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往往会偏爱20几岁的年轻人,但是无论怎样偏爱,一个没有任何能力的人绝不会出人头地。竞争要靠实力,成功要靠资本。在20几岁时,你一定要全方位发展自己,多学知识,多掌握一技之长,提高自身素质,如果等到30几岁再做这些基础性的工作,那就晚了。要实现三十而立的目标,必须在20几岁多下工夫。

1.年轻是资本,但需要实力做支撑

20几岁的年轻人要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必须有一样拿得出手的专长。不学无术、得过且过,没有掌握半点拿得出手的本事,根本无法生存。年轻是资本,但如果不趁年轻提升自己的实力,再年轻也无济于事。

虽然说要求你学外语、通电脑、懂知识都是些老生常谈的东西,但你也明白,最宝贵的真理往往蕴藏在最平常的话语当中。所以,就是这些可以证明一个20几岁年轻人的实力的技能,会帮助你获得一张漂亮的履历表、一份好的工作以及一份自信的心情。

在你20几岁的时候一定要让自己全方位的发展。

一、在20几岁时,尽量学一门外语

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日益扩大,外语越来越成为一项基本的技能,一种学习的工具。不言而喻,掌握了一门外语就掌握了参与竞争的一项重要砝码,同时也掌握了一种基本的学习工具,以便将来面对山穷水尽的困境时,还有退而结网、重新充电的可能。而且学好外语还可以有条件出国,学习西方的管理理念和技术理念,将来学有所成可以选择在国外优越的物质条件下生活,也可以选择回国。所以明智的20几岁的年轻人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学外语上。有一位年轻人,从大一起就抱着一本阿拉伯语的书学习,别人好奇地问他,为什么挑了这样一个小语种,他的理由是英语、法语的学习者众多,竞争也激烈,小语种自有小语种的好处。两年之后,果然有一个阿拉伯地区的某国领导来访,自然由他充当了翻译,正是由于这次接触,为他后来获得该国的全额奖学金去留学奠定了基础。

20几岁的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掌握一门外语不仅是自身素质的表现,更是让社会承认的本钱之一。

二、在20几岁时,要懂得如何利用电脑

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就与机器结下了不解之缘,到现在,更是可以说机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工具。比如电脑,现代人的生活、工作早已离不开它。在银行,电脑故障会导致整个业务陷入瘫痪;在超市,没有电脑就无法买卖东西;甚至交通、民航、海关,没有一处离得了电脑。

20几岁的年轻人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始终是得风气之先,当然对电脑情有独钟。电脑随着信息时代的腾飞而取得主宰,它已经不仅是一种工作用具,而是成为了一种生存的工具。年轻人热爱电脑,是因为电脑能带来高效率。而只有高效率,才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所以,尽管有人对电脑代替人脑表示担忧,对网络把人带入虚拟世界感到恐怖,但这些都不能阻止现代人对电脑的需要和依赖。

三、在20几岁时要多学知识

你当然听过“知本时代”的说法,的确,我们很应该庆幸自己生在一个崇尚知识的时代,但也要看到,大部分人提取信息与知识都与社会前沿功利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深刻但古板的理论,早已引不起大多数人的兴趣,他们更多的倾向一种技巧性的、可操作性的、时效性的知识,他们要的不是专,不是深,而是博,是通。在讲究效率与利益的社会里,随着交叉学科的不断涌现,对人才的要求不再仅是某一个专业的能手,而是涉及的知识面越广越好,“门门通”比一个专才更容易获得社会的承认,包括对人际关系、团队合作等的要求,都是一种知识。当然还是要求每个人都有所长,必须有一两门精通的学科才能有立足之地,所以,现代社会对青年人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懂得的知识面越广越好,这样才能适应多变又多面的社会。

外语能力、电脑技能、知识层面,这些都是20几岁年轻人的实力展示。然后就有了各种各样的证书考试,各种各样的培训与进修,也许有的人是想靠几张证书获得一份好工作,但更多的人是通过这些东西来表明自己的能力。毕竟,每一种技能都代表你在生活中的实力更强大一些,你所掌握的知识更多一些,也更符合“知本时代”的要求。

