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表明:一方面,超过90%的孩子反感父母唠叨;另一方面,有超过90%的父母还就偏爱唠叨。在离家出走的孩子中,超过50%的原因是“忍受不了父母唠叨”。他们说:“每天都说我这也不是那也不行,我都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了!”

唠叨容易产生潜意识行为

唠叨容易让孩子产生心理障碍

经常唠叨效果适得其反

盲目批评会加剧孩子厌学

学会“有话好好说”

经典案例

郑州市有一位13岁的女孩,母亲前年失业后在一家电器城找了个销售岗位,父亲收入也不高,她是全家人的希望。

可是,女孩读初二时就因为厌学坚决要求转学,否则就不肯上学了。无奈之下,父母只好给她办理了转学手续。可是即使这样,寒假过后她还是死活不肯上学。母亲听到这个消息后觉得天都要塌了,整天以泪洗面。为了防止孩子学坏,她把她锁在家里。

连续锁了一个星期后,女儿偷偷地逃了出去。找了一夜,终于在一家溜冰场找到了女儿。回家后母亲顾不得疲惫,要求立刻带女儿去找心理医生咨询。可是女儿往沙发上一坐,说什么也不肯去。

母亲想想自己天天像猫抓老鼠一样为女儿操心,可是女儿却一点也不往心里去,实在受不了,冲进厨房拿起菜刀就往脖子上一搁,说:“你今天要是不去,妈妈不想活了!”

在母亲的以死相逼下,一家三口来到了心理咨询中心。母亲抱怨说:“为这个家我每天忙里忙外,我的苦心他俩怎么就不明白!”而父亲也是一肚子冤枉:“我们两个要么不说话,一说话就吵架。听老婆说话五句以上,我就烦得受不了了。她平时太唠叨,似乎我和女儿总达不到她的要求。”

咨询结束时,女儿抬起头来紧盯着妈妈说,妈妈成天盯着她学习,自己在电脑前和朋友聊天时,妈妈也坐在一旁看着;而爸爸一到家就是看电视,两个人也不交流。一看到自己学习成绩下降,两人就吵,“我希望妈妈以后要多黏爸爸一点儿。”

经过四个小时沟通,女儿终于答应第二天就回学校去读书。

唠叨性厌学:指由于父母过于唠叨而导致的厌学行为。

调查表明:一方面,有超过90%的孩子非常反感父母唠叨;另一方面,有超过90%的父母还就是喜欢唠叨。在离家出走的孩子中,超过50%的原因是“忍受不了父母唠叨”。他们说:“每天都说我这也不是那也不行,我都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了!”看,这就是过于唠叨的危害。

所有的爱都以凝聚为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母爱。唠叨的角色通常以母亲居多,这是因为母亲在爱孩子的时候太过真切、忽略了技巧,反而不利于和孩子建立良好沟通、不利于孩子的学习。

要记住,当孩子有了一定自制力后,父母应该让孩子在自由的爱的氛围中成长,而不是一见面就想约束孩子。

许多父母,尤其是母亲,把唠叨看作是教育孩子的方式之一。其实,几乎所有孩子都讨厌父母唠叨,既然这样,即使唠叨的确是一种教育方式,也是一种不好的、没有效果的、容易引起孩子反感的方式。

父母的唠叨正面效果虽然不大,可是给孩子造成的精神压力却很大,容易让孩子产生厌学、逃学和离家出走的念头。只要孩子的心态是积极向上的、身心是健康的,这种唠叨就根本不起什么作用,如果有,也主要是反作用。

唠叨容易产生潜意识行为

唠叨容易让孩子产生厌学的潜意识行为,而潜意识行为是很危险的,到时候很难改得掉。

谨防言多必失

唠叨的父母也许自己不知道,在他们的唠唠叨叨中,冷不防就会冒出哪一句话来,在孩子心里留下阴影,长久地影响学习兴趣。

这是因为,潜意识行为在孩子本人的感受中,似乎就是另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有人说,它就像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一样,把一种与自己思想相对抗的思想,钻进自己心里,专门与自己作对。

父母的唠叨语言多半是批评性的,即使这种批评性没有恶意,批评得完全正常,也会影响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让孩子一看到、一想到父母就会心里沉沉地学不下去,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谨防无意中中伤孩子

父母唠叨的内容,翻来覆去通常就是那么老掉牙的几句话。说的人可能不在意,听的人却会多长一个心眼,造成严重的心理包袱。

一位孩子中考比录取分数线低7分,父母是花了高价让他上高中的,为此少不了唠唠叨叨,经常在孩子面前提起这件事,希望能够以此来“提醒”他发奋学习。

可是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从进入高中的第一天开始,他就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为了对得起爸妈,我要拼命学习。”可越是这样想,他的成绩就越差。

