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是因为霸道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父母就要检讨自己是否对孩子过分娇惯。有些父母怕自己的孩子太软弱会吃亏,或者对孩子过度纵容,致使孩子的自我意识过分膨胀,以自我为中心,目空一切,完全不顾别人的感受,以捉弄取笑别人为乐。这样的孩子处处攻击别人,导致人人避之唯恐不及,身边没有一个朋友。

还有一个原因是孩子本身性格所致,有些性格内向害羞的孩子很容易成为别人欺负的对象。他们不是被别人疏远,而是不去主动与人交往,永远等着别人来找自己,满足自己的交往需求。这样的孩子在生活中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从不会发挥自己的主动权。当然,孩子这种性格也和父母的溺爱、让孩子养成凡事被动接受的习惯有一定的关系。

◎支持和鼓励孩子自己发展新朋友

认识到孩子身上的问题,作为父母,我们该如何帮助孩子交到新朋友呢?

首先,我们要为孩子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尊重孩子,平等地对待孩子,做孩子的朋友,培养他们爱说话、敢说话的性格。家里的事情只要和孩子有关就让他参与讨论,只要孩子说得有理,我们就合理采纳。这样就可以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学会大胆与人交往。

其次,教给孩子一定的社交技巧。只有拥有了社交能力,孩子才能在生活中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所以,我们要教给孩子具体的社交技巧,让孩子学会交友之道。我们可以和孩子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当时的场景,让孩子学会交往。比如,当孩子想加入别人正在玩的游戏时,可以对别人这样说:“我能参加你们的游戏吗?”“我想和你们一起玩,可以吗?”当别的小朋友抢孩子的玩具时,我们可以教孩子躲开“小霸王”以避免伤害,当孩子大一点儿,要教给孩子据理力争,不要一味退缩,就可以教给孩子这样说:“我正在玩,等我玩好了你再玩,好吗?”或者说:“这次我让给你,但是你这样做是不对的,玩玩具应该排队。”这样,就可以鼓励孩子勇敢地结交到新的朋友,也能避免遭到人身伤害。

帮助孩子创设交往的情境,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可以鼓励孩子多串门,或邀请一些小朋友来家里玩。当家里来了小客人,我们要让孩子参与接待,不要凡事都冲在前面,让孩子失去了锻炼交往能力的机会。

鼓励、赞美孩子。当孩子有了积极正确的交往行为时,我们要充满**地赞美、鼓励孩子,可以亲亲、抱抱、抚摸孩子,这不但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更能让孩子明白什么行为是正确的,并一直继续下去。

特别提醒:

3岁左右的孩子,已经到了发展社交能力的黄金期。我们应该支持和鼓励孩子去发展新朋友,切忌因为怕孩子受欺负而鼓励孩子去抢别人的东西,或者用暴力的方式反击。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创设情境,给孩子更多的自我表达机会

中国的孩子都有这样的毛病,小时候都没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每次一开口,就被大人挡回去说:“小孩子有耳无口,听别人说就好。”但是父母忘记了“听”是个被动历程,“说”才是主动的组织。当心中有话要说出来时,我们动用到很多大脑区域,活化了很多神经元,远比“听”多了许多。我们知道当一个孩子能够把看的书讲出来时,他就看懂了,那个知识就是他的了。

——洪蘭

强强3岁了,在家里很活泼,甚至有些霸道;但在外面别人跟他说话他都不敢抬头,别的孩子抢他的东西他都不敢吭声,就是比他小的孩子打他一下,他也不敢还手。到小区的游乐中心,他见到其他的小朋友在那儿玩,他会拉着妈妈的手和他一起,才敢去和小朋友玩。

玥玥从2岁以后,就变得非常害羞。她的说话能力比一般的同龄人要好,在熟人面前“噼里啪啦”地说起来没完;但见了不熟的人或者到了一个新环境,她从来不像其他孩子那样说“叔叔好!阿姨好!”之类的话。别人给她零食她也不接,妈妈帮她接过来,她非要等到回家了才肯打开吃。偶尔跟着爸爸去办公室,她都会躲在爸爸怀里不出来。