2.在20几岁时,要有承受力

人在20几岁时都会年轻气盛。当然年轻人要有自信和骨气,但这和年轻气盛是两码事,不要混为一谈。在20几岁,要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和失败的磨难,是年轻人最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

本田宗一郎1906年11月出生于日本荒僻的兵库县的一个贫穷家庭。由于家庭贫穷,九个孩子中有五个因营养不良而早夭。他家离索尼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的家不远。盛田出生在一个拥有网球场的优裕家庭,而本田却是一个修理自行车的穷铁匠的儿子。这种早期环境的影响对本田很有好处。

本田在上学的时候非常喜欢逃课,这让他的父亲伤透了脑筋。用本田自己的话说:“那种正规的教育真是让人厌恶!”但是,对于学校的实验课,他却非常喜欢,所以他经常逃课去别的班级上他们的实验课。早期的这种富于探索的精神为他以后的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后来,本田创立了自己的摩托车制造公司。当时摩托车行业已经快要趋于饱和了,但是他没有畏惧,依然硬着脑袋挤了进去。在五年内打败了250个竞争对手,实现了儿时的制造更先进的摩托车的梦想。

当他成功的时候,他说:“回首我的工作,我感到我除了错误、一系列失败、一系列后悔外什么也没有做。但是有一点使我很自豪,虽然我接连犯错误,但这些错误和失败都不是同一原因造成的。这使我在失败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本田宗一郎的事迹告诉我们,凡是经得起失败、挫折考验的年轻人,都会因为他的毅力而获得丰厚的报酬。

松下电器的总经理山下在谈到失败时,曾这样说:“要使每个人在松下工作感到有意义,就必须让每个人有艰难感。如果仅仅工作不出差错,平平安安无所事事,那就毫无意义,艰难的工作容易出现失败,但让人感到充实。我认为即使工作失败,也不算白交学费,失败可以激发人们再去奋斗。”

挫折和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挫折和失败而放弃对成功的追求。只有那些把挫折和失败当成动因的年轻人才会接近成功。

克里蒙·史东是美国“联合保险公司”的董事长,美国最大的商业巨人之一,被称为“保险业怪才”。他的人生经历便是不断地战胜失败和挫折。在这个过程中,他的信心得到不断的加强。

史东自幼丧父,靠母亲替人缝衣服维持生活。为贴补家用,他很小就出去贩卖报纸了。有一次他走进一家饭馆叫卖报纸。气恼的餐馆老板一脚把他踢了出去,可是史东只是揉了揉屁股,手里拿着更多的报纸,又一次溜进餐馆。那些客人见到他这种勇气,劝经理不要再撵他,并纷纷买他的报纸看。史东的屁股被踢痛了,但他的口袋里却装满了钱。

勇敢地面对困难,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史东就是这样的年轻人,后来也仍是这种人。

史东还在上中学的时候,就开始试着去推销保险了。他来到一栋大楼前,当年贩卖报纸时的情况又出现在他眼前,他一边发抖,一边安慰自己:“如果你做了,没有损失,而可能有大的收获,那就下手去做,而且马上就做!”

他走到大楼前,如果他被踢出来,他准备像当年卖报纸被踢出餐馆时一样,再试着进去。但是他没有被踢出来。每一间办公室,他都去了。他的脑海里一直想着:“马上就做!”每一次走出一间办公室,但是没有收获的话,他就担心到下一个办公室碰到钉子。不过,他毫不迟疑地强迫自己走进下一个办公室。他找到一个秘诀,就是立刻冲进下一个办公室,这样就没有时间感到害怕而放弃。

20岁的时候,史东自己设立了只有他一个人的保险经纪社,开业的第一天,他就在繁华的大街上售出了54份保险。有一天,他创造了令人几乎不敢相信的纪录——122份保单。我们能看到的,多是成功人士成功之后的风采。当他兜里仅剩下一元钱,前途渺茫、生活无望时,没有人会想到他将来能够成就一番事业。

成功者都是在经历了无数的失败和挫折之后才取得成功的。现实中,很多20几岁的年轻人都害怕失败,那么就什么都不要做了,什么都不做就不会有失败,但是,这样的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呢!

