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凡气度从哪里来

人们都希望有点气质,却往往寻错了路径。有常言“人靠衣装马靠鞍”,于是不少人就倾力在形式与外表上倒饬。这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形象与印象,但终究是漂亮而不美丽,夸饰而不典雅,奢华而不高贵,离那种卓然超凡的气度相距甚远。更有甚者,豪车过闹市、公款竞豪奢,广庑办公、土豪抖富,自以为声势显赫,实则俗不可耐,令人鄙夷。

气质这种东西,的确难于捉摸,不易表达,却是真实存在。一个人有没有气质,及其高、下、粝、绮,往往一眼便能看得出来,立马就能感觉得到。原因就在于,气质既是外象表现,更是内在禀赋,可以说是外在与内在的统一,形表与学养的统一,心愫与理智的统一,情境与灵韵的统一。而其外象,又总是由其内蕴起作用。有什么样的内蕴,就有什么样的外在形象。

苏东坡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有文化的涵养与浸润,气度自是不凡。确然,文化能够祛除俗靡,砥砺粗质,赋予人以内在能量与精神资源,使人变得睿智、高洁而儒雅。而当良好的心理素质、丰赡的知识蕴寓和卓越的社会实践达到合理对接与有效融会时,气质就显其高雅超凡。

气度的养成,固然也取决于阅历、心性等因子,但从根本上来说,始终都以文化为根脉与源泉。即便是在商品社会里,在市场经济中,物欲和金钱也丝毫不能撼动这一铁律。日本近代实业之父涩泽荣一,将其经营策略和成功之道归纳为“论语加算盘”,另一位被誉为日本现代经营之圣的稻盛和夫,则反复强调其经营哲学的重要来源正是中国的儒家伦理。如此重视和实践商道的文化内蕴,原因就在于只有在文化支配和驭动下的物益与市利,才能彰显公平、良知与正义,并因此而铸成经营者们的高尚人格与儒雅气质,去其俗气与戾气。

很多时候,文化的内蕴越是深厚,人的气质越是趋于内敛,则往往会褪尽绚烂春华,返璞归真。前不久故去的邵逸夫先生,生前留给世人的表面印象,是一个朴素、平实、低调、清癯而勤谨的商人,但其内里却藏着一个文化的大乾坤、大世界。从他的影视帝国,到遍布内地的“逸夫楼”,再到他一生拼搏中都始终坚持不抽烟、不喝酒、不媚俗、不懈怠,天天都是黎明即起,深夜入眠,每天只睡5小时的奋发与勤谨,其气度所带给人们的魅力感受,又岂是那些炫富竞奢的土豪俗吏们所能比拟的?

宋代的理学大师张载讲“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对于领导干部而言,以学习求变,以文化养气,方能形成其不凡气度。见事情突发而乱了方寸,面对金钱美色**而不能自持,以为讲排场、比阔气、铺张奢靡就有气场,归根到底就在于不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以学养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领导干部好学善学,勤于思考与实践,则临大事有静气,临急事自从容,遇**、纷乱、繁复而有定力,其气度自是不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