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在“纪念高等教育300周年大会”上讲了一段话,他说:“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统一规格的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也说:“不创新就消亡!”

“创新”这个词汇如今在世界范围内使用的频率都非常高,我们的领导者、我们的导师,包括我们自己都对此念念有词。但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创新”一词出现的非常早,英文“Innovation”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一、更新;二、创造新东西;三、改变。

就我们个人而言,对于创新的理解可能并不像经济学家那样深奥,但我们同样可以把它融入生活中,譬如: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这就可以称之为一种创新;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也可以视之为一种创新;想别人没有想过的东西,更是一种创新。创新的作用,就在于它能够改善我们的工作、生活质量,巩固我们的竞争地位,对于我们的人生层次产生根本的影响。

按哲学思想来说,如果要给人生的最高层次定一个标准,那应该是在不断突破中到达自己人生价值的顶点。一个个体可以有很多种活法,但要想避免平庸,就要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能,不断寻找人生中新的突破口,在突破中让自己的人生层次步步升高。

英国有个叫吉姆的小职员,每天坐在办公室里抄写东西,常常累得腰酸背痛。他消除疲劳的最好方法,就是在工作之余去滑冰。不过,如果是在冬季,找个滑冰的地方的确容易,可在其他季节,吉姆就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怎样才能在其他季节滑冰呢?钟爱滑冰运动的吉姆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冥想,吉姆将脚上穿的鞋和能滑行的轮子这两种形象组合在了一起,经过反复设计和试验,一种“能滑行的鞋”面世了,没错,这就是我们四季都在玩耍的“旱冰鞋”。

其实现在看来,“旱冰鞋”的原理并不难懂,只是在吉姆之前,人们并没有注意到这个“好点子”,对创意的忽略使我们的大脑日益麻木,是我们给自己设置了思维的绊脚石。我们的大脑常常陷入这样的模式:

①太过强调用逻辑去分析问题,只用垂直思考方法及着重语言思考;

②一开始便替问题下一个定义,往往因此而令思路太狭窄;

③喜欢用一些所谓“正统”的看法去看问题,遵循既有的规则去办事,并为以往的经验所限;

④认为每个问题都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因此只喜欢向一个方向找答案,不能想出多个解决方案;

⑤过早下结论;

⑥抗拒改变,不愿承认改变是生活的一部分;

⑦经常批评新尝试或建议。

这就很容易解释:为什么同样的事情,一个人千方百计办不成,另一个人却能轻而易举解决掉。就是因为思维方式的差别,思维方式的差别致使命运大不相同。

那么,我们应如何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呢?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学会用两种方法思考问题。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比喻,假若思考是一部大车,那么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就是这部车的两个轮子,想要这部车子前进,两个轮子就必须协调地运转起来。换而言之,在思考的过程中,我们要将非逻辑思维运用在有待创新的问题上,从而提出新设想、打通新思路,其作用主要在于摸索、试探,冲破传统的束缚,打破常规束缚;而要将逻辑思维运用在对新设想、新思路的整理和筛选上,由此归纳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其主要作用在于检验和论证。

另外,我们还可以在自己的头脑中建立一种“企业家精神”,促进创新思维的活跃度。具体方法如下:

①在头脑中建立“私人王国”

让自己存有一种梦想和意志,在大脑中要去找到一个“私人王国”,或者说是属于“我”的王朝。这对于没有其他机会获得社会名望的人来说,具有特别强烈的引诱力。

②困难过滤

像播放幻灯片一样,将“改变”可能遇到的困难过滤一遍,唤醒你的意志力。我们在自己熟悉的循环流转中是顺着潮流游泳,如果想要改变这种循环流转的渠道,就是逆潮流游泳。从前的助力现在变成了阻力,过去熟悉的数据,现在变成了未知数。需要有新的和另一种意志上的努力,去为设想和拟定出新的组合而搏斗,并尽量使自己把它看作是一种真正的可能性,而不只是一场白日梦。

③体会创造的快乐

想象一下,“创造的欢乐,把事情做成的欢乐,或者只是施展个人能力和智谋的欢乐。这类似于一个无所不在的动机——寻找困难,为改革而改革,以冒险为乐事。”创新者典型的反享乐主义者。

④升华对胜利的认知

创新者都“存在征服的意志、战斗的冲动、证明自己比别人优越的冲动。他求得成功不仅是为了成功的果实,更是为了成功本身。”物质是次要的考虑,而主要考虑是“作为成功的指标和胜利的象征才受到重视”。

通过这些,我们可以唤醒自己的创新意识,时刻督促自己进行变化、进而创造,这能保证我们在竞争中时刻处于领先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