,关键在行动,最终看效果。我们要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把握大局、审时度势、统筹兼顾、科学实施,坚定不移朝着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迈进。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人继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之后,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这场革命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奠基的。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创立毛泽东思想,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团结和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奠定了改革开放的基础。

这场革命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开创的。面对十年“**”造成的危难局面,邓小平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并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吹响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

这场革命是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的。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在国内外政治风波、经济风险等严峻考验面前,依靠党和人民,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循序渐进,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开创全面开放新局面,引领改革开放的航船奋勇前进。

这场革命是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推进的。新世纪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企业、财税、金融、价格、科技、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事业单位等各项改革,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了改革开放伟大事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持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保民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了这场新的革命。

这场革命,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改变着中国,影响着世界,相对于前两者而言,这是一场新的革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这场革命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这种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相同。在封建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是对抗性的,解决矛盾的方法主要是革命。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矛盾是非对抗性的,解决的方法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革命,而是统治阶级自觉推动的改革。所以,1890年,恩格斯在致奥·伯尼克的信中说: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这种改革,在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意义上,是一场革命。但这场革命,与暴力革命相比,是自我革命、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是新的革命。

这场革命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把生产力从旧制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建立新中国,求得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生产力发展的新基础,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改革的目的,是把生产力从旧体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意义上,这仍然是一场革命。

这场革命的内容是全面的、深刻的。这场革命涉及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既有体制的改革,也有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对制度的某些完善,如根据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调整公有制和非公有制之间的关系,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等。当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深化收入分配制度、土地制度、政府职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企业体制、行业垄断等各项改革,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都使这场革命更为全面、更为深刻。在全面深刻的意义上,这还是一场革命。从内容和难度而言,这又是一场新的革命。

(二)全面深化改革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败

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机统一,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恩格斯曾经断言,社会主义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观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动力,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基本矛盾的根本方法,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如今,我们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而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之后,留下来的大都是比较难啃的硬骨头,甚至是牵动全局的敏感问题和重大问题。思想观念的障碍、利益固化的藩篱、利益主体的多样,使得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新问题与老问题相互交织、错综复杂,这项改革措施与那项改革措施相互关联、彼此制约。在新的重要关头,要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除了全面深化改革,别无他途。

(三)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党的十八大确立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在未来几年的时间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新的全面提升,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就涉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涉及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涉及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创新,涉及城乡区域发展格局的完善,涉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构建,涉及党的建设制度的改革,而这些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完成。

习近平同志2013年1月指出:“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我们还明确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基本外延是和平发展之梦、合作共赢之梦、奉献人类之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我们都要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决不能有丝毫动摇。

(四)全面深化改革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提升

党的十八大提出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包括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等。这与十六大提出的“六个更加”(即: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和十七大提出的“五个方面的新要求”(即: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为了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应当说,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提升。而全面提升,就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在新条件下系统地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所谓全面提升,概括起来说,一是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

用,从而显著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二是通过改革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积极推进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完善生产力发展的区域布局。三是通过改革,推动社会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利于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四是改革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所谓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实质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是社会的和谐稳定,另一方面是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而这两方面问题,都直接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总之,全面深化改革必将带来新的重大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升。

(五)全面深化改革关系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破解

解决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继续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势头,迫切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当前,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如经济增长已从原来的高速进入到了中高速阶段,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经济发展面临后起国家追赶和发达国家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两面夹击”,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解决这些课题,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全面深化改革,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旺盛活力。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顶层设计,简洁鲜明而又鼓舞人心,内涵深刻而又催人奋进,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制度层次,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二是治理层次,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即使有再好的制度,也是要靠人去执行的。如果没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亦即人的现代化,即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制度都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了,也不等于就能自然而然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增强自信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已被实践证明是唯一能够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制度体系。我们应当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强调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不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些具体制度就不需要进一步完善了。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党就强调指出:“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如不认真改革,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我们就要严重地脱离广大群众。”30多年来,经过几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不懈奋斗,这样的情况发生了很大改变。但是,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要求,仍有很大距离。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二)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时指出,必须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提高国家机构履职能力,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自身事务的能力,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

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党是国家治理主体,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领导力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提高党的治理能力,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本领和水平。

提高国家机构履职能力。国家机构是社会的统治阶级为实现其统治职能而建立起来的国家机关的总和。国家机构是国家治理的主体,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力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提高国家机构的治理能力,集中表现为履职能力。