在学校里,他经常是孤孤单单的一个人。听到别的同学在讨论问题,虽然他也想问、想说,可是一想到自己是“借读生”,就感到没有资格和他们在一起谈学习;一想到父母在耳旁的唠叨,就知道自己很对不起父母付出的“高价学费”。

离高考还有四个月时,几乎每天都在考试。而每考一次,他就觉得自己被打击一次。回到家里,父母还要不停地唠叨,一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话,在他耳里都会羞得无地自容。临近高考时,他终于选择了逃避。

唠叨容易让孩子产生心理障碍

父母唠唠叨叨,容易让孩子产生心理障碍。这种心理障碍如果得不到及时控制,不但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而且还会影响到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导致人格发展出现种种危机,继而殃及对其他功课的学习,形成恶性循环。

不要把孩子的未来想象成海市蜃楼

毫无疑问,每个孩子对父母来说都是非常宝贝的。但即使这样,也没有必要把孩子的未来想象成海市蜃楼那样美丽。因为一旦变成海市蜃楼,再美丽也会马上烟消云散。许多父母的唠叨,就是建立在这种海市蜃楼般的幻觉基础上的。

例如,学龄前的婴幼儿父母,尤其是母亲,通常会把孩子的未来想象得太美好。孩子的任何一举一动,在她们眼里都是那么美妙和与众不同,有的整天一个劲地问别人:“您说我那儿子(女儿)才×岁,咋就和别人不一样呢?你听他说的那话……”

太多的母亲经常沉浸在这种培养天才的幻想里,却常常忘了自己眼下最要紧的是做什么?于是,唠叨就出现了。当孩子还小时,还无法反抗这种唠叨;当孩子有了自己的意志后,这种由于唠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就集中爆发出来了。表现在学习上,就直接导致厌学。

唠叨容易导致非意志性厌学

所谓非意志性厌学,通俗地说,就是孩子本身并不愿意厌学,可是却心不由己、身不由己地厌学着。

那么,厌学也有意志性的吗?是的。举个例子来说,有些孩子认为,政治课只是为了考试才要学的,花那么大精力在上面“不合算”,于是在他们的头脑里就讨厌上政治课,这种厌学就是意志性厌学。

由于父母唠叨而产生的厌学,通常是非意志性厌学。意思是说,孩子本身也知道这些学科的重要性,可是父母还在那里唠唠叨叨,令人烦不胜烦。这种唠叨并没有多少实质意义,多半只能让孩子感到讨厌,从而增强厌学情绪。

调查表明,在学习成绩较差的孩子身上,以及公办小学、公办初中、民办高中的孩子身上,这种厌学行为尤为突出,很可能就是由于这些孩子的父母更喜欢唠叨造成的。

经常唠叨效果适得其反

许多父母喜欢唠叨,一方面是他们的性格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以为,经常唠叨会督促孩子重视学习。殊不知,实际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端正父母的教育心态

父母喜欢唠叨,多半是因为家庭教育心态不端正造成的。所以,端正教育心态就变得十分重要,至少会有利于减轻唠叨性厌学。

每个家庭的结构、经济条件各不相同,但绝大多数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并不高,文化素质也有欠缺,从而导致他们的言传身教往往会带来负效应。具体表现在,他们唠叨得越多,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就越大。这也是唠叨性厌学的主要根源之一。

例如,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凭着有点钱,父母总喜欢对孩子唠叨着说:“你读得起就读,读不起花点钱买所学校让你上!”这种父母关心的并不是孩子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而是文凭。买了初中买高中,买了高中买大学,买了大学买工作,孩子哪里还会有多少学习动力?

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家里没有钱,父母总喜欢对孩子唠叨着说:“我们家里经济条件不好,要想读书只有靠你自己努力了!”这一说法本身并没错,可是孩子还小,承受不起这样的精神压力。于是,当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心灰意冷时,就恨不得早点为家里赚钱,甚至随时担心自己没有书读,哪里还有心思安心读书呢?

欢迎孩子参与家庭事务

父母唠叨的内容,主要是要孩子如何用功学习,家里什么事情都不用他管。初看起来这是关心孩子,其实不然。

因为在多数情况下,欢迎并鼓励孩子参与家庭事务,实际上对孩子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更不用说,孩子本身也是这个家庭的一分子。

例如,一位高中生父亲有心脏病、母亲有通风,而且经常发病,一发病就让她感到很担心。为此,只要能让父母不犯病,她什么都愿意做。可是父母却整天唠唠叨叨,什么都不准她做、什么也不用她想,只要她像表姐那样一门心思投入学习。可是她认为,目前她也许唯一做不到的事就是喜欢学习、并取得长足进步了。

这种不许孩子参与家庭事务,实际上剥夺了她重新振作起来的机会。她为了父母不再犯病“什么都愿意做”,实际上正是克服厌学情绪而进行的意志努力,非常有助于在学习上东山再起。

