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郑佑之的大力帮助下,李坤泰终于挣脱封建枷锁,冲出家庭的桎梏,迈出了到宜宾的求学之路。
1926年元宵节后,李坤泰走在乡间的土路上,她知道这是一条弯弯曲曲、跌跌宕宕的人生新路。但她步履坚实,铿锵有力,对前程充满信心和美好希望。冲出樊篱,她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无限的活力和无穷的力量。
李坤泰心里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求学之路。为了向往外面的世界,她之前渴望争取读书求学的情景,浮现在她的眼前——
“大哥,我想到宜宾去求学。”李坤泰向大哥李席儒请求。
“不行,绝对不行,你就打消这个念头吧!”李席儒拂袖而去。
“姑娘家家的,不安安心心待在家里,出去读什么书?你有本事自己去吧,家里没有钱供你读书的。”
那天,两个姐姐同大哥的对话,她听得清清楚楚,大哥的话还在耳边回**:“第一,她离开了家庭,我就不管她的吃穿用了;第二,她去宜宾读书,上学的钱就要你们帮她出;第三,出门人的名誉要好,如她在外面有不好的名声,就要拿你们是问;第四,她离开了家庭,就不许回家了。”
这几年来为了自己争取外出求学的权力,李坤泰多次同大哥商量读书的事宜,不仅没有得到哥嫂的同意,而且每次还被各种辱骂,令她十分的伤心。而这一次在党团组织的精心策划安排下,在大姐夫和二姐的鼎力帮助下,她终于从封建家庭中奔了出来。
李坤泰离家出走的那天,母亲把手上的一个玉镯子,取下来塞在她的手里说:“端女儿,这是你外婆在我结婚的时候送给我的,本想等你结婚时给你,可你现在要走了,母亲没有什么东西传给你的,只有这个值钱了。”老人对坤泰说:“玉是避邪的,你就把它戴在身上,希望它能保佑你一生平安端女儿,要照顾好自己!你走了,母亲就在家中吃斋念佛,保佑你。”
“母亲,基本的家务我都会做,你不要担心我。”李坤泰在母亲的脸上亲了亲说,“母亲,我走了。母亲你要好好保重身体,女儿今后有出息了,就回来报答你老人家的养育之恩!”
离家那天,趁着哥嫂出门走亲戚的机会,李坤泰只带上了一点点简单的换洗衣服就走出了家门,走出生她养她的伯阳嘴。她步履沉重地走下高高的石梯,走上官道,走向远方。她一步三回头,走得很慢,走得很沉重,频频回头向母亲挥手。
母亲追着李坤泰走了两步,但小脚走路蹒跚。她一只手搭在房前的那棵大树上,一只手被贴身丫鬟搀扶着。蓝明富眼巴巴遥望着官道,目送女儿渐渐远去的身影,分别时的泪水,就像伯阳嘴山脚的那条小河的水,哗哗啦啦地流淌……
李坤泰走在路上,但她也伤心一路,泪水洒了一路。终于到了二姐的家她难过地、紧紧地握着二姐的手,动情地说:“母亲今后就拜托你们照顾了你们要多回家去陪陪母亲!我走了,白花场的妇女解放同盟会也交给你们了……”
二姐在家里和李坤泰最亲,一直无偿地支持和照顾她。在和哥哥争取读书的权利中,二姐甘愿自己承担经济压力,也要送妹妹出去读书。这个恩、这份情,李坤泰深深地藏在心里,记在心田。
李坤杰和二姐夫萧简青,都是李坤泰的革命战友,他们志同道合,经常一起参加工作,特别是为解放妇女的精神枷锁,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住在二姐家的那一夜他们都没有合眼。李坤泰担心大哥追来,担心母亲伤心没人陪伴。她幻想着到了宜宾城,憧憬着未来求学的情景……
这次求学梦想就要实现了,李坤泰心中最感激大姐夫。其实,大姐夫的命运多舛,大姐嫁他几年后就不幸去世了。后来父母做主,又把五姐坤舆嫁他为妻,五姐又因难产而去世。大姐夫如今单身一人,可为了劳苦大众的解放,他不辞辛苦,夜以继日地进行革命工作。
李坤杰、萧简青夫妇,这晚也同李坤泰一样夜不能寐。他们都在想着,为幺妹外出求学准备哪些东西?细细盘算一期要多少学费、生活费?应该怎样帮她筹集……
