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社会价值排序”这一概念是不是石勇原创的,不过类似于打破社会价值排序的理念,古今中外都有人提出过。
说白了,在我看来,所谓社会价值排序其实就是一种世俗价值观。如果我们被世俗价值观束缚住了,我们永远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快乐、成功和自由,我们永远都无法过上我们最想过的那种理想生活。
如果你去读李白的诗,你就会发现这位伟大的诗人虽然曾一度热衷于追求功名,但对于打破世俗价值观这件事,他一直都在身体力行。例如他会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再例如“一醉累月轻王侯”的他会“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最近我读了艾未未写的一本书,书名是《此时此地》。在这本书里的一篇访谈中,记者问艾未未:“在艺术家、雕塑家、建筑家等多重身份中,你自己内心最认同的是什么?”艾未未这样回答道:“我更认同的是我什么都不是。因为我觉得这些名称对我来说有时就是一个意外,有时是因为你的运气还不错,有时候是别人把你说成这样。我觉得做人不能把这太当回事……盖个破房子,画张什么画,或搞个什么活动,我觉得如果把这些都当回事的话,那就太不了解生活了。我没傻到那种程度,所以说我不会在乎世俗的判断。我认为世俗判断的价值只表达了它的浅陋,人们往往很难超越自己的这种平庸的判断系统。”
另外艾未未还认为那些可以用来作为身价标签的名牌商品,其实是在“兜售歧视和偏见”,他认为这类名牌商品多数都是“明目张胆的垃圾,其价值观往往比产品更差”。
除此之外,艾未未还说:“成年人往往会因为有了所谓的价值观而变得很凄惨……你永远在进行一种世俗的表达和比较,这样你也就失去了快乐的可能。因为你想获得的实际上是不可能得到的。”
通过上述言论不难看出,艾未未同样一直都在有意识地打破社会价值排序,或者也可以说他是在有意识打破世俗价值观。
在艾未未看来,最重要的是做回自己。关于这一点,他在书中这样写道:“如果所有的人都在盲目地追求潮流时尚,这个世界会变得很无聊。生活是每个人走向自己的地方,在自己愿意的心情中去做事情。做回自己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因为经过如此多的斗争、磨难、贫困以及思想的禁锢、教育的堕落、美学的衰败,现实已是千疮百孔。尽管做一回原来的自己很难,但也的确重要。”
很多人之所以成为拖延症患者,主要是因为他们经常要在自己不愿意的心情中去做事情。换句话说,他们是因为经常要做自己很讨厌做的事,所以才会患上拖延症。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他们为什么要做自己很讨厌做的事?也许有人会说:我也不想这样,但我这么做完全是为了生存。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就无法生存了?为了能有一口饭吃,每天去做自己很讨厌做的事,这种生活比放手一搏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大概也就痛苦一万倍左右吧。
也许还有一些人会把做自己很讨厌做的事当成是一种很必要的锻炼,这个我倒是可以理解。如果你也想以这种方式锻炼你自己,那么有计划、有目的地锻炼一段时间就好了。否则一不小心泥足深陷,因为手停口就停,因为已经习惯了平庸和失败,习惯了没有尊严的生活,使得自己再也没办法从混吃等死的生活中挣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