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春节的时候,3岁的逗逗得到一个玩具汽车,他非常喜欢,整天爱不释手。一天晚饭后,妈妈发现逗逗正在摆弄他的玩具汽车,和平常不同的是,这次逗逗正在拆汽车,妈妈立即上去阻止他:“还没玩几天,别拆坏了!”逗逗嘴里应着,手里却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妈妈一见,伸手要拿走玩具汽车,逗逗大哭,和妈妈抢起来,还把汽车往地上摔。妈妈气坏了,拉过逗逗照着屁股打下去……
丹丹再有一个月就3岁了,有一天吃饭的时候,她不仅一口没吃,还将饭菜嚼几口吐得到处都是,弄得桌子上、地上、衣服上、手上一塌糊涂。爸爸警告了她好几次都不管用,最后忍无可忍,把丹丹拽到洗手间,不顾她的哭闹给她换下了吃饭的围嘴,对她吼道:“以后不想吃饭就不要吃!”
中国有句俗话说:两三岁的孩子,连狗都嫌。当孩子从一个乖乖躺着的“小天使”变成了一个任性的“小魔头”,开始不听大人的话,开始捣乱、破坏东西,时不时地撅着嘴喊出“不”……他们这些“恶劣”的行为考验着我们的容忍度,经常为一点点小事和孩子“大战”一场几乎成了家常便饭。每次发火之后,我们都很心疼后悔,我们也懂得“冲动是魔鬼”,但每次事到临头都控制不住要发火。
◎了解孩子爱“较劲”背后的原因
孩子从小到大,要经历好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两三岁之后,随着孩子自由行走和语言思维能力的发展,孩子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也有了很大发展,他们开始尝试去自己获得经验,尝试用自己的动作和力量达到一定的效果。因为孩子的独立行动有明显发展,这个时期的孩子什么事情都想自己做,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强烈地渴望学习新的东西以了解他们所处的世界,在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时,他们很讨厌成人的干涉和帮助。对于大人的阻止,他们会做出反抗的举动。比如第一个例子中逗逗就是在反抗妈妈的干涉,他宁愿摔坏自己心爱的玩具也要维护自我不受侵犯。
◎了解大人为什么爱和孩子“较劲”
由于2岁多的孩子表达能力有限,他们对于自己的感觉很难用语言表述出来,有时候他们表现出来的任性可能因为自身不舒服。比如第二个例子中的丹丹,她之所以把饭吐出来,是因为前两天感冒了,嗓子痛,因咽不下饭才吐出来。而我们只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和猜测去想问题,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标准来要求孩子,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也有这样的情况:孩子平时一些表现并没有让我们发火,但有一天,我们正好身体不舒服,或是挨了上级的批评,或者刚在单位和同事闹了矛盾,或者早上上班遇到堵车,直到下午回来气都不顺,或者工作上的事情让自己心烦。这时候,孩子的一些小毛病就会成为我们发泄的导火索,而孩子自然也就成了“替罪的羔羊”。
◎怎样才能不和“反抗期”的孩子较劲
孩子对大人的情绪是非常敏感的。但是,因为孩子的心智发育还不成熟,他们还弄不清楚大人为什么发火,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那么,想想看,我们发火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在对孩子发完火之后,我们都会后悔不已,对孩子道歉,或者对着博客“忏悔”,我们很担心孩子会记恨我们,更担心孩子学会我们的应对模式。那么,我们就要未雨绸缪,尽量让自己保持平和的心态,不和“反抗期”的孩子较劲。
孩子自我意识强,脾气很倔。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要善于利用孩子性格中的积极因素,扬长避短。比如,孩子喜欢拆卸玩具,我们用严厉责骂的手段很难阻止他。我们要了解孩子是由于什么原因拆卸玩具,是好奇心强还是其他的原因。然后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拆,再一起装,为孩子做一个良好的示范,不仅不会有冲突,还能教给孩子科学知识。
