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哥伦布从加勒比群岛带回了少量的金饰品,之后西班牙人在印加和阿兹特克的一系列巨大收获证明美洲真的有很多金子,因此当欧洲人登上北美海岸看见土著人身上、武器上那些金光闪闪的东西时他们大喜过望,然而他们的惊喜很快就被证明是一个错误的玩笑,那些看起来金灿灿的东西只是一种同样是金黄色的矿物——硫化亚铁。
但还是有许多头铁的欧洲平民不信这个邪,他们只带着很少的补给品和鉴别黄金的药剂登上了开往北美的船,只要找到黄金就能衣锦还乡,带太多补给品干什么呢,于是他们经历了一次次的失望,终于证明在这块土地上发现的金闪闪的东西都不是金子,身无分文无法返乡,在接下来的寒潮中冻饿死去。
这并不是他们的神跟他们开了恶毒的玩笑,美国立国之后直到西部大金矿发现之前这五十六年时间一共才开采约合四百四十五万英镑的金子,占尽大西洋航运地利的美国东部发现的多是被称为愚人金的硫化亚铁,东、中部总不能什么好处都占尽吧。
对别人来说废物一样的愚人金对弗里兹来说却大有用处,弗里兹心心念念很久的乙酸乙酯缺少一样重要的催化剂难以生产,那就是浓硫酸,硫酸已经被炼金术士发现了很久,但是从欧洲来的硫酸很贵,而且很难大量购买,为了制造那个水雷引信弗里兹在买硫酸上就花掉不少钱,而硫化亚铁正是后世生产硫酸的主要原料。
1746年欧洲就已经开始使用铅室法来生产硫酸,这个工艺中学课本都有提到,弗里兹可以借鉴但眼下并不需要,因为弗里兹需要的量暂时还不到需要采用工业化连续生产的地步。
把阿德里安派去弗吉尼亚是弗里兹的主意,宾州萨斯奎纳河两岸的矿石种类他现在已经大概有数,虽然也发现些伴生的硫化亚铁矿藏,可是含量太低以眼下的技术条件不值得开采。
而弗吉尼亚出产的愚人金那是真的曾经愚弄过人,1609年探索弗吉尼亚的约翰.史密斯兴冲冲地运了一大堆“狗头金”回英国献给国王,结果可想而知。
弗里兹手里能使用的设备都要自己去打造,大规模生产的设备能同时耐高温高压和酸碱腐蚀,18世纪末他上哪去找这些材料,因此他即使想把最先进的化学生产工艺用起来都是有心无力。
但在古代愚人金却可以通过简单的办法制造出绿矾,而用炼金设备蒸馏绿矾就能得到绿矾油,也即是硫酸了,这便是弗里兹眼下制取硫酸最简单可行的办法。
另一边的好消息来得更快,在巴尔的摩南边一个二三十公里叫小潘泰克斯的地方地产经纪人帮弗里兹找到了一个符合要求的地方,靠河临山有两条小溪从山上流下,经过长期开发山上土层很薄,雨水冲刷的多处露出山石,已经变成了种植者心目中的劣地,但让弗里兹最为看中的是溪流上游都有多个浅潭,稍微改造一下就能筑起小水坝,蓄水之后水流动力的问题就解决了。
两千英亩土地原主人只要价两千五百,瓦伦堡实地去看过告诉弗里兹河面比较宽,但是水量不大,好在离入海口更近只有不到一英里,平地面积大约有近五百英亩,弗里兹考虑一下觉得距离和价钱都很合适就让瓦伦堡先将土地买下。
河水浅不是问题,距离这么短,只要建造一条平底驳船慢慢撑到河口海面停泊的海船上接驳就行了,几年内这个工场平日的物流量也就是些煤炭和工人的吃喝,驳船足以应付过去。
那边瓦伦堡一买好土地,这边弗里兹就去温斯罗普暂住的自由黑人中招人,制镜厂招工,吃穿住都包,和白人一样的工资,除了不发媳妇,这么好的条件你们还等什么呢!