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各项事务能力。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国家治理的主体。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必须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自身事务的能力。

(三)准确把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

国家治理是指一个国家运行的制度、体制和机制。在不同的国家,国家治理有不同的表现。国家治理体系是指国家的制度体系,其实质是通过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协同共治,实现公共利益最优化。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也可以说是国家治理主体,遵循治理规律,运用国家制度、法律、法规,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本领和水平。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从传统治理走向现代治理的过程。对我国来说,特指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治理,从封闭条件下的管理走向开放条件下的治理的过程。其标准是变化的。从目前来看,大致有以下标准:一是治理价值理念的现代化。主要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灵魂,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为理念,并把其贯彻到国家治理的全过程。二是治理主体的现代化。主要是治理主体遵循治理规律,依法治理、民主治理、程序治理、公正治理、文明治理。三是治理制度机制的现代化。主要是治理的法律法规健全,制度机制科学完善,符合现代文明的要求。四是治理方式的现代化。主要是借助现代科学信息手段,运用法律、协商、民主、合作等方式进行治理。五是治理对象的现代化。主要是治理对象文化水平、素质的提升。六是治理效率的现代化。主要是治理有效,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实现公共利益最优化。如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改善、社会和谐、国际地位提升等。

(四)坚定不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意义重大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追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迫切需要。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追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规定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方向正确是全面深化改革成功的前提;提供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动力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保障;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校正器,会使改革主体不断校正自己的改革行为,既促进自己的改革,也实现与其他改革的相互配合、相互协调,进而实现改革的全面深化。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与制度的有机统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与制度之中,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治理支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统一,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探索。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来看,富强意味着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人民富裕要通过完善的国家治理体系和良好的治理能力来实现,国家强盛体现为完善的国家治理体系和良好的治理能力,意味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党追求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来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始终是共产党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永恒课题。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迫切需要。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同时,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道路上还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国家治理体系还不完善、国家治理能力还有待提升等,这些都影响了国家的治理能力。解决这些问题,迫切要求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五位一体”布局。

(一)在“五位一体”布局中谋划和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这就是根据社会发展规律和党的中心任务,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并把经济体制改革纳入整个改革布局之中,按照整个改革的要求,针对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搞好经济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正确处理经济体制改革与其他体制改革的关系,实现经济体制改革与其他体制改革的协调配合;注

重经济体制改革内部各个方面改革的相互配合,重点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深化改革,既完成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也为其他体制改革扫除障碍、奠定物质基础。

(二)在“五位一体”布局中谋划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这就是把政治体制改革纳入整个改革布局之中,按照整个改革的要求,针对政治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搞好政治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正确处理政治体制改革与其他体制改革的关系,实现政治体制改革与其他体制改革的协调配合;注重政治体制改革内部各个方面改革的相互配合,重点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等问题深化改革,完成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服务于其他体制改革。

(三)在“五位一体”布局中谋划和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这就是把文化体制改革纳入整个改革布局之中,按照整个改革的要求,针对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搞好文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正确处理文化体制改革与其他体制改革的关系,实现文化体制改革与其他体制改革的协调配合;注重文化体制改革内部各个方面改革的相互配合,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目标,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点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问题深化改革,完成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为其他体制改革提供文化支持。

(四)在“五位一体”布局中谋划和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这就是把社会体制改革纳入整个改革布局之中,按照整个改革的要求,针对社会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搞好社会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正确处理社会体制改革与其他体制改革的关系,实现社会体制改革与其他体制改革的协调配合;注重社会体制改革内部各个方面改革的相互配合,重点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收入分配制度,共同富裕,社会领域制度创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治理体制,社会活力与和谐等问题深化改革,完成社会体制改革的任务,为其他体制改革创造社会条件。

(五)在“五位一体”布局中谋划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

这就是把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纳入整个改革布局之中,按照整个改革的要求,针对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搞好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体制与其他体制改革的关系,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与其他体制改革的协调配合;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内部各个方面改革的相互配合,重点围绕建设美丽中国,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等问题深化改革,完成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的任务,促进其他体制改革。

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要处理好“五大关系”