李坤杰送李坤泰到宜宾读书,她们经过艰辛的三天路程,站在一座高高的山上遥望,仿佛能看到宜宾城的轮廓。未来的希望,新的生活就在前方,向她伸出了温暖的手。
离开家的第三天傍晚,李坤泰同二姐终于到了宜宾城。但要进城还要坐岷江渡船过去。当她们急步走到,岷江江边时,李坤泰看见了在那里等待他们的郑佑之的身影。她一步跨了上去,抱着久违的大姐夫,忍不住伤心、激动的情绪,哇哇哇地放声大哭起来。
李坤泰这一哭,把想念、把委屈、把苦痛、把希望、把憧憬、把未来全部统统地倒进了大姐夫的胸怀,洒在了未来的路上。
“想不到原来的丫头片子,现在都已长成大人了!祝贺幺妹终于冲出了家庭的笼子,欢迎你来到一个崭新的地方,开始新的学习和生活。”郑佑之握着李坤泰的手说。
他们是亲人,是师生,也是同志,更是革命战友。他们因为有着相同的信念而走到了一起,在战斗中凝聚了多少深情厚谊。郑佑之俨然是李家的智多星、主心骨,而李坤泰、李坤杰等人则是他的手和足,是他开辟革命阵地、进行革命活动播下的“种子”。
接到了李坤泰姐妹,郑佑之悬着的那颗心终于放平了。他就招呼着俩姐妹立即坐渡船过河。
李坤泰到宜宾读书的事,郑佑之早已为她作了安排。郑家大院是当时宜宾党团组织集会、学习的联络站。天已挂起了黑色的幕帘,屋里点上了桐油灯,火舌在闪烁跳动。这是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
“客人来了!客人请进!”在郑佑之的带领下,李坤泰他们走进郑家大院。他们一进院子,就感觉到了主人的热情。郑家的几个女子一拥而上,将两个女客团团围住。这时,郑佑之就向郑家兄妹介绍说:“这位是李二姐,名坤杰。而这位就是李坤泰,笔名李一超。”
早就听说了李坤泰要来宜宾城求学,郑家大姐郑双璧,特别是郑琇石、郑焕如,更是盼望了很久。相互认识之后,几个姑娘就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你就是李坤泰?早已听说你的大名。你的文章写得真好。”
“想不到你这么漂亮,真是赛过了城里的女子。”
“你们城里女子,就是会说话,说得我都不好意思了。其实你们比我好看,你们才漂亮。”
“你真了不起,又有学问又有智慧,又坚强又勇敢,不愧是一个女中豪杰!今后我们要向你好好学习。”
“我刚从农村进城,还有许多规矩都不懂,我才要向你们两人好好学习。你们今后可要多多地帮助我哟。”
“我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一阵寒暄之后,郑家两姐妹,就一左一右地拉着李坤泰,像多年不见的好友,亲热相处。
郑家姐妹很喜欢听李坤泰讲述乡下的风土人情,喜欢她讲述农村女子的经历,特别爱听李讲述在白花场,组织妇女解放同盟会的斗争故事。这些都令郑家姐妹大开眼界,心悦诚服,打心眼地佩服她、尊敬她。
李坤泰虽然在老家读了几年私塾,但现在城里的学校,教的都是新学,与她之前学习的内容差异大。根据她当时的学业水平,郑佑之就建议她报考叙府女子中学的插班生。因而,他就请郑家姐妹,先帮助李复习功课。
李坤泰寻求这个读书机会是多么的不容易,是用7年的抗争最终才得以离家出走。因此,她一定要抓住这个读书机会。她的语言表达能力强,国文不用复习,重点补习数学。在补习的过程中她十分用功,不怕困难,挑灯夜战,彻夜不眠,认真演算,专心复习。如遇不懂的,她就虚心向郑家姐妹请教,然后认认真真地演算,一直到彻底搞清弄懂、会解会做为止。
接到学校报考的通知,这次考试不考英语。李坤泰的功课复习的负担一下子减轻了许多。加之她聪慧好学,读书又十分用功,很快就将考试的内容全部复习完毕,熟记在心。
考试那天,郑琇石、郑焕如陪同李坤泰,来到宜宾市女学街的叙府女子中学大门口。李看着同学穿着女子中学校服,从学校大门进进出出,很是羡慕渴望。她相信自己很快就是女子中学的学生了。