在网上见到一位妈妈的求助帖,她说:“女儿小班的这一学年已结束了,老师在对孩子的评价中说孩子不能很好地用已有的词汇和句型表达自己的意愿。可是据我观察,孩子在家里能很好地与家人交流,表达自己的意愿,当遇到陌生的人或害怕交往的小朋友时才显得不善于表达自己。在幼儿园的观摩课上孩子回答老师的问题声音很小,好像不敢说似的。女儿其实很活泼、开朗,也很喜欢与小朋友交往。只是到了一定的场合,如与老师之间、陌生人之间才会显得胆小,不敢表达自己的意愿,不知如何使孩子能在任何情况下大胆地表达自己,希望专家给出一些建议。”

◎了解孩子为什么不敢表达自我

3岁左右的孩子已经处于社交的萌芽阶段,他们开始渴望与外界交流,如果孩子不善于表达自己,可能是由于他们的生活环境造成的。高楼林立、钢筋水泥的城市,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渐冷漠,一个楼道住了多年谁都不认识的现象比比皆是。如果我们不善交际,很少与外界接触,不喜欢与陌生人交往,就很可能造成孩子长久独居,逐渐形成孤僻性格,在陌生的环境就很难表达自我。

如果孩子在家里很活泼,在幼儿园或到了外面却不爱说话,可能是因为孩子在家里经常听到父母的赞扬,或受到长辈娇惯溺爱。他们在熟悉的环境中能够自信地表达自我,犯了错误也不唯唯诺诺,有时甚至还会胡搅蛮缠。但他们一到陌生的环境或见到陌生人,就会感到自己不如同伴,自信心受到打击,就难以表达自我了。

让孩子在家里很自我,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父母对孩子要求太严格,经常要求孩子像大人一样做事。孩子的心智还没有成熟,这样的要求常会使孩子感到不知所措。对有强烈好奇心的孩子要求太严,常常告诫孩子这不准摸、那不准碰,甚至不准问,长久下来,孩子自我表达的和能力就丧失了。

◎创设情境,给孩子更多表达自我的机会

当然,有可能上面的情形都不存在,那么,问题就简单了。孩子可能是暂时地出现这些情况,他们的可塑性很大,我们要对孩子的改变充满希望。

我们不要过多地强化孩子的行为,比如我们不能经常在孩子面前说他们不爱表达的事实,因为我们每一次提到,都是在强化孩子的这种行为。孩子就会认为:“哦,我就是这样子的。”长此下去,这样的行为就会在孩子内心固化下来。如果孩子在不熟悉的环境或见了不熟悉的人害羞地躲起来,父母不要责怪他们“怎么这么不懂事”,而是顺其自然地让孩子体验到对方的友好,等孩子心情放松后,自然就会变得大方起来。

我们要让孩子享受到充足的自由和爱,让他们放松地游戏,自然地与人交往。同时我们可以用自身的行动去影响孩子,在孩子面前以开放的心态表达自我。多鼓励孩子的进步,强化孩子的优势行为。在平时我们可以鼓励孩子大声讲话,给家人讲故事,也可以和孩子玩一些见陌生人的角色扮演游戏,以此来锻炼孩子的自我表达能力。

作为父母,可能发现,孩子对于同龄伙伴不会排斥,他们很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比如孩子虽然有些胆怯,但他们还是主动地往孩子多的地方凑。父母可以在平时多邀请一些孩子的同龄小朋友来家里玩。作为小主人,孩子就会表现得很大方,主动表达自我的要求和愿望。

父母可以多带孩子到外面去,孩子的视野开阔,知识丰富了,就会变得自信、开朗起来,一个自信的孩子是能够勇于表达自我的。

特别提醒:

