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尊重孩子,就是要无条件地接纳孩子,无论孩子乖巧还是淘气,做好还是做坏,我们都要无条件地接纳。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孩子当做情绪的发泄桶。多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在安全感的基础上让孩子感觉到尊重。这样,孩子才能懂得如何去尊重别人。

乐于享受孩子给予你的感动和惊喜,

培养孩子的生活热情

人要是没有热情是干不成大事业的。

——文学家R?W爱默生

年年岁岁只在你的额上留下皱纹,但你在生活中如果缺少热情,你的心灵就将布满皱纹了。

——大诗人S?乌尔曼

任教十几年,我经常见到有个别孩子不管上课还是下课,整天都无精打采,做事慢吞吞,连走路都抬不起脚来。他们对什么都没有兴趣,不听课,不写作业,不想交朋友,甚至不想上学,可是没办法,父母逼着到学校。同他们谈过心,问他们有什么目标,他们摇头;问他们有什么爱好,他们还是摇头。他们表示,活着真没意思。

这是一些失去了生活热情的孩子,通过抑郁量表的测试,发现他们基本在中度抑郁以上。

抑郁是一种情绪状态,是一种忧愁和伤感的情绪体验。孩子的抑郁一般表现为情绪低落、闷闷不乐、心情悲观、反应迟钝、思维迟缓、失去生活的热情等。他们一般在认识上自我评价比较低,对各种事物都缺乏兴趣。专家研究表明,大约四分之一的人一生中曾有过抑郁。尤其在进入中学之后,由于有些孩子内心具有不安全感和不自信等原因,多会出现抑郁的倾向,有的表现为心境多变、偏激或突然的情绪摇摆;有的表现为反抗行为,常招致爸爸妈妈和老师的反感;也有的表现为易生气、烦躁和不安、逃学、冒险、吸毒,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

这些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认为生活和学习没有什么意义。

不只是中学生,有很多小学生,甚至是学龄前儿童也开始出现类似的状况。这不能不令我们担忧,孩子这是怎么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

◎了解孩子为什么没有生活的热情

孩子为什么没有生活的热情,除了孩子本身的原因,我们也要反思一下,是不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呢?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如果我们做一件事情,一直得不到别人的肯定或者评价,就会觉得越做越没劲,甚至干脆放弃不做了。由于3岁左右的孩子心智发育还不成熟,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几乎是完全依靠外界。如果我们肯定了孩子的做法,就会对他们的这个行为起到正强化的作用,孩子会热情地去做很多与这个行为有关的事。比如孩子在我们下班之后帮我们拿了拖鞋,他会用眼睛看着我们,等着我们的表扬。如果我们表扬了孩子,他们不但会帮我们拿拖鞋,下次还会帮我们倒水等。如果我们什么表示都没有,孩子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那么他们的热情就会渐渐淡下去。长此以往,孩子就不会再帮我们做事。很多情况都是类似的,反思一下,是不是我们忽视了孩子的感受,没有对孩子的某些感动的行为及时作出回应和肯定呢?

了解了这些情况,我们应该作出哪些改变呢?

◎乐于享受孩子给予我们的感动和惊喜,培养孩子的生活热情

心理学家曾说过,缺乏热情,就很难做出伟大的事情。热情,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都是天生就有的,通俗点儿说,这是生命的活力。但是热情也是很脆弱的,要想让孩子继续保持下去很不容易,它需要我们不断地保护孩子的生活热情,千万不能随意伤害它。

我们要有孩子般的心。当孩子独自做了一件比较难的事情,我们一定要“大惊小怪”,表现出孩子般的天真和惊奇。比如,孩子第一次把积木搭成了一座大城堡,我们就要非常惊讶地对孩子说:“哇!孩子,你真了不起,能搭出这么大的城堡,我真为你感到骄傲!”孩子就会被我们的热情所感染,继续投入到探索和实践中去。

我们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当孩子做了一件让我们感动的事,我们一定要表达出我们的感谢。比如,我们生病了,孩子为我们端水、拿药,我们就要对孩子说“谢谢”。孩子就会感到自己做的事情让妈妈感动,自己对于妈妈很重要,以后他们就会怀着极大的热情做出更多让我们感动的事。

