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我们谈到了自我意识的弊端,下面我就来说说另一件重要的蠢事,那就是“自我意识模仿”。通常,大多数人在生活中都会多次以他人为榜样,小时候想模仿妈妈或爸爸,学生时代想模仿全校第一名或运动好的朋友。但是随着成长,我们也会自然而然地想克服这种模仿别人的心理。随着自我的建立和个性的延伸,我们将别人和自己同等看待的幼稚欲望必然会逐渐减弱。
但是很多人成年后仍然无法摆脱这个问题,我把这类人称为“自我意识模仿”者。与前述自我意识过度一样,这些都是由“自我意识过度和缺乏自尊心”造成的。当一个人想变得帅气,而现实却并非如此时,强行填补这个鸿沟的过程中就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比如:
○ 现实中已经沉迷于游戏,并且通宵玩游戏的人,为了从派对成员那里听到一句“大哥,真羡慕你(游戏级别)满级”,花费几百万韩元去买游戏道具,可谓浪费人生。
○ 每天在社交软件上传甜点照片的大学生,为了看到别人——“姐姐,这是哪里?你每天都这样吃,为什么还那么苗条!”的留言,而花费大量的金钱和时间去寻找新品美食店。
○ 每周末都要去爬山或者骑自行车,却从不和家人待在一起的大叔,为了在爱好者协会上被称为“会长”而大手大脚地花钱。但对妻子和孩子来说,他是世界上最令人厌恶的父亲。
○ 游走在各大网站新闻栏和公告栏上,对各种事情装作无所不知的“键盘侠”们,为了博取大家的点赞,滥发各种过分的文字,并且熬夜和同类网友通过键盘来进行对决。
此外,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把为棒球队加油几乎当成职业的上班族;每天在网上因为别人用词不当而争吵不休的大学生;为了买苹果公司新产品而在卖场前搭帐篷排队的无业游民;为了省钱买进口车而让自己住在考试院的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身穿名牌大学的校服却对专业一窍不通的“学历奴隶”……这些人都把自己等视于他们心中追求的特定对象。电子游戏中的满级,当地体育团队的会长,网络上打扮得体的自己,登山协会会长,偶像粉丝俱乐部的领头人,进口车车主,名牌大学文凭……问题是,他们幻想得到的东西本身就无异于假象。
那些东西过一段时间就会消失。虽然目前嘴上还在叫着姐姐、哥哥,感觉像是亲人,其实他们只是被同一个主题吸引,并不是什么真正的朋友。有多少人还和5年前因为共同爱好而结识的人联系?其实,参与其中的每个人都很清楚这一点。每次去参加登山协会请大家吃午饭的时候,他们都会说:“会长,太棒了。谢谢您!”但当你向他们寻求就算是一点点金钱上的帮助时,他们的表情会立马改变。什么事情都有一个限度,只有你自己陷入角色扮演中无法自拔。
当然,适度的沉迷会给生活带来活力。富二代为了购买游戏道具花费300万韩元,谁也不会说什么。如果是和自己生活有关的事情,我们往往认为是值得投入的。但如果不仅仅是为了成为小区里一个游戏满级的大哥,还为了成为真正的职业游戏玩家而进行系统训练的话,情况就不同了。也有不少人是从爱好开始,后来成为该领域的大师并获得成功。我所批判的不是这种情况,而是那些牺牲自己的现实,通过角色扮演去逃避现实的人。
这种对徒劳无用的东西如此上瘾和沉迷的现象太常见了,种类也多种多样,稍有不慎,就容易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自己认为不是什么大事)。但我们要记住,这些行为会浪费比金钱更重要的、世界上最宝贵的时间。看似小有所成,但实际上这是一种不断压垮脑中补偿回路的行为,是将自己变成巴甫洛夫之狗[4]的可悲行为。这不是拥有意志,与命运抗争之人的人生,而是像忠于动物本能的顺理者的人生。快点从中摆脱出来吧。冷静地想一想自己为什么会沉迷于这些东西。坦诚地承认花费大量的时间做这样的事情没有意义,就算现在认识到也要心存感激。打破自我意识走出来,才是走向逆行者的第一步。
如果不能摆脱自我意识,就会变成小时候自己厌恶的“老好人”“无足轻重的人”。在你翻到下一章之前,你为什么不把书合上,然后出去散步10分钟呢?前提是必须放下手机。“我会对什么样的言论反应过激而心情不好呢?”“这种行为是不是出自过度的自我意识呢?”“这是不是自我意识为了防止我受到伤害而采取的行动呢?”让我们边走边思考这些问题,因为走路是产生好主意的最好方法之一。
[1] 我执,佛教用语,指在外在事物上所建立的虚假的自我感。
[2] 蚂蚁,在韩国是对股票散户投资者的一种称呼。
[3] 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s,社交网络服务,泛指各类社交软件和社交网站。1 意为没有文化却在生意场上取得成功的人。
[4] 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反应不经大脑思考,如意识形态的先入为主,对逻辑思辨的抗拒。著名的心理学家巴甫洛夫用狗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每次给狗送食物以前打开红灯,响起铃声。这样经过一段时间以后,铃声一响或红灯一亮,狗就开始分泌唾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