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劝导说服之语,能为他人解开心结、赶走愁云、减轻压力、排除烦恼、重获信心……有效的说服能使迷蒙者翻然醒悟,改弦更张;能让宿敌消除怨恨,握手言和;能叫浪子迷途知返,改邪归正:能让固执者心中开窍,顺其自然……所以,我们有必要掌握一定的劝导说服技巧。
让别人愿意接受你的忠告
生活中常见到这样的情景,本来你是一番好意给对方提出忠告和劝诫。可是对方却不领你的情,甚至还会对你产生反感和怨恨。这正是“忠言逆耳”、“良药苦口”。看来,提出忠告也需要技巧。怎样提忠告别人才乐意接受呢?下面的几点建议可供大家借鉴。
1.语气缓和,态度和善
别人提出忠告,说到底,忠告是为了对方,根本的出发点就是为对方好。因此,提忠告时,要让对方明白你的一番好意,就必须注意自己的语气和态度,讲话时,态度一定要谦和诚恳,用语不能激烈,也不必过于委婉,否则对方就会觉得你在教训他或者你假惺惺,从而产生反感情绪。
2.不要贬低对方,抬高别人
很多人在提出忠告时往往进行事与事、人与人之间的比较,这是不可取的。因为此时的比较,往往是拿别人的长比对方的短,这样很容易伤害对方的自尊心。
一位母亲这么忠告自己的儿子:“小勇呀,人家隔壁家的强强比你棒多了,又懂礼貌,又爱学习啊。你比他还大呢,你要好好向他学习哟!”
听到这样的话,儿子会感到很不服气:“哼,嘴里整天是强强,他这也好那也好,干脆让他做你的亲生儿子算了!”儿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对母亲的忠告会产生逆反心理。
3.选择适当的时机和场合
俗话说“好雨知时节”,只有选择恰当的时机才能发挥忠告的最大作用。例如,当别人尽了最大努力而最终没有成功时,如果这时你说:“如果当初不那样就不至这么糟了,当初应该……”之类的话,即使你指出了问题的要害且很在理,对方此时也并不领情,会感到你站着说话不腰疼”、“事后诸葛亮”,效果当然就不会好了。相反,如果此时你能说几句“辛苦你了”、“你已做了最大的努力”、“这事的确比较难办”之类的安慰话,能够抚平对方的创伤。然后再与他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对方会欣然接受你的忠告。
此外,提忠告要注意场合。不要在公众场合向对方提出忠告,这样对方就会受自尊心驱使而产生抵触情绪。最好以一对一的方式,避开他人耳目,这样的话效果比较好。
4.换位思考,替他人着想
美国汽车大王福特说过一句说:“假如有什么成功秘诀的话,就是设身处地地替别人着想,了解别人的态度和观点。”换位思考有利于你与对方更加顺畅地沟通,而且能更清楚地了解对方的想法,从而可以瞄准目标,击中“要害”,使你的说服力大大提高。
卡耐基有一次租用某家饭店的大礼堂来讲课。有一天,饭店通知他,租金要增加三倍。
卡耐基与饭店经理交涉时说:“我接到通知,有点儿震惊。不过这不怪你,如果我是你,我也会那样做。因为你是饭店的经理。你的职责是尽可能使饭店获利。”
谈话一开始,卡耐基就站在了对方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从而让对方更乐意和他交谈。
紧接着,卡耐基站在经理的角度上算了一笔账:“将礼堂用于办舞会、晚会,当然会获大利。但你撵走了我,也等于撵走了成千上万有文化的中层管理人员,而他们光顾贵饭店,是你花五千元也买不到的活广告。那么,哪样更有利呢?”这番话合情合理,经理没有理由拒绝。
卡耐基之所以成功,正是因为他抓住了经理的诉求:赢利。并且以此为出发点去为饭店考虑问题,最终使经理心甘情愿地把天平上的砝码加到卡耐基这边。对于不易说服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使对方认为你与他是站在同一立场的。这不仅会让对方感到亲切,受尊重,还能促使对方做自我反省,并最终感觉到唯有你的忠言,才是对自己最有利的。
提出忠言和劝告的时候,不是只有一番好心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如果方式不恰当,不仅达不到目的,可能还会有反作用。只有掌握一定的技巧和原则,别人才会乐意接受你的忠告。
攻心为上,打好“感情牌”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其实就是感情的交流、心灵的碰撞。如果你能用语言触碰到对方心中最敏感、最脆弱的情感之弦,冲破对方的感情闸门的时候,还有什么事情办不到呢?即使是再固执的人,也会被情所感染。亲情、友情、爱情,无不触及人们的心灵。在说服他人的时候,恰当地打好“感情牌”,可以巧妙取胜。
1941年圣诞节前夕,丘吉尔去了美国,希望说服美国人和英国人一起联合起来,立即参加对德作战,以扭转英国所面临的危险局面。可是,当时很多美国人对英国人不抱好感,反对介入对德战争,这给丘吉尔的说服工作增加了不少的难度。
但是,丘吉尔不愧为著名的演说家,他在做说服工作时十分注意真情实感的运用,他用情感来打动美国人的心,使他们消除了对立的情绪,把英国人当作自己人,从而转变了态度,支持政府援助英国,参加对德作战。丘吉尔是如何在讲话时运用感情技巧的呢?