要过河,必须解决桥和船的问题,即方法。要全面深化改革,也必须找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桥和船。这种桥和船,概括起来就是处理好五大关系,即: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五大关系”体现了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也揭示了改革开放的五大矛盾和规律,即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矛盾和规律,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矛盾和规律,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矛盾和规律,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矛盾和规律,改革发展稳定的矛盾和规律。遵循这些规律,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中全面深化改革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根据,二者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在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中全面深化改革,一是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先导和精神动力。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当前,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解放思想,要重点打破在政府与市场、政府职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城镇化、土地制度等方面的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束缚,根据客观实际情况,解决这些问题,引领改革不断走向深入。二是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基。要坚持群众路线,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求得全面深化改革的实际情况、成功做法和客观规律,并立足实际,制定正确的政策、方案和措施,一个个地破解改革难题,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道路上奋力前进。三是要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统一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全过程。这就是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做到在全面深化改革问题上的实事求是;在实事求是的过程中,以改革实践的新经验和对规律的新认识,不断实现思想的新解放。

(二)在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中全面深化改革

整体推进是指系统推进、全面推进,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两点论;重点突破,是突出重点、各个击破,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重点论。二者的区别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中全面深化改革,一是整体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每一种建设又是由一系列因素构成的系统,如经济建设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只有整体推进,全面地进行改革,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发展和进步。二是重点突破。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多种问题,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主次之分,如在当前的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就是主要矛盾,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抓住这个牛鼻子,以在这个问题上的重点突破,求得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推进。三是把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统一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全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树立系统概念,以整体推进改革的视野来谋划和实现重点突破,以一个个改革的重点突破实现改革的整体推进。

(三)在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中全面深化改革

顶层设计是提出改革的系统方案;摸着石头过河是用先行探索,取得改革的经验教训。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没有实践谈不上认识,也就提不出科学的系统方案;认识是实践的前提,没有认识的指导,实践就会陷入盲目性。在这个意义上,摸着石头过河是顶层设计的基础,顶层设计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指导。二者体现着认识与实践的辩证法,表现为上下结合、共同推进的过程。比如,推进改革,往往先摸着石头过河,选择若干农村、城市、企业,进行试点,然后及时总结成功经验,进行顶层设计,从全局的高度,统筹协调,制定规划,整体推进。

(四)在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中全面深化改革

胆子要大是对改革的勇气和战略上的要求,步子要稳是对改革的具体实践和战术上的要求。二者密不可分。改革是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在战略上藐视改革问题,敢试、敢闯、敢冒,又要在战术上重视改革困难,遵循量变质变规律,渐进地、稳步地推进改革。一是要大胆地面对各种困难和问题,迎着困难上而不是绕着问题走,调查问题、分析问题、认识问题,把握解决问题的各个方面和条件,戳穿问题这个纸老虎。二是稳步地解决问题,一点点解决,一步步解决,总结经验,由慢到快,避免急性病,积少成多,求得改革的全面突破。三是把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结合起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相对简单的问题、胆小怕事的人,要多强调胆子要大,而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容易犯急性病的人则要更多地强调步子要稳,坚持从实际出发处理好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稳步地全面深化改革。

(五)在改革发展稳定中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面临的最重要的关系。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法,是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动力;发展是硬道理,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改革的直接目的,是稳定的基础;稳定是中国的大局,是硬任务,是改革和发展的条件。坚持在改革发展稳定中全面深化改革,一要扭住深化改革这个主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统筹兼顾,搞好顶层设计,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稳步推进;二要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在调整经济结构的基础上,正确处理经济增长的速度与效益之间的关系,稳定发展,科学发展;三要保持社会稳定。应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正确处理深化改革与人民群众承受能力的关系,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衣食住行教医保问题,综合用好教育、法治等手段,化解各种新旧矛盾,保持社会稳定,为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五、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

“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三个让”中的前“两个让”,是对党的十六大报告精神的重申。21世纪初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提出的这两句话,生动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高度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高度尊重和保护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在内的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高度尊重和保护一切合法经营、诚实劳动创造的财富,高度尊重和调动社会主义劳动者和资本所有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三个让”中的第三个“让”,则是对党的十五大报告精神的重申。党的十五大报告强调要“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这说明,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造福人民,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思想,在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中是一以贯之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至关重要的这“三个让”组合起来,作为我们党领导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表明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面改革进程中,一以贯之地倡导劳动与资本的统一、效率与公平的统一、财富创造与财富分配的统一,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统一。所有这些,归根到底都要通过不断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来实现;都要通过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把社会财富的蛋糕不断做大,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来实现。党旗帜鲜明地提出这样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和根本目的,当然是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长远指导性的。就像习近平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所强调的:“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