李坤泰坚定地走进了学校大门,回头冲着郑家姐妹笑笑。郑家两姐妹也向她点头,同时伸出两指,向她做了一个“V”字手势,预祝她考试成功。
李坤泰豪迈地走进了考场,参加叙府女子中学的插班考试,一举通过,并收到了入学通知书。
李坤杰见李坤泰在郑家生活得很愉快,况且马上就要开学了,便告辞回去了。
李坤泰终于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叙府女子中学读书。她被安排插入初中一年级三班。从此,她开始了在宜宾的求学经历。
女子中学实行的是住校制。李坤泰就同郑家两姐妹等7人,同住在一间寝室,并同郑焕如睡一个床铺。这个寝室的8个女生,都是团支部成员。她们在一起共同学习,彼此鼓励,生活上互相关心,团结友爱。
在女子中学,李坤泰的数学和英语这两门功课,相对要弱一些。特别是英文,她之前虽会背一些字母,但自学的英语发音不准确,学起来比较吃力。
为了尽快跟上学习进度,上课时,李坤泰总是坐得端端正正,聚精会神地专心听讲。在下课和休息的时间里,她就抓紧时间重点突击英语和数学。她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如果碰到难题,她非彻底地弄懂不可。
有一次,一道难题难住了李坤泰。下了晚自习这道题还是没有做出来。回到寝室后,不认输的她百思不得其解。为了能解这道题,她在寝室里点着蜡烛熬夜。为了防止被监学查夜看到,她甚至用自己深蓝色床毯,把窗户全部挡严实……凭着这股拼劲,她的数学很快跟上了班上大多数人的水平。
而英语学习,李坤泰则没有捷径,只有死记硬背。每天清晨一早起来,她就在学校的花坛边读英语。她随身携带了一个英语单词本,一有时间就拿出来读。而对于每天学过的单词,她都努力去读、去记、去写。
凭着一股子钻劲,再加上郑家两姐妹的帮助,李坤泰的功课很快就赶上了同学们。上英语课时,她也敢于用英语回答老师的课堂提问了。数学老师有时也抽她上台演算习题,虽然花的时间长点,但也能正确地演算出正确答案来。
语文是李坤泰最擅长的。开学后的第一堂作文课,国文老师尹绍周,布置给学生的作文题目是《“不如归去”与“炒米糖开水”呼叫声谁更凄惨?》。这种题目完全不同于旧学堂里的八股文,更加贴近生活和现实,要求学生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刻的剖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从乡下来的李坤泰由于在白花场组织妇女会,与底层人民亲密接触,对社会底层的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劳苦大众所受的剥削和压迫一直都很同情。她俨然已是底层人民中的一员。
李坤泰看过作文题后,只是略一思索,便奋笔疾书,很快就写好了这篇文采飞扬,具有真知灼见的文章:
春天来了,杜鹃鸟一声声“不如归去”地叫着。听起来不免有些令人难过,所以古诗词有“杜鹃啼血……”的词句,形容其叫声的凄惨。
“炒米糖开水”,是小贩的叫卖声。当夜深人静的时候,远处传来“炒米糖开水——炒米糖开水”的叫喊声,特别是风雨之夜,小贩踏着泥泞的道路,一手提着开水壶,一手提着盛炒米糖的竹篮子,穿街过巷,叫卖炒米糖开水。
这种炒米糖开水的叫卖声,并不像“不如归去”的叫声那样感动诗人,但是听起来实在是够凄惨的。
有种人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自己不劳动却过着所谓幸福的生活。可是,他们的幸福却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广大的穷苦人民,被压在社会底层,苦难深重,挣扎在饥饿线上。他们为了求生存,被迫做小贩沿街叫卖“炒米糖开水”。这种叫卖声,深夜传来,扣人心弦,比起“不如归去”啼叫声来,更觉凄惨,每每听之而心情久久难以平静,这种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我们年轻人、有志气的人、有抱负的人,就要责无旁贷地去改造它打破它。