人生没有一帆风顺的,成功的道路上总是充满了一些障碍和干扰,所以成功是不容易获得的。这个世界上获得巨大成功的人毕竟是少数,就是因为它得来不易。做大事的人所经历的失败如果放在一个不是做大事的人身上,或许他早就一败涂地了。但是,做大事的人却克服困难,摆脱失败的困扰,取得了成功。

3.在20几岁时,要敢于承担生活的压力

在当今社会,生存的压力时刻存在,在20几岁时,你一定要使自己具备对压力的承受能力。如果你想实现三十而立的目标,那么,学会变压力为动力是一种必具的能力。

随着世界变化节奏的加快,每个人都承受着越来越沉重的生存压力。而很多刚刚跨过20几岁的年轻人对压力的承受力相当脆弱。

现代20几岁的年轻人从上大学到参加工作,“压力”就不知不觉地背在了身上。

在20几岁时,人在社会上寻找适合自己的生存空间的压力又扑面而来,就业、结婚、荣誉、耻辱以及处处昭示的“忧患意识”和不绝于耳的“优胜劣汰”。社会位置的选取与被接受的程度,新观念的价值取向带来的不适应,使人面临挑战,也就是遭遇压力。

面对压力,20几岁的年轻朋友们应该怎么办呢?

是精神委靡、畏缩不前,还是笑脸相迎、化压力为动力?这是个勇士与懦夫之间的抉择。

软绵绵的黑糊糊的石墨在十万个大气压作用下能够变成光芒耀眼的钻石,那么20几岁的年轻人可不可以在“不能承受之重”的压力下奋勇向前,取得成功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历史上不乏其人。

可以这样说,任何一个人的生存活动中都有压力,逃避压力的人,总是碌碌无为的人,越是迎着压力而上、将压力转化为动力的人,就越伟大,生存得就越有价值。古往今来,概莫能外。

美国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顶住生活中的重重压力,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不仅学会了“听”、“说”、“看”,还著书立说,那本《我的生活》为世人留下了一首永难遗忘的生命之歌。

中国地质队技术员罗鹏飞,顶着野外探测的艰苦生活压力,坚持挥汗舞镐,挖掘勘探沟带,最终为中国制造第一颗原子弹找到了珍贵的原料——铀,成为发现“希望石”的功臣。

他们善于发现压力、利用压力、转化压力,因此是智者、是勇者,也是深谙生存之道的哲人。当后人为他们的成就所惊奇时,也不得不为他们变压力为动力的生存智慧所折服。

事实上,在压力面前,没有人是可以“免疫”的。不管20几岁的年轻人喜欢与否,压力每天都会陪伴着他们,如果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上生存下去,那么学会变压力为动力就是一种必备的生存之道。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竞争和压力在所难免。在20几岁时,我们必须时时把自己置于一种压力状态下,才能感受到生存的残酷、竞争的激烈,才会挺身面对压力,用自己的努力把压力转化为动力,就像积压的火山终于喷发一样,必将爆发出耀眼的辉煌。

毕竟,人在20几岁的时候大多都是有惰性的,克服惰性就需要压力的帮助。在困倦的时候,压力让你坚持下去;在想玩的时候,压力让你静下心来学习;在你任意挥霍时间时,压力又提醒你合理地利用时间。压力也会使你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很多时候,压力的产生源于20几岁年轻人对某些事情的逃避。这样时间久了,不知不觉间便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你越逃避,随之而来的压力便越大,压力越大,你越想逃避。

为什么不勇敢地向前走一步,与压力过招呢?哪怕走出小小的一步,也会增强你与压力作斗争的信心。如果一味地回避压力,它们也会一直对你穷追不舍,更谈不上转化为你前进的动力了。