我们要学会示弱。我们示弱,孩子就会强大。当我们带孩子去超市,孩子走累了让我们背,我们就可以告诉孩子:“妈妈很累,腰疼得厉害,你能帮妈妈捶捶吗?”孩子一定不会再让我们背他走,甚至帮我们捶完背,还会帮我们拿几件小东西。再如,如果爸爸出差,我们就对孩子说:“儿子,爸爸出差了,不能保护妈妈了,你能保护妈妈吗?”这样,孩子为我们做事的热情就会被我们源源不断地激发出来,他们就会变得越来越强大。

特别提醒:

孩子的热情是一个很脆弱的东西,需要我们小心地呵护,用一些技巧去激发出来。快乐地享受孩子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惊喜吧!你会发现我们的孩子对生活充满热情,对前途充满希望。

孩子应担的责任要让他去承担,

让孩子知道这是一种美德

责任心能够让孩子的人生更加的充实、美好。但丁说过:“一个人的责任心常常能填补他在智慧上的缺陷,而智慧永远填补不了责任心上的缺陷。”对于一个没有责任心的孩子来说,人生、命运都是非常渺茫,无从把握的。所以父母必须要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责任,否则孩子很难具备超强的能力,换言之,即使孩子具备了超强的能力,也很少能获得成功。

——郑小兰《责任教育:勇于承担的孩子最优秀》

日本著名学者高桥敷先生在《丑陋的日本人》一书中描述了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高桥敷在秘鲁讲学时,与一对美国夫妇做邻居。一天,那对美国夫妇的12岁儿子踢的足球,把高桥敷家的门玻璃打碎了。

第二天,“肇事”男孩买了一块玻璃,独自一人到高桥敷家认错,并请求原谅。高桥敷见孩子既诚恳又有礼貌,就留孩子吃了一顿饭,并送给他一包糖果。可是,第三天,美国夫妇领着孩子上门还了糖果。高桥敷十分不解,美国夫妇认真地告诉高桥敷,他们很感谢他的好意,但当一个人犯了错误时,不能受到任何奖励。他们还说,买玻璃的钱是男孩子自己的零花钱。即使不够,父母也不会代他赔偿,可以先借给他,然后通过打零工挣钱还给父母。之所以这样做,是让他从小就要懂得为自己的言行切实负起责任来,这是一种美德,为将来独立地承担人生的责任和义务,顺利地进入社会生活打好基础。

写出这个案例,我又想起我看到的这样一件事:

爸爸妈妈带着两岁零九个月的均均在公园的草地上玩。均均高兴地在草地上撒欢,突然一不小心,摔倒在草地上,均均大哭起来。

爸爸和妈妈赶紧跑过来,妈妈心疼地抱起均均,一边哄一边用力拍打着草地:“都怪草地不好!”身边的爸爸也这样哄孩子:“明天爸爸给你买把好枪,谁绊倒咱们就拿枪打他。”孩子终于破涕为笑了。

多年之后,青春期的均均成了一个厌学、爱抱怨、爱推卸责任的孩子。

◎了解为什么有些中国孩子爱推卸责任

孩子喜欢逃避责任,主要有两种原因:

一是因为我们过度保护,过分包办。就如上面均均的例子,父母对孩子过度保护,为了安慰孩子,责怪草地。在生活中,我们总会为孩子犯下的错找各种借口,比如孩子小,不懂事,或为了哄孩子随意就把责任推到其他人或自己身上。时间久了,孩子做了错事就会觉得若无其事,长大之后,就会学会犯了错误死不承认,推卸责任。

二是家庭信任和爱的基础薄弱。也就是说,父母过于严厉,对孩子要求严格,非打即骂,如果犯了错就会受到很严厉的处罚。这样做的结果会让孩子产生“如果我承担了责任,后果就会不堪设想”的想法,时间长了,就会形成畸形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药家鑫杀人案就是因为推卸责任产生的恶果。