尹绍周老师是一位具有马克思主义觉悟的中共党员。他曾是老同盟会员老国民党员。他先后作过报社的总编辑、中学校长、国文老师等。他经历丰富,为了寻找一条适合中国人民的解放道路,付出了毕生的心血。
尹老师看了李坤泰这篇作文,连声称赞。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了这篇文章,夸奖这篇文章有深度有文采,思想性强,能联系当前的实际,提出改造社会的主张。
尹老师语重心长地对全班同学说:“老虎总是要吃人的,你不打它,它会吃掉你。因为帝国主义总是要向外侵略的。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绝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我们必须唤醒人民大众,团结一致,采取革命行动,发挥强大威力,才能打倒敌人,争取胜利。”
经过老师循循善诱,同学们更认识到:要争取自由解放,必须靠自己的努力。
李坤泰的文章,得到老师的表扬之后,同学们就改变了对这位乡下姑娘的看法。她衣着朴素,但是谈吐新颖,在同学中很快就有了威信、树立了良好的形象。通过这篇文采飞扬的文章,同学们从侧面了解她。她虽然从乡下来,但是一点也不逊色于城里的女子,她见多识广、饱读诗书,并且深深同情劳苦大众,是一个有主见有理想的青年。
在女子中学读书的学生,家境都较富裕,家族让她们来此读书,接受一些新知识,同时结交一些新势力,便于寻找婆家。而像李坤泰那样和家庭决裂来读书的着实少见。党团组织决定把女子中学作为一块耕耘的苗圃,精心培育、发展壮大,着重在组织学生运动,传播新知识、新文化、启迪学生的觉悟方面,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而李坤泰结合在乡下革命斗争积累的经验,以及她良好的禀赋,团结帮助同学,传播和宣传共产主义思想。课余时间,她经常和同学们联系,常从这班到那班;从这个寝室转到那个寝室,找同学聊天、摆龙门阵,向同学讲述妇女解放同盟会的斗争故事。
“耳朵穿过没有?脚缠过没有?”李坤泰指指自己的耳朵,再踮起脚让大家看。
“我的耳没有穿。我的脚没有缠,我是天足。”同学们都用惊奇的眼光看见了。
“女子要争取在教育上、经济上、政治上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女子要经济独立才不受男子的气。”李坤泰的话语,像一缕春风吹进这些懵懂少女的心中,在她们的心湖中掀起涟漪,又似一缕阳光照进封闭无知的房门,让女生们看到外面不一样的世界。她像磁石一样,把同学们吸引、团结在自己的周围,进步思想在同学中迅速传播。
李坤泰不时赠送进步书报给同学看,和同学交知心朋友。同学有困难、有急事,她都积极帮同学们出点子想办法,并积极向同学宣传进步思想,推荐进步书籍和杂志。一大堆人常常将她团团围住。
李坤泰对人诚恳、热情大方,故博得别人的喜爱。女同学一般都心胸比较狭隘,容不得人,爱说俏皮话,彼此间不免常发生摩擦。遇着这种情况,她总是从中调解。如果别人有严重缺点,她也总是委婉地当面劝说,热情帮助。渐渐地同学们都愿意接近李坤泰,都很喜欢她。她在同学中的威望也越来越高。
由于李坤泰热心助人,性情爽朗,作风正派,思想先进,再加上天生的善于与人沟通。因此,在学校成立共青团支部的时候,她被选为支部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