有些人在20几岁的时候总喜欢拿自己跟这个比,跟那个比,比来比去就发现自己有很多的不足,即使拼了命地追赶,也仍是力不能及。

久而久之,压力越来越大,以致到了无法承受的地步,因为无法时时刻刻做到“最好”,结果被别人抛在后边的时候越来越多,感受到的生存压力也越来越大。

我们常说:“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在20几岁的时候,你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在各方面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此外,你还应知道世界上只有“人才”,没有“全才”。

你不能梦想自己在每一个方面都超越别人,凡事尽自己最大努力就可以了,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面对竞争,从容而有效地化解生存压力。

生存压力是一柄双刃剑,你不能因为剑会伤人就拒绝使用剑,那样的话你在这个社会上就比别人少了一样“防身”的武器。在20几岁的时候,你要合理地利用这柄剑,让它在空中划出一朵朵漂亮的剑花,借着风声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剑艺”,最终在社会上生活得更加美好!

4.在20几岁时,尽量学会一技之长

当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要在这个环境中立足、发展,你一定要有至少一样技能拿得出手。

俗话说,人有一技在身,胜过万贯家财。

掌握一门技能,对学习和工作的影响是积极的、显而易见的,同时也是巨大的。将技能熟练掌握在手里,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技之长是生存之根本,不论你想在哪一方面有所成就,也不论你想从事什么职业,都需要有自己的专长。一技之长可以帮助你完成一番事业。只要有一技之长,就能够在这个竞争的社会生存;只要有一技之长,就能够做出不一样的成就;只要有一技之长,你就不要怕,即使你再年轻。

1946年的秋天,26岁的汪曾祺从西南联大毕业后,只身来到上海,打算单枪匹马闯天下。在一间简陋的旅馆住下后,就开始四处找工作,工作显然不好找,他便每天在胳肢窝里夹本外国小说上街,走累了,他就找个地方坐下,打开夹了一路的书,细心地阅读起来。有时书读得上瘾了,干脆把找工作的事抛到一边,一颗心彻底跳入文字里沐浴。

日子越拖越久,兜里的钱越来越少;能找的熟人都找了,能尝试的路子都尝试过了。终于,有一天下午,一股海涛般的狂躁顷刻间吞噬了他!他一反往日的温文尔雅,像一头暴怒不已的狮子,拼命地吼叫。他摔碎了旅馆里的茶壶、茶杯,烧毁了写了一半的手稿和书,然后给远在北京的沈从文先生写了一封诀别信。信邮走后,他擒着一瓶老酒来到大街上。他边迷迷糊糊地喝酒,边思考一种最佳的自杀方式。他一口口对着嘴巴猛灌烧酒,内心里涌动着生不逢时的苍凉。晚上,几个相熟的朋友找到他,他已趴在街侧一隅醉昏了。还没有从自杀情结中解脱出来的汪曾祺很快就接到了沈先生的回信。沈先生在信中把他臭骂了一顿,沈先生说:“为了一时的困难,就这样哭哭啼啼的,甚至想到要自杀,真是没出息!你手里有一支笔,怕什么?”

沈先生在信中谈了他初来北京的遭遇:那时沈先生才刚刚20岁,在北京举目无亲,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就梦想着用一支笔闯天下。只读过小学的沈先生最终成功了,成为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大作家。读着沈先生的信,回味着沈先生的往事和话语,汪曾祺先是如遭棒喝,后来一个人偷偷地乐了。他终于想通了:我有一支笔,写得一手好文章,我还怕什么呢?

