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特别建议想要从事创作的朋友,听完这个板块,赶紧动笔试试。
有一种开头的方式,叫提出一个问题。
有一本书叫《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书里讲了课堂上最能吸引学生的方式,就是开头提出一个问题。因为学生会把这个问题贯穿始终。
提出一个问题,会把大家的兴趣吊起来。我自己在上课的时候,经常先提出个问题给大家,让大家进入沉思,接下来开始上课,学生能更快进入状态。写作也是一样,可以在一开始提出个问题。
这就是插叙、倒叙的意义,把结果和冲突先提到前面来。
《别相信任何人》里讲述了一个名叫克丽丝的妻子,她有一点与众不同,20年来,她的记忆只能保持一天。所以每天早上醒来,她都会完全忘了昨天的事——包括她的身份、她的过往,甚至她爱的人。你想想她多惨,过去的什么事儿她都不记得,但是她怕自己忘,每天都写日记。好在她并不孤单,克丽丝有一个丈夫叫本,每天早上起来都给她做饭、收拾、打理,本是她在这个世界里唯一的支柱,关于她生命中的一切,还好有本能够告知她。她还有个医生,不常见,有一天早上,她给自己的医生打电话……
故事的开头是这么写的:
在纳什医生的帮助下,克丽丝找到了自己的日记,发现第一页赫然写着:“不要相信本。”
天啊,为什么啊?到底怎么了?你是不是特别想读下去?因为开头,作者就埋下了一系列问题,本到底是谁?这个本会不会对故事主人公做什么?主人公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模样?这些疑问都是阅读的动力。
但很可惜,这个故事写得并不好,如果你想看的话,只看看开头和结尾就行了。
但是好的开头,设置疑问,就能把人的目光吸引过来。
这里有个公式:设置悬念—提出疑问—找到答案。
写作的提问不一定要故意用疑问句来表述,甚至可以用陈述句来。
比如有首诗,相信大家听过:
这个婆娘不是人,
九天仙女下凡尘。
儿孙个个都是贼,
偷得蟠桃庆寿辰。
这个婆娘不是人,疑问来了:那她是什么?转折,九天仙女下凡尘。儿孙个个都是贼,为什么?偷得蟠桃庆寿辰。
你看,这首诗不仅有提问,还有转折,转折同样是写故事的重点,也就是故事里的意外。
好的小说家一定会不停地设置疑问,让你在故事中欲罢不能。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一个答案接着一个答案地出现。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这个故事在刚开始的时候,福尔摩斯遇到了自己的搭档华生,两个人互不相识,但福尔摩斯很快就跟华生说:你是从阿富汗回来的。
读到这里,所有读者的反应一定是统一的,我的妈呀,为什么?
请记住:好的小说家一定不会直接给出答案,因为这是小说家的筹码,他会把问题先提出来,再慢慢给你答案,你知道答案的代价是必须继续往后看。
所以果然过了很长时间,时间长到很多读者都忘了还有这么一个问题,福尔摩斯在一次执行任务的时候顺便说了一句:
“……咱们初次会面时,我就对你说过,你是从阿富汗回来的,你还觉得很惊讶,知道为什么吗?”
“一定有人告诉过你。”
“没有那回事。我当时一看就知道你是从阿富汗回来的。由于长久以来的习惯,一系列的思绪飞也似的掠过我的脑际,因此在我得出结论时,竟未觉察得出结论所经的步骤。但是,这中间是有着一定的步骤的。在你这件事上,我的推理过程是这样的:这位先生,具有医务工作者的风度,但却是一副军人气质。那么,显然他是个军医。他是刚从很炎热的地方回来,因为他脸色黝黑,但是,从他手腕的皮肤黑白分明来看,这并不是他原来的肤色。他面容憔悴,这就清楚地说明他是久病初愈而又历尽了艰苦。他左臂受过伤,现在动起来还有些僵硬不便。试问,一个英国的军医在很炎热的地方历尽艰苦,并且臂部负过伤,这能在什么地方呢?自然只有在阿富汗了。这一连串的思想,历时不到一秒钟,因此我便脱口说出你是从阿富汗回来的……”
这样的创作方法,在中国的电影里已经太多了。
我在写《人设》这本书的时候,故事写完后我发给一个制片人朋友看,一个月后他都没看完。我问他为什么还没看完。人家说,我太忙了,其实我大概知道原因,他可能觉得枯燥嘛。后来我在开头加了这一幕:白雯拍着墓碑说,让我的过去陪你吧。读者虽然没有用嘴巴问,但脑子里马上产生了一个问题:谁死了?为什么啊?我把最后改完的稿子给了其他朋友,其他朋友果然很快看完了,并且还给我写了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