丘吉尔在讲话时说道:“我远离祖国,远离我的家,在这里欢度这一年一度的佳节。但是,确切地说,我并不感到寂寞和孤独。或许是因为我母亲的血缘关系,或许是因为在过去许多年的充满活力的生活中,我在这里得到的友谊,或许是因为我们伟大的人民在事业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压倒一切其他友谊的情感,在美国的中心和最高权力所在地,我根本不觉得自己是个外来者。我们的人民和你们讲着同样的语言,有着同样的宗教信仰,还在很大程度上追求着同样的理想,我所能感到的是一种和谐的和兄弟间的亲密无间的气氛……今晚,在郊外的别墅里,在每一颗宽容无私的心灵中,我们得到了灵魂的平安……此时此刻,在今天这个夜晚,讲英语的世界中的每个家庭都应该是一个亮光普照的幸福与和平的小岛……”
丘吉尔从英美两国的共同语言、共同宗教、共同理想以及长期的友谊入手,用温暖感人的话语打动了美国人的心,激起了他们的情感共鸣,从而赢得了他们的支持,使他们由反战转入参加战争。
在说服他人时,多从情感上下工夫,一定能取得胜利。无论多么顽强的人,他的情感都有脆弱的一面,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
美国曾有一位老妇人,一天,她走进一家律师事务所,向正在律师事务所办公的一位律师哭诉她的不幸遭遇,寻求他的帮助。原来这位妇人是一位孤寡老人,丈夫在独立战争中为国捐躯,她靠抚恤金生活。但是,前不久,抚恤金出纳员勒索她,要她交一笔巨额的手续费才能领取抚恤金。听到这样的事情,这位律师十分气愤,决定找这位出纳员理论。他找到这位出纳员说:“1776年的英雄已经长眠于地下,他那衰老而又可怜的夫人,就在我们的面前。这位夫人从前也是一位美丽的少女,曾与丈夫幸福地生活。不过,现在她已经失去了一切,变得贫困无靠。然而,享受烈士争取来的自由幸福的某些人,还要勒索她那一点点微不足道的抚恤金。试问,怎么忍心对一个无依无靠的老人如此残忍呢?”
此时,这位律师的眼圈已经红了,而那位出纳员也被唤醒了良知,承认了自己的过失。
富有感情的语言就如同一篇精彩绝伦的文章,声情并茂、寓情于理,让对方不得不为此动容。
示之以利,告之以害
生活在一个非常现实的社会里,每个人最关心的往往是与自己有关的一些利益,这包括健康、幸福、成功、财富、职位……正所谓“无利不起早”,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利益奔波、奋斗。
虽不能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但人要生存,就离不开各种与己有关的利益。所以,当你想要劝说某人时,应当告诉他这样做对他有什么好处,不这样做则会带来什么样的不利后果,相信他不会不为所动。趋利避害是每个人的天性,在认清利害关系之后,对方一定会听从你的意见。
贝利是世界足球史上的伟大球王,是享有盛誉的足球天才。在很小的时候,贝利就显示出了足球天赋,并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不过,在贝利的足球生涯中,也出现过一个小插曲。有一次,小贝利参加了一场激烈的足球比赛。赛后,伙伴们都精疲力竭。有几位小球员点上了香烟,说是能解除疲劳。小贝利也要了一支,得意地抽了起来。看着淡淡的烟雾从嘴里喷出来,年幼的小贝利觉得自己很潇洒、很前卫。不过,这一幕正被他的父亲看在了眼里。晚上,贝利的父亲坐在椅子上问他:“你今天抽烟了?”
