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者的对象是听众,听众的情绪直接影响到演说的效果。演讲是一门艺术,要想提高演讲水平,不仅要了解该怎么做,还要了解需要注意和避免的一些问题。

一、时间和内容

演说者要考虑到听众注意力的持久性。研究表明,演说开始二十分钟之后,一般人的注意力开始下降,一个小时以后注意力急剧下降。因此,在准备演说时,要尽量把自己的演说压缩到最短时间,在听众开始听讲时注意力非常集中的这段时间里,把自己所要讲的话都讲完,以取得演说的最大效果。还要看到,听众只对自己能够理解的内容感兴趣,如果演说者使用的语言超过了听众的水平,听众就难以接受。他们可能采取两种办法:猜测意思或干脆不听。反之,如果演说者使用的语言大大低于听众的水平,即低估了听众的理解力而使用幼稚的语言,听众就会对演说持强烈的否定态度。因此,在演说时,要注意通过对措辞和语言的灵活、准确的运用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二、声音和速度

演说时最忌声音太小,使部分听众听不见演说者的声音,势必影响听众的注意力,甚至会引起听众不满,而发生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演说者的声音一定要洪亮、有力,甚至大到足以压倒分散注意力的嘈杂声。人的听话速度大大超过说话的速度,听众在听演说时,注意力随时可能分散。这是因为听众在听讲时有从容的时间去想与演说无关的事,因此,在演说时,必须牢牢地保持说话的速度和节奏,这样才能吸引住听众的注意力。

三、多余的客套话

演说者说些毫无意义的客套话,不仅浪费时间,还影响演说气势。对比那些气势博大、节奏感强、咄咄逼人的演说,听众再听到那“哼,讲得不好啊,请大家多包涵”之类陈腐的客套话,那该是多煞风景啊!难怪听众反感,甚至会导致走动声、口哨声,没有掌声了。所以,演说中必须消除、克服客套话。

四、忌冷漠乏味

有的人讲话时毫无表情,呆若木鸡,甚至肌肉绷紧,脸色铁青,缺乏说话情趣,语调平淡,没有抑扬顿挫,真情实感,叫人怎不瞌睡!

五、忌故弄玄虚

托尔斯泰说:“真正的艺术永远是十分朴素的、明白如画的、几乎可以用手触摸到的。”演说语言要力求通俗化、口语化,如不考虑听者的接受能力,用那种文绉绉、酸溜溜的语言,既不亲切,又艰涩难懂,弄得不好,还会闹成笑话。

六、忌艰涩冗长

有人讲话用书面语言,艰涩难懂。毛泽东曾在批评这种现象时说过:“一个演说,颠来倒去,总是那几个名词,一套‘学生腔’,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这岂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像个瘪三吗?”因此,要尽量避免使用书面用语,更不要“文夹白”,要用口语,善于用简单明了、听众易懂的语言讲话,坚决抛弃晦涩难懂的术语和外来的字眼。文章贵短,演讲也应该千方百计长话短说。

七、忌杂乱无章

有人讲话材料过于庞杂,讲起来又杂乱无章,像开无轨电车,开到哪里,算到哪里,叫人摸不着头绪。还有的不合逻辑,妄加论断,或者不顾事实,主观臆断。一旦上了台,不问青红皂白,哇啦哇啦一通,这也是某些官僚主义者的通病。

八、忌失言失态

有的人演说老带“口头禅”,诸如“啊”“是吧”“怎么样”等。讲话要讲效用,“口头禅”成堆,“啊啊”连篇,让人听了也为他感到难受,只能起到消极作用。有的人讲话不了解听众的职务、水平,不注意会议的环境和背景,甚至不顾及本人的身份和在会议上的地位,这就难免在内容、措辞、语气口吻等方面不妥善、不贴切、不礼貌、不恰当,更要加以注意。

九、忌方言俚语

演说按照内容的需要,针对不同的对象,应使用不同的语言形式。但要注意,由于我国面积广大,方言众多,欲使演说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交流顺当,尽量避免说家乡话,否则就会出现语言障碍。

十、忌豪言空谈

空谈是言之无物,那些不结合当时、当地的历史现状和实际的情况实在太多了。有的单位一年一度的总结会议,会议的开幕词用的是陈年的讲话稿,只把第一届改成第二届,第三次改成第四次,内容照旧,年年如此,这就是空谈的典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