不久,在沈先生的推荐下,《文艺复兴》杂志发表了汪曾祺的两篇小说。后来,汪曾祺进了上海一家民办学校,当上了一名中学教师,再后来,他也和沈先生一样,成了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作家。

生活就是这样的,它不会轻易让某一个人没落,只要你有足够强硬的专长。掌握一种技能,实际上就是持有一张通行证,如果你弹得一手好琴,这也许就是你进入音乐领域的通行证;如果你画得一手好画、写得一手好字,这也许就是你进入美术行业的通行证;如果你讲得一口流利的外语,这也许就是你进入对外行业的通行证;如果你做得一手好菜,这也许就是你成为酒店名厨的通行证;如果你有超人的口才,这也许就是你进入律师行业的通行证。

就像看电影需要一张影票做通行证,我们生活的路上处处有关口,处处都需要我们出示通行证。如果你拿不出一张足以通过关口的通行证,只能像流浪者一样在街道上徜徉,而没有归宿。

5.在20几岁时,努力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一个20几岁的年轻人没有独特的强项,想要在人生的平台上立住脚,恐怕是天方夜谭。换句话说,你要想让自己成为一个别人无法替代的人物,就应当独有所长,即趁年轻培养自己的强项。

你的强项就是你的与众不同之处。这种强项可以是一种手艺、一种技能、一门学问、一种特殊的能力,或者只是直觉。你可以是厨师、木匠、裁缝、鞋匠、修理工,等等,也可以是机械工程师、软件工程师、服装设计师、律师、广告设计人员、建筑师、作家、商务谈判高手,等等,但如果你想成功的话,你不能什么都是。成功者的普遍特征之一就是,由于具有出色的强项,从而在一定范围内成为不可缺少的人物。

有了强项,把强项发挥到极致,就是竞争力,在20几岁,趁年轻多为自己投资,以便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这方面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达尔文学数学、医学呆头呆脑,一摸到动植物却灵光焕发,他将这方面强项发挥到了极致,终成生物学界的泰斗。阿西莫夫是一个科普作家的同时也是一个自然科学家。一天上午,他坐在打字机前打字的时候,突然意识到:“我不能成为一个一流的科学家,却能够成为一个一流的科普作家。”于是,他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放在科普创作上,终于成了当代世界最著名的科普作家。伦琴原来学的是工程科学,他在老师孔特的影响下做了一些物理实验,逐渐体会到,这就是最适合自己干的行业,经过努力,后来果然成了一个有成就的物理学家。

如果你关注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每天12∶40点的“今日说法”栏目,应该对主持人撒贝宁并不陌生。可以这样讲,撒贝宁能走到中央电视台,是“说”这一突出的强项帮了他一个大忙。

撒贝宁出生在军人家庭,他的父母都在部队从事艺术工作。撒贝宁从小就非常喜欢唱歌、跳舞和演讲。小学五年级时,撒贝宁获得了武汉市五年级口头作文竞赛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升入中学后,撒贝宁对演讲、唱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提高演讲水平和舞台形象,他常常一个人在家里对着镜子一遍遍地训练,并把自己的演讲录下来,反复听、反复练。功夫不负有心人,从初二到高一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他参加了10余次市、区级演讲比赛,每次都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1994年9月,撒贝宁进入北京大学后,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很快便成为北京大学里有名的“活动家”。凭着标准的普通话和良好的综合素质,他入校不久便被推荐担任了北大广播电台副台长兼播音员。他还担任北大戏剧社社长、北大合唱团男高音领唱。1996年7月1日,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到北大演出,他又作为特邀嘉宾主持人与王刚、刘璐一起主持了这场晚会。

1998年,经过测试,撒贝宁顺利通过考核,被“今日说法”栏目录取,实现了他当一名法制宣传者的愿望,开始了边读书边做主持人的生活。如今“今日说法”播出的节目中,有近1/3是由撒贝宁主持的。撒贝宁曾说:“我喜欢演讲,演讲给我自信,演讲锻炼了我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演讲这一项突出的能力对我的发展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撒贝宁并非学播音主持专业,但他凭借自己的刻苦训练,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及虚心好学的精神,使自己拥有演讲这一突出的强项,这一强项不但改变了他的人生之路,还屡屡给他带来荣誉:全国电视法制栏目主持人大赛,撒贝宁获得了一等奖;中央电视台“荣事达杯”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他一路过关斩将,终于笑到最后,夺得了金奖。