◎孩子应担的责任要让他去承担,让孩子知道这是一种美德

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我们就要学习上面例子中美国夫妇的做法,让孩子独自去承担责任,并在恰当的时间告诉孩子:“能承担责任是一种美德。”不要像均均的爸爸妈妈一样,用谎言为孩子开脱。当孩子无意间犯了错,我们就应该启发和引导孩子认识并改正自己的错误,或者认识到自身有哪些不足,让孩子对错误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并及时进行补救。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会认识到出现问题之后应该先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推卸责任。

我们也可以在平时给孩子讲一些关于责任的名人故事,让孩子在故事中领悟到承担责任是一种美德,引领孩子的心灵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我们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就要让他们从小事做起,让孩子觉得,收拾自己的玩具、打扫房间、洗碗等是他们应该做的事。如果孩子有赖床、拖拉的习惯,起床、洗脸、吃饭等一系列的事情我们不要去催,我们要告诉他们,这是你自己的事,能做好是应该的,做不好就要自己承担责任和后果。

培养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和勇于承担的品质,是我们做父母的责任。我们还要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比如带孩子出去,看到清洁工人,告诉孩子清洁工人清扫垃圾很不容易,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果实,让孩子自觉养成把垃圾放进垃圾箱的好习惯。让孩子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懂得珍惜,并告诉孩子:“这是一种美德。”

特别提醒:

对于3岁左右的孩子,我们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安排一些任务让他们去做,比如独自去楼下的小卖部买东西,或者养一个小动物,都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但一定要注意,孩子把事情搞砸了不要责骂,要先肯定孩子有责任心的表现,然后心平气和地帮他们分析原因,找到自身的问题,让孩子找到如何能做得更好的办法。

犯错和失败不是无能,

保护孩子勇于尝试的勇气

父母要给孩子一切可以尝试的机会,让孩子大胆尝试,并允许他在尝试中犯错误来获得经验。失败了,他可能会失望;但如果不去尝试,那么他注定要失败。只有去尝试,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同时也能够理解,做任何事都是需要付出的,其中也包括体验失败和挫折。父母在鼓励孩子大胆尝试的时候要注意,把焦点放在尝试的过程和孩子付出的努力上,不要过分强求一个完美的结果。

——童世军《狼教育》

祥祥是一个好奇心非常强的3岁男孩。有一天吃饭的时候,他不小心把一个碗摔到地上,幸运的是,碗没有破。爸爸一看,教训他:“还不老实点儿,下次再把碗摔碎了看我不揍你!”祥祥听了爸爸的教训没有说话,但他心里产生了很大的好奇心:碗摔碎了是什么样子呢?于是,有一天趁妈妈不注意,他把一个瓷碗使劲儿往地上摔。结果可想而知,他知道自己犯了“错误”,面对满地的瓷碗碎片,他吓得哇哇大哭。

前两天,一位同事给我讲述了她女儿的事。她3岁的女儿要学画画,她便陪着女儿去报了兴趣班。开始的时候,女儿因为年龄小、动作慢,手的准确性也不高,所以画的画很不好看。我这位同事看着着急,就拿过孩子的画笔帮她画。这下可不得了,以后女儿遇到难画的地方自己就不动笔,说着急画得不好,让妈妈替她画。现在学了半年多的画画,女儿连一幅自己完整的作品都没画出来。我这位同事很着急,向我求助怎么才能让孩子敢于尝试。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苦恼,孩子很胆小,不敢做事,更没有尝试的勇气,这是为什么呢?

◎了解孩子为什么不敢去尝试

两三岁的孩子初步形成了自我意识,并开始尝试独立活动,孩子尝试的结果能够更好地形成并发展独立自主的性格。这样的心理在三四岁的时候发展得最为强烈,孩子特别愿意独立做事,哪怕遭到父母的反对,他们依然会用“我要”“我就”“我不”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因为是第一次尝试,孩子难免会犯错误,如果这时候我们生怕孩子做不好、犯错误,于是限制孩子的行为或者替孩子去做,就会挫伤孩子自主活动、自我探索、自我服务的积极性。不知不觉中,孩子就会慢慢失去尝试的勇气,不敢独立去做任何事情,逐渐形成依赖、胆怯的性格。如果到了12岁以后,我们再抱怨孩子懒惰、依赖、没有主动性、没能力,再想培养孩子的自立的能力,恐怕为时已晚了。

◎端正态度,不要认为错误和失败就是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