对于刚刚有社交的孩子来说,勇于表达自我是孩子社交的第一步。不能用宠爱和娇惯让孩子失去正常表达自我的能力。我们要为孩子制造一些机会,让孩子成为受欢迎的人。

别拿“旁边的那个人”吓唬孩子

吓唬孩子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是很严重的。一位早教教育专家说:“不要让孩子的心灵装进恐惧、忧虑、悲伤、憎恨、愤怒和不满,这些情绪和情感对孩子的神经十分有害,会引起身心虚弱,影响身体健康。”

——李丽《妈妈不可不知的育儿心理学》

一次,去朋友家串门,走到朋友家楼下,看到一位奶奶正在楼下追着孙子喂饭。那个小男孩3岁左右,虎头虎脑的,很可爱,就是很调皮,见奶奶跑来,他比奶奶跑得还快,奶奶好不容易追上喂一口,小家伙就又跑了。奶奶年纪大了,又累又急,就吓唬孙子说:“你再不好好吃饭,我就让王爷爷把你抓起来,扔到很远的地方去。”这个办法很管用,小家伙马上就跑过来,然后脸上带着害怕的神情,对奶奶说:“奶奶,我好好吃饭。”

曾听一位母亲讲过这样一件事:

女儿有一天不听话,我告诉她:“你再不听话,我就让隔壁的李伯伯把你抓走!李伯伯专门抓不听话的小孩。”因为老李长着满脸络腮胡子,孩子见了他有些怕。孩子听到我的这些话,就会老实一会儿。

有一次,隔壁的老李来家里借东西。进了门,老李要抱抱孩子,女儿吓得一个劲儿地往我身后躲。我让她喊“李伯伯好”,她死死拽着我的衣角就是不叫。我有些不好意思,等老李走了以后,我一看女儿,竟然一脸的汗。这天晚上,孩子在半夜里还好几次被噩梦惊醒,一边哭一边喊:“别抓我!别抓我!”

我们小时候也经常被大人吓唬“你不听话,就让疯子把你抓了去”“你再闹,把你卖给街边收破烂的”之类的话。所以,到现在,我们遇到某些人还会绕着走。我们都很纳闷,上一辈不都是这样管教孩子的吗?现在的孩子怎么啦?

◎了解为什么吓唬孩子的招数很“灵验”

我们很多做父母的总会遇到孩子不听话或者无理取闹的时候,无论我们怎么哄,怎么讲道理都不起作用。这时候,我们通常会用上例中妈妈的方法来吓唬孩子:“看到旁边那个人了吗?你再不听话,他就会来抓你。”这样,孩子听了就会害怕,便会停止他们的吵闹,乖乖听话。为什么这个方法会这么灵验呢?

每一个孩子在生命的最初几年,都是脆弱的,他们都要经历一系列的考验才能逐渐长大。他们的心智还不成熟,思维还不发达,辨别能力差,有时很难分清现实和想象。他们的头脑中充满了幻想,对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分界不是很明显。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原本就有一些充满危险的画面,比如怕黑,怕野兽,怕雷电,这些恐惧来自人类的集体潜意识。当父母用语言或夸大事实的方式来吓唬孩子的时候,他们的内心就会创造出不好的形象或制造与父母分离的场面,把这些当成事实,并在心里产生巨大的恐惧。因为害怕这些形象,害怕与父母的分离,也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让孩子听从父母的管教。

在孩子的意识里,父母是他们最亲近的人,他们对父母的话深信不疑,所以当父母说出“让那个人把你抓走”之类吓唬孩子的话的时候,孩子的恐惧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第二个例子一样,孩子不只会半夜惊醒,说梦话,严重的还可能导致孩子罹患恐惧症。

◎拿“旁边的那个人”吓唬孩子的副作用

父母如果长期吓唬孩子,会引起孩子的焦虑、恐惧。在孩子开始向外界探索的时候,我们的吓唬会束缚孩子对周围世界的探索,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顾虑重重。他们会因为恐惧而变得敏感、胆怯、刻板、不懂得变通、对周围环境没有安全感,或是用暴力来掩盖自己脆弱的内心,排斥与人接触、交往,处处有防备之心。孩子对很多事物的认识都是模糊不清的,父母一味地吓唬,也许会使孩子丧失好奇心,抹杀他们的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