如果孩子遇到问题时任性、发脾气,我们要接纳孩子的坏情绪,等他发泄完了,我们再引导他解决问题。比如孩子为一直搭不好积木而发脾气,等孩子平静下来,我们和孩子一起参与,对孩子不断进行鼓励,孩子的自信心被激发起来,就能克服急躁、任性的不良个性了。
如果您的孩子出现了同丹丹一样的问题,一定要弄清原因,不能盲目发脾气,错怪孩子,以免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
特别提醒:
冲动是魔鬼,因为愤怒是双方的,我们接受信息和理解信息都会变得偏颇。面对孩子,我们首先要处理自己的情绪,然后再调节孩子的情绪。别跟孩子“较劲”,让我们的家庭关系更和谐,让孩子更加健康地成长。
换个角度,想想孩子为什么要反抗
顽皮的男孩好,顽皮的女孩好。其实每一个孩子虽然顽皮,但都有其可爱的一面。就算是平时调皮得让你有些头疼的孩子,有时也会让你对他刮目相看。
——冰心
在一个心理论坛里,一位妈妈提出了自己心中的疑问:
孩子还不会走的时候,比较乖。到了两三岁,就开始不听话,大人说什么,他都说“不”。比如,最让我们挠头的是他不好好吃饭,一会儿要自己拿勺子吃,一会儿又要大人喂着吃。要是管管他,他就很强烈地反抗。请问,为什么孩子到了这个时候就会与大人“对抗”呢?
我们做父母的通常都有这样的发现:家里突然就有了一个喜欢与我们对着干的小人儿,3岁左右的小孩,挺着小胸脯,撅着小嘴巴,大声地说着“不”,既倔犟又骄傲地站在那里,捍卫着他们自己愿意去做的芝麻小事。他们执拗地坚持着,大人一点点的干涉都会被认为是侵犯,有时候甚至用踢人、打人的方式维护着自己的“权益”。
这个让我们哭笑不得的小人儿就是我们家里的“造反派”,针对“造反派”的种种“恶劣”表现,我们通常是“是可忍,孰不可忍”,收起最后一点儿耐心,对孩子大吼大叫。孩子当然也不示弱,虽然个子比我们小好几倍,但依然不屈不挠,进行着“殊死”反抗。
这样的场景隔几天就会上演一次,为什么会如此频繁上演呢?
◎了解孩子为什么会反抗
孩子反抗的主要原因是我们上面提到的,3岁的孩子身体活动能力已经较强,他们愿意扩大活动的范围,在好奇心驱使下,他们不断尝试独立完成新的任务,如果这时候遭遇阻碍,他们就要无畏地进行反抗。
其次,是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3岁的孩子已经很清楚地知道哪些是“我”想做的,哪些是让“我”做的。因此,他们很顽强地表达自己的意志,但这种表现往往违背大人制定的规范,孩子体验到巨大的挫败感,就会产生反抗行为。
还有一个原因是,3岁孩子心智发育还不成熟,他们的情绪控制能力还比较弱。他们一旦感到自己的内心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就会用很直接的方式,比如哭闹,甚至攻击的方式表现出来,我们大人往往就认为孩子是故意作对。其实,他们只是忠于自己的想法,并不是针对某个人,但如果他反抗的那个人是平时对他言听计从的人,他的反抗自然会加重。两三岁的孩子思维水平还不高,也不够灵活,他们的做法常常让我们觉得“死心眼”,再加上他们的时间观念不强,做事情的忍耐度不高,凡是想做的就想立刻去完成,达不到目的就会导致孩子的反抗。
◎换个角度看“反抗”
任何事情都会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意义。我们要换个角度,看到孩子“反抗”背后的积极意义。
首先,我们要明白,家有“造反派”是很正常的。3岁左右的孩子都会出现持续半年至一年的“反抗期”,而这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如果3岁左右的孩子不出现反抗期反而是不正常的。曾有专家作过这样的研究:将2~5岁的幼儿分成两组,一组反抗性较强,另一组反抗性较弱。结果发现,反抗性较强的幼儿中,有80%的幼儿在长大以后独立判断能力较强;反抗性较弱的幼儿中,只有24%长大以后能够自我行事,但是独立判断事情的能力仍比较弱,常常依赖他人。因此,专家认为,反抗行为有时候意味着孩子有其独立自主的想法,不受干预也不受支配,这正是孩子发展判断力的良好时机,值得父母重视。若一味要求孩子服从你,那么他的判断力自然就难以发展。
