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气是实现语言主体对象化的重要手段之一,表示说话人对某一行为或事情的看法和态度,它是思想感情运动状态支配下语句的声音形式。因此,在演讲的时候,我们应该将语气拿捏到位,如此才能准确表露自己内心的情感。
一个人说话的语气,是承载这句话的基础,它所包含的内容会让这句话所传达的情感更加丰富。当别人笑着很亲切地说:“真是一个浑蛋!”你可以把这句话当成一句玩笑,但同样是这句话,当人们咬牙切齿地说出来时,你就要认真对待了,否则很可能最后会酿成一个悲剧。很多时候,一句话并不是光用耳朵听就可以明白的,还需要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想,最终你才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心理学家认为,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中,无声语言所展现出来的意义,要比有声语言多得多,而且深刻得多。语气就属于一种无声语言。曾有国外的心理学家还对此列出了一个公式: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7%言语+38%语气+55%表情。对这个公式所表达的言语、语气、表情在信息传递中信息承载量的比例尚可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但它确实强调了语气能表达一个人内心的情感的作用。
可见,语气在表意方面往往会产生意蕴言外的特殊功效。在日常工作中,不少人往往能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这通常与其采用的语气息息相关。同样,在我们的脱稿讲话中,也可以运用其表露情感,达到讲话目的。我们先来看下面的故事:
文学大师郭沫若曾创作一部历史剧,名叫《屈原》,抗日战争时期,郭沫若先生曾在台下看《屈原》的演出。
台上,婵娟痛斥宋玉:“宋玉,我特别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郭老听后,感到“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这句话,骂得还不够分量,就走到后台去找扮演“婵娟”的演员商量:“你看,在没有骨气的后面加上‘无耻的’三个字,是不是分量会重些?”这时,正在一旁化妆垂钓者的演员张逸生,灵机一动,插了话:“不如把‘你是’改为‘你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这就够味了。”郭老拍手叫绝,连称:“好!好!”
只不过是一字之改,就使原来的陈述句变成了态度坚决的判断句,同时,使语言形成了强烈的感情色彩,语气也更加有力,婵娟的愤怒之情溢于言表,这样的语言也更容易激发观众的憎恨情绪,达到触动观众内心的目的。一个人在面对不同的对象,能够恰当地使用相应的语气,这样就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真实心理,继而有效地影响他人心理。
语气包含思想情感、声音形式两方面的内容,因此,我们可以把语气理解为具体思想情感支配下的语句的声音形式。其具体包含了三个要点:一是语气以内心情感的色彩和分量为灵魂、为神;二是语气以具体的声音形式为躯体、为形;三是语气存在于一个个具有语境的语句当中。
如果说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那么语气就是表达所必须依据的支持物。每个人在讲话的时候,都离不开语气。语气对于演讲来说,尤为重要,因为恰到好处的语气能帮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通常情况下,在语言表达过程中,我们的语气能够直接反映情绪和精神状态。只有语气拿捏到位,才能彰显出语言应有的表现力。比如,使用喜悦的语气,那表明其本人心中的喜悦之情;使用愤怒的语气,则会反映出自己内心的愤怒之意;使用生硬的语气,那表明其本人内心有某种不悦之感;使用埋怨的语气,那表明当事人心中有着满腹牢骚。由此可见,很多时候,语气在无意之中就泄露了心中的秘密。换个角度,我们在讲话的时候,如果能够将语气拿捏到位,岂不是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了?
那么,脱稿演讲中,我们该运用怎样的语气说话呢?
1.鼓励语气
这是与很多人参与演讲的目的相吻合的,比如,鼓励听众去采取某种行动,给听众鼓励和期望,更易触动观众内心。
2.信任语气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信任,如果你在说话时表现出充分的信任,这时候语气能起到语言难以表达的作用。比如,你可以这样鼓励听众:“你一定可以成功的”。这就给了听众一份自信,这肯定的语气会将自己的真实情感传达给听众。
3.赞赏语气
在你的演讲语言里加入肯定和赞许,更易让对方认可你。
4.商量的语气
你是演讲者,站在众人面前,并不代表你可以命令听众去做什么,如果你传达出来的信息是冰冷、居高临下的,这会伤害对方自尊心,也不会得到听众的支持。
5.尊重的语气
每个人都渴望被尊重,因此,我们在进行语言表达的时候,应该尽量使用尊重的语气。
总之,我们在脱稿演讲的过程中,不但要注重遣词造句,还需要考虑用怎样的语气表达,这样的说话才准确、鲜明、生动,更容易获得听众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