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那个暑假,我父亲拿着我的高考成绩单跟我进行了一次关键对话,那个时候,我想上武汉的一所普通大学,而父亲希望我读军校。于是在那个下午,我们两个用尽浑身力气说服对方,但结果却是谁也说服不了谁。第二天下午,我们继续重新对话,父亲说服了我,我在高考志愿上填上了军校。现在回想起来,那真的是一场关键的对话,因为那次对话决定了我的未来。

在我们的生活里,总有一些对话是十分关键的,我们称为关键对话。

总的来说,关键对话有三个特征:第一,是对话双方的观点不同,比如父亲希望我读军校,我就想读个普通的大学;第二,对话存在高风险,比如指出老板的错误行为,比如提醒老婆该减肥了;第三,对话双方的情绪激动,比如在商务谈判中双方都不妥协,陷入僵局,比如跟同事因为方案吵了起来。

观点不同、高风险和情绪激动,被称为关键对话的三要素。

想想看,我们有多少次遇到过这样的关键对话,又有多少次,把关键对话处理砸了?

为什么很多人处理不好关键对话呢?也别太自责,这源头都在我们的基因上,任何物种的第一目标都是求存,在远古时代,我们面对危险的时候,只有两个选择,要么逃跑,要么消灭对方。

直到今天,我们虽然已经不太会经常遇到危险,但当对方的话语中勾起了我们对危险的警觉,我们也会要么逃跑,要么消灭对方。具备这三个特点的语言,往往就代表着危险的信号,当这些话语靠近我们时,我们的身体就会分泌肾上腺素,大脑会把血液输到四肢和肌肉,做好战斗或者逃跑的准备。也就是说,这个时候我们的大脑是供血不足的,会严重影响到我们的理性思考,毕竟脑子里没血,四肢却很有力。这种状态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平时说话挺可爱的,可一旦碰到了关键对话,就会变得手足无措。

当你发现对话从正常的讨论变成激烈的争执时,你就得留意了,这很有可能就是一场关键对话。还有一些行为方式的变化,比如提高嗓门,大声喧哗,脏话连出,指手画脚,或者从热烈讨论变得异常安静,这些都可能是关键对话的信号。那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呢?

《关键对话》里提供了一套很有价值的分析。

有四个方法,分别是:明确对话的目的、营造安全的对话氛围、从事实入手以及了解对方的真实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