对于两三岁的孩子,我们要突破传统的束缚,勇敢地接纳和理解孩子,容许他们有反对我们的做法。当孩子出现反抗行为之后,我们在内心要告诉自己:孩子的反抗只是表达他自己的一种方式而已。这时候我们就会放下所谓的权威和虚荣,接纳孩子的想法和行为了。因此,对于孩子颇让我们挠头的“反抗期”,我们的教养和态度直接影响到孩子将来的人格品质的养成。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尊重、理解孩子。对孩子的行为不横加干涉;不用命令的口气和孩子说话,给孩子提出良好的建议,并让他们作出选择,让他们有做主的机会。只有维护了孩子的自尊,孩子才不会和我们反抗到底。另外,要相信孩子,对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要适当满足。只要孩子愿意自己去做而他的能力又允许的话,我们一定要让孩子亲自去尝试。只要他们提出的要求不超越我们的原则,就尽力去满足他。比如,孩子要洗碗,虽然我们知道孩子洗不干净,也要交给他做,当然必要的时候可以做一些提醒和示范。
特别提醒:
对两三岁的孩子来说,“我自己”“我不”是他们独立的宣言。我们要顺势而为,但不要过分娇惯孩子,要心平气和地和他们交谈,对于他们不合理的要求,要设法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如果劝说无效,我们就要明确我们的态度,告诉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即使再闹也不会达到目的。
自我意识越强的孩子反抗性越强
人格发展到第二阶段(2~4岁),儿童会面临自主感对羞怯或疑虑的心理社会危机。这个时期的发展任务是活的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意志的实现。这时儿童想做一些事情,如果父母和看管他的人承认并允许他们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儿童就觉得自己有一种控制能力或影响环境的能力,就会出现一种自主感;反之,如果大人不耐烦或过分溺爱而干预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或对儿童意外出现的事情采取粗暴的态度,孩子就会产生一种羞耻感,对自己的能力有所怀疑。
——埃里克森《人格心理学导论》
一位妈妈在网上求助:
我女儿2岁零9个月了,聪明可爱。我发现她是个急性子,干什么事不立刻达到她的目的就大发脾气,而且脾气特别拧,从来听不进大人的劝,自己特别有主意,就爱跟大人唱反调。大人教她怎么做她从来不听,要是急了或哭闹的时候更是听不进,最后非逼得大人妥协不可。而且她哭闹起来没完没了,本来转移了注意力,可一想起来就又哭个没完。真愁死了!
这位妈妈的遭遇可不是偶然,很多3岁宝宝的妈妈大都在经历相似的事情,有相似的苦恼。3岁左右的孩子每周发一次至两次脾气是常有的事,有的孩子甚至达到每天几次,真是每天一小哭,隔天一大哭,搞得爸爸妈妈都乱了方寸。有时孩子自己在家还好些,家里要是来了客人或去别人家做客,他们就会变得肆无忌惮,稍不如意就大闹一场,搞得大人一点儿面子都没有。妈妈都不敢带孩子去公共场合,要是孩子闹起来,甚至会造成“交通堵塞”。这话说起来似乎有些严重,其实,妈妈的心里对孩子的反抗行为深有体会,有的妈妈甚至都后悔生出这样一个“小魔头”。这些妈妈非常羡慕那些乖巧听话孩子的妈妈,她们都非常疑惑:怎么人家的孩子就不哭不闹,那么听话呢?
◎自我意识越强的孩子反抗性越强
孩子出现强烈的反抗,这不仅不是坏事,而且对孩子的心理和人格发展是有很大的积极作用的。
美国心理学家利伯特曾做过一项心理实验,在3~5岁的儿童中挑选100名反抗性强和100名几乎没有什么反抗行为的孩子进行追踪调查。结果发现:在反抗性强的100名儿童中,有80多人在生活中表现得有主见,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意志力顽强;而在另外100名儿童中,仅有25名孩子具有这些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