盲目批评会加剧孩子厌学

在父母的唠叨中,有许多是不讲道理、盲目批评孩子的话语,这种行为只会加剧孩子厌学。为此,父母在唠叨之前一定要了解清楚事情原委,防止孩子受冤枉气。

要搞清楚厌学原因

有些父母对孩子厌学的原因并不十分清楚,只是看到学习成绩下降了,或一直上不去,就唠唠叨叨胡乱批评一通。这种做法与事无补。

一般来说,唠叨性厌学生学习基础较差,由于种种原因,经过多次努力仍然不能提高成绩,在长时间受父母唠叨、老师批评、同学歧视的背景下,逐渐形成了读书没有意思、自己是“差生”的观念。这种观念反馈到学习上,会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导致厌学症。

另外多见的一种情形是,孩子在小学读书时成绩很好,上了中学后学习环境改变了,无法面临新的挑战;心理适应能力又差,无法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从而丧失自信心,消极对待学习,从而患上厌学症。

针对不同的厌学原因,给孩子提供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而不是用唠叨的方式盲目批评、讽刺、挖苦孩子,是非常重要的。

要注意方式方法

唠唠叨叨的教育方式,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种不良情形:

①挫败孩子

主要表现在对孩子要求太高,孩子一旦达不到要求,就唠唠叨叨地说孩子怎么怎么“笨”。久而久之,孩子的自尊心没了:“你说我笨我就笨,我干脆不学了,总可以吧?”

②压垮孩子

主要表现在父母望子成龙心切,整天让孩子没完没了地做题目。题海战术掺合着唠唠叨叨,孩子不堪重负,导致厌学情绪高涨。

③剥夺孩子

主要表现在父母剥夺孩子的一切正当权利,除了学习、做作业。孩子在交朋友、穿衣服、参加锻炼、选择文理科方面没有任何自主权,无论做什么父母都要唠叨,孩子感到这样的生活乏味透顶,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学会“有话好好说”

父母要学会“有话好好说”,正确用言语鼓励、激励孩子,严防孩子产生唠叨性厌学。

同进共退

爱唠叨的父母通常站在居高临下的位置,对孩子进行说教。其实,父母并不是不能“说话”,而是要抱着与孩子同进共退的态度才能取得好效果——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可以把学习融入到游戏中去,或者一边和孩子做作业一边交谈;对年龄较大的孩子,与其自己唠唠叨叨,还不如找他的同学和朋友“代替”你说效果更好。

呵护好奇心

父母不要用唠叨的方式来忽视、否定、打击孩子的好奇心。要学会用孩子的眼光去观察,和他一起去惊异、提问、讨论,共同得出结论。千方百计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孩子就不会觉得你是在唠叨了,而且很容易取得他的信任、被他看作是知心朋友。

肯定性评价

父母唠叨偏爱做否定性评价。其实,正确的态度是相反,要多多对孩子进行肯定性评价。无论是孩子的在校学习还是上兴趣班,一定要多多鼓励,让他对自己有信心。与此同时,再找出他还存在着哪些不足,这样他就不会讨厌你的唠叨,并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了。

创造环境

无论平时还是和孩子交流时,都要想方设法为孩子创造一种愉悦的学习环境,让他有一个好心情。这时候即使批评孩子,他也会容易接受。

走向户外

父母对孩子的唠叨通常是在室内进行的,这时候特别令孩子心烦。其实,和孩子一起走向户外,一方面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另一方面提高学习兴趣、促膝谈心,这种交谈方式的效果更好。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就能接受你的观点。

尊重孩子

无论对孩子说什么,都要把孩子当作独立个体来加以尊重。

一位高三学生说:“我不去参加高考了。我如果去考,一定能考上重点大学。可是我为什么要上大学呢?我可不想再做父母的工具。”

碰到这种情况,父母无论唠叨多少遍都可能不会有好效果,但只要尊重孩子,就可能会柳暗花明。因为孩子要的只不过是一种被尊重的感觉,当他意识到考大学和自己前途的关系时,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关键之关键

★所有的爱都以凝聚为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母爱。母亲在爱孩子的时候不要过于真切而忽略了技巧,这样反而不利于和孩子建立良好沟通、不利于孩子的学习,容易导致孩子厌学。

★唠叨性厌学生,听不得讲大道理、讨论未来,他们最需要的是精神放松。一方面,不要在家里制造紧张气氛;另一方面,要明确告诉孩子,这次考试考得好不好没关系,以减轻他的心理负担。

★唠叨性厌学生最容易出现考前焦虑症。也就是说,每当各项考试来临时,就会出现各种反常行为,如失眠、消瘦,甚至连上厕所的时间也会明显延长。所以,每当考试前要“严禁”唠叨。

★父母唠叨最缺乏的是平等相待。可是要知道,平等是沟通的基石,沟通是孩子进步的源泉。如果你整天讲的是废话,唠唠叨叨给孩子100个责备,其效果也抵不上1条有益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