撒贝宁将他“演讲”的专长发挥到了极致,从中学到大学,从大学到工作,他一直在努力锻炼自己的口才,不断地演讲,最终,正是演讲帮助他成就了事业。

每一个20几岁的年轻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一个20几岁的年轻人都能够成功,只要你有拿得出手的专长,并且将这个专长发挥到极致。

6.在20几岁时,多吃点苦对你大有好处

生活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你要做好面对困境的勇气。20几岁的年轻人想要在30岁之前成功是一件非常难的事,但是并不是没有可能。生活中有那么多成功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20几岁多吃苦,30几岁少受罪。

没有资本、没有经验、没有朋友的帮助、没有家人的支持都没有关系,只要20几岁的年轻人有坚定的信念,并在这种信念的支持下艰苦奋斗,当你尝尽所有苦的时候,甘甜就会到来了。

有一个20几岁的年轻朋友,他现在拥有至少一千万元的资产,而且现在每天都有近一万元的收入。他的公司已经做得比较成熟了。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今年才29岁。

20岁大学毕业,他也和其他大多数人一样去找工作。但是他找工作的目的不是赚钱,而是学习别人的经验。在公司里,他从来不会因为老板让他干的活多了而埋怨,任何时候,他都是一样努力地工作。别人不愿意干的活,他总是抢着干。不到一年时间,他已经被老板升为部门经理了,但是干了没多久,他就主动提出了辞职,因为他感觉自己在这个公司里学不到什么新鲜的东西了,所有的东西他都学到手了。

之后,他又去了另外几家公司,也都没干多长时间。24岁那年,他感觉自己已经有能力开一家自己的公司了,于是他把自己辛辛苦苦攒的三万块钱拿出来租了一间房子,买了两台二手电脑。之后,他身上就只剩下几十块钱了,然后,他就去找赞助,他告诉别人:“只要你给我投资十万块钱,我保证在一年之内把这些钱还给你,同时,我还会把公司股份的10%拿出来送给你,不管任何时候,你都拥有这10%的股份!”当然,他碰了很多壁,几乎没有人相信他,有谁会相信这个没有任何经验的年轻人呢!但是他没有气馁,他不停地在北京各大写字楼奔波。

后来,身上的钱花完了,他甚至都没有钱吃饭,于是,每天到吃饭的时候,他就找一个饭馆,告诉饭馆的老板说:“我可以给你刷两个小时的盘子,只要你能让我吃顿饭就可以!”当然,很多人都愿意。没有钱坐车,他就到垃圾桶里捡饮料瓶,卖了钱后,继续去找赞助商。

工夫不负有心人,又过了一个月,他终于找到了一个愿意为他投资的人,那个人说:“小伙子,就冲你这股拼劲儿,我决定给你投资,而且我相信你一定会成功的!想当年,我也是和你一样的道路走过来的。我相信你。”听完投资者的话,他顿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眼泪像喷涌的泉水一样流了下来。

25岁生日那天,他给自己放了个假,在过去的5年时间里,他一分钟也没有放松过,他时刻警告自己:时间不等人,错过了,就永远不再回来。那天,他查看了自己的银行户头,发现里面已经有二十万了。于是他拿出了十二万,给了自己的投资者,然后告诉他说:“十万是你的本金,剩下的两万是你应该得到的股份,以后每年你都会得到我公司利润的10%。”

四年过去了,29岁的他已经拥有了一千多万元的资产,那个曾经给他投资的人也得到了两百多万元的分红。

你听完这个故事后也许是兴奋不已了。他的一句话十分感人:“本来我就一无所有,大不了也就是一无所有,我并没有失去什么;但是,如果我不去拼搏,我将永远一无所有。我曾经受了那么多的苦,但是我不后悔,我成功是必然的。我经历了别人没有经历过的苦,如果我不能成功,那么,我相信,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任何能成功的人了。”

是的,付出一分汗水,就能得到一分收获。吃苦对20几岁的年轻人来说是一件好事,它可以让你在困境中学会如何生存,如何成为一个坚强的人、一个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人、一个奋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