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佑之到了宜宾城里工作后,很快就结识了刘愿庵等一些进步青年。刘生于1895年,陕西咸阳人。1908随父到江西,入南昌大同中学堂读书。辛亥革命爆发后,他弃学奔赴南京,参加学生军,声讨袁世凯,后一度在川军任职。1923年在成都参加恽代英组织的“学行励进会”,1924年刘愿庵来到宜宾,在川军刘文辉第九师司令部任咨议官兼《叙州日报》总编辑。

郑佑之在全面了解宜宾各界人士的动向,积极参加和支持进步团体的活动。在他的倡议和参与下,由刘愿庵、尹绍周、郑亮澄等人,将他们组织的进步团体——宜宾青年读书会,更名为宜宾青年改造社,以引导青年改造思想、改造社会为目标。同时,他们还在宜宾建立通俗讲习所,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

郑佑之利用视学的有利条件,将一些党团员安排在教育战线,创办了《教育旬刊》《工农周刊》《宜宾国民》,有力地领导了宜宾青年运动和学生运动。

郑佑之从乡下进入县城任视学之后,经常下乡巡视督学。他虽然身为官员,但下乡从不骑马坐轿,总是一个人背包打伞,布衣草履独自行走。他的身影总是在川南大地,各学校之间奔忙。

一次,郑佑之巡视回到故地古罗场,看到由他亲自创办的普岗寺平民校,被团阀捣毁的校舍破烂不堪,学校仍在停办的凄凉景象之中。他心痛血滴,触景生情,随即在残存的黑板上题了一首5言诗——

去年到此来,学生九十九。

今年到此来,讲台睡斑狗。

谁是我敌人,大家莫袖手。

谁是提倡人,含泪出门走。

一次,郑佑之到白花场,了解妇女解放同盟会帮助当地妇女解决了许多具体难题,会员发展很快,由成立时的30多人发展到180多人,有力地推动了妇女运动的开展。他就指示李坤泰、李坤杰,从读书会、妇女同盟会中,考察培养符合条件的人入团。很快她们就发展了8人加入青年团组织。

之后,郑佑之就给中央写了一份在白花场成立团组织的报告,请成都的“车甫”(疑为成都地方党团组织的代号)转呈中央。随后团中央给郑佑之寄来了同意成立的委托书、简章和团刊等文件。

5月,共产主义青年团宜宾县白花场支部正式成立,李坤泰当选为团支部书记,有团员10余人。

白花场团支部成立后,郑佑之又狠抓提高团员素质和整顿巩固基层组织的工作。他写信指导李坤泰:“成立团支部之后,先要做内部工夫,不忙向外发展。怎么叫内部功夫呢?就是训练同志,使人人了解主义,服从纪律。并教以训练方法:

(一)每周开会一次(至多半月开一回),开会时多讨论问题,多研究主义使同志习惯开会的规则。

(二)成立一个读书会,大家凑起钱来买书,大家调换来看。你看完了说给我听,我看完了说给你听,懂不起的大家去讲。

(三)认不倒字的人,由认得倒字的人讲给他听。

由于郑佑之领导有方,促使宜宾北路、东路一带团组织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

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随之爆发了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军的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全国各地工人、群众积极参加。

宜宾在声援五卅运动期间,郑佑之、尹绍周、郑量澄、刘愿庵等人,发动宜宾各界人士,迅即在县城东街天顺祥成立了以反帝反军阀为目标的“叙府外交后援会”,推举尹绍周、刘愿庵为“外交后援会”负责人,领导民众开展反帝爱国和声援上海工人的斗争。

与此同时,郑佑之还组织发动店员、学生等各界分别成立了“外交后援会”,由他统一领导指挥。他把原来的《平民周刊》改为《平民三日刊》,出版不定期刊物,扩大宣传。“外交后援会”以此宣传五卅惨案消息,发表关于沪的言论。宜宾人民以实际行动支援了上海及全国人民所进行的声势浩大的革命运动。

一天,郑佑之向教育局局长韩坤泉建议,由教育局直接创办简易师范学校,用以培训师资,扩大教师队伍。

韩坤泉听了郑佑之的陈述后说:“由教育局办简师校培训教师的意见当然很好。不过,也不那么容易。校址问题、经费问题、教习问题,这些问题都很棘手。再说光凭我们这几个人也忙不过来。”

“困难是有的,我也想过。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校长由局长兼任,我毛遂自荐承担全部教务工作,再聘几个热心教育的人士帮助教学。课程安排紧一点,培训时间短一点,每期只办3个月。学生人数每期招几十人就行了。校址就设在原劝学所内。我们这些人都可以担任教习。”郑佑之像梳辫子那样,把办学的问题讲得有条不紊。

韩坤泉采纳了郑佑之的意见,决定立即筹办简易师范学校,并委托郑佑之全权负责。

宜宾简易师范学校校长,由教育局韩局长担任,郑佑之担任教务主任。郑就安排了几名党团员和进步人士担任教师,还聘请了部分兼课教员。如尹伯民、郑则龙、尹绍周、刘愿庵等。

宜宾简易师范成立起来后,立即开展招生,很快就在全县范围内招收了100多名有志青年。随后,郑佑之又亲自写信给自己所了解的人,动员他们前来报考。他亲自从全县报考的学生中,选录了60多名作为简师校的第一批学员。

第一批学员结业后,由郑佑之直接分配到全县各地去创办小学,或充实小学的教习队伍。同年秋郑还在城区韭菜园创办了由教育局直接掌握的五育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