这些黑人获得自由后对美国也是颇陌生的,一些人还需要补习英语,不过没关系,法语总能听得懂吧,雇主就是法国裔还担心无法沟通吗。
一开始他们对这么好的条件颇有些将信将疑,不过等到第一批工人前去体验了几天全包的待遇后,之后前往制镜厂上工的黑人就多起来了,毕竟温斯罗普这边只有住的,糖厂主人会每天送一些制糖剩下的粮食渣给他们,看着做水手的黑人喝酒吃肉,制糖的黑人每天也有两顿肉吃(怕肉干放坏,增加了一顿),他们都想找份活干。
去了先建造自己住的木屋,然后是帮助搭建一个窑炉,弗里兹从海边制盐人那里收集来不要的白色碳酸镁先放炉子里烧成氧化镁,接着混合上粘土成型晾干后送进窑炉里边烧成耐火砖,因为美国铝土矿品位不高弗里兹就不去费那个力气烧氧化铝了。
这些烧好的耐火砖马上又用来砌其他窑炉,除了熔融玻璃的窑炉外还要建十多个退火窑,用来把制好的平板玻璃进行退火。
不同的窑炉之间用行驶在铁质轨道上的平板车进行运送,每一样都需要去外边专门定制,需要投资五万美元实在是一点都不多。
当然了烧耐火砖的窑以后也能烧红砖,如果有这个市场需求,弗里兹决不介意顺便多赚一点。
制玻璃一系列窑炉建设完全需要三四个月的时间,烧制耐火砖的过程很慢,定制品加工更慢,弗里兹没有必要白白等待它们全部建成,他可以先紧着手头的人力先建设架高的水渠和水车,当然还有重要的一样东西,炼硫磺的窑炉。
从汉代起中国人就会用硫化亚铁烧制绿矾(皂矾),在这生产过程中发现了硫磺,工艺几千年发展下来都没有太大变化,硫磺产率只有4%左右,绿矾产率也更没有可靠统计,但是烧制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含硫废气,环境污染却是非常厉害,飘到哪里那里就树枯草黄。
明代的《天工开物》中对此有记载,掘取其石,用煤炭饼包裹丛架,外筑土作炉。炭与石皆载千斤于内,炉上用烧硫旧渣罨盖,中顶隆起,透一圆孔其中。火力到时,孔内透出黄焰金光……其炭煤矿石浇取皂矾者,当其黄光上走时,仍用此法掩盖以取硫黄,得硫一斤则减去皂矾三十余斤。
直到特殊时期,经过苏联专家改进,劳动者继续摸索,才摸索出提高硫磺产率的新工艺,可以把硫磺产率提高到20%,对建造的要求也不高,拿到这来简直是18世纪的新高度。
只需要依山就着地形挖掘出炉身,用条石、石块砌好,抹上石灰填缝,外面再用湿泥土密封,上面用耐火砖砌出烟道,通往一个巨大的冷却室,用石板和耐火砖沿着墙体砌好,这就是炉身主体,再建好两道俗称小气道的烟道通往烟筒。
将愚人金和煤炭都粉碎后按照一定比例一层矿石一层煤粉的铺好,一共要装填十层,这时候用铁条或者铁板盖上炉顶,冷却室上面再用铁条、耐火砖、木板和泥土封好,留出几个气眼。
从炉底点火,等到可以看到炉中第一层矿石已经红亮时再封死气眼,用耐火砖和泥土封住炉门。
等到三天后揭开炉顶,让炉渣加速完全冷却,从冷却室刮取硫磺,从炉身中取出炉渣,里面成分比较复杂,除去氧化铁、少量硫、未反应的煤炭和矿石外,就是以绿矾为主的硫酸盐了。
整个生产过程现场还是烟雾弥漫一股硫磺味,总有封泥裂开的地方,但有毒气体太厉害人不能靠近去修补,从高高的烟筒中跑出来的二氧化硫废气被风吹的很远,没办法,这个年代的化工都这样,制硫酸铅室法处理没有吸收完的二氧化硫也是一样困难,而且废气还要更多。
取出的炉渣放在露天挖好的池中浇水助其氧化,一定时间后取出放进炉中烘烧,等炉渣烧的发白后浸入水中,把浸出的绿矾水过滤,在铁锅中熬到起皮冷却就得到了与杂质分离,含结晶水的绿矾晶体。
接着就用炼金蒸馏设备蒸馏绿矾,在旁边用铅皮做成的冷却室中就能收集到硫酸,经过浓缩工艺后就能得到浓度98%以上的浓硫酸,这就可以用来制取乙酸乙酯了。
(浓硫酸也是危险品,恕浓缩过程跳过)
整个周期非常漫长,倒是很适合18世纪这种慢悠悠的节奏,传递消息要很久,建造一个房子要很久,没有现货的工业品,从定个货到拿到货也要很久,哪怕是打仗从宣战到打起来也要很久,没有个半年一年的都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