“抽了。”小贝利红着脸,低下了头,准备接受父亲的训斥。父亲并没有动怒,而是站起来,在屋子里来回地走了好半天,这才开口说话:“孩子,你踢球有几分天赋,如果你勤学苦练,将来或许会有点儿出息。但是,你应该明白足球运动的前提是你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可今天你抽烟了。也许你会说,我只是第一次,我只抽了一根,以后不再抽了。但你应该明白,有了第一次,便会有第二次、第三次……每次你都会想:仅仅一根,不会有什么关系的。但天长日久,你会渐渐上瘾,你的身体就会不如从前,而你最喜欢的足球可能因此渐渐地离你远去。”
看着小贝利低着头,一言不发,父亲接着说:“你是愿意在烟雾中损坏身体,还是愿意做个有出息的足球运动员呢?你已经懂事了。自己做出选择吧!”
不仅如此,父亲还拿出一叠钞票,递给贝利:“如果不愿做个有出息的运动员,执意要抽烟的话,这些钱就作为你抽烟的费用吧!”说完,父亲走了出去。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回味着父亲那深沉而又恳切的话语,小贝利忍不住哭泣起来。过了一会,他止住了哭,拿起钞票,来到父亲的面前。
“爸爸,我再也不抽烟了,我一定要做个有出息的运动员!”从此,贝利再也没有抽过一支烟,他刻苦训练球技,屡创佳绩,终于成为一代球王。
贝利的父亲之所以能取得劝服的成功,主要是运用了“示之以害,告之以利”的手法,通过合情合理的分析解释,对贝利进行耐心的诱导,让他认清了、利害关系,从而接受了他的劝告。
抓住关键,一语中的
正所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解决问题时,一定要抓住主要矛盾,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善于操纵说服技巧的人,往往能抓住关键,一语中的,从而使对方迅速称服。
汉代著名丞相萧何是“汉初三杰”之一,他爱国爱民,对皇帝忠心耿耿。有一次,他向汉高祖刘邦请求将上林苑中的大片空地让给老百姓耕种。上林苑是专门为皇帝游玩打猎而设的大片园林,刘邦一听萧丞相居然要缩减自己的园林,不禁勃然大怒。他认为萧何必定收受了百姓的贿赂,才为他们说话办事的。于是,下令将萧何逮捕入狱。
当时的法官廷尉是个趋炎附势、暴虐残忍之人,只要皇上认定某人有罪,他就不惜用大刑使犯人服罪。如果萧何落入他的手中,后果不堪设想。就在这紧要关头,旁边的一位姓王的侍卫官上前劝告刘邦说:“陛下是否还记得原来与项羽抗争以及后来铲除叛军的时候?那几年,皇上在外亲自带兵讨伐,只有丞相一个人驻守关中,关中的百姓非常拥戴丞相。假如丞相稍有利己之心,那么关中之地就不是陛下的了。您认为,丞相会在一个可谋大利而不谋
的情况下。去贪百姓和商人的一点小利吗?”
这几句话正中要害,说到了刘邦的心坎里。刘邦深有感触,认识到自己过于鲁莽和多疑,愧对萧何的一片忠心,于是当即便下令赦负。萧何。
抓住关键问题,击中要害,才能迅速解决问题,甚至可以力挽狂澜,化险为夷。
周勃是汉代的一位开国元勋,他曾为汉文帝立下定国安邦的大功。可当他辞去丞相职位,回到自己的封地后,一些奸佞小人便趁机向汉文帝诬告周勃图谋造反,汉文帝听信了谗言,将周勃逮捕入狱。按汉代当时的法律,凡是图谋造反者,不但本人要处死,而且不还要灭家诛族。
在此危难之际,正是薄太后巧言相劝,让周勃转危为安。她对文帝说:“皇上,周勃谋反的最佳时机是您未即位时和先皇留给你的皇帝玉玺在他手上,并且他统帅主力部分北军的时候。但是他一心忠于汉室,帮助汉室消灭了企图篡权的吕氏势力,把玉玺交给了陛下。现在他罢相回到自己的小封国里居住,怎么反而在这个不利的时机想起谋反呢?”这一番话,句句在理,完全消除了汉文帝的疑虑。周勃被立即赦免。
可见,说服他人的关键是要抓住事情的重点,分析得人情人理,那么。所有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反语相劝,轻松说服对方
在两人意见相左,互相争执之时,如果你直接驳斥对方说:“不对,你错了。”“你说的不正确。”“你的这种观点是错的,应该立即改正。”这样往往会更加激发对方的“斗志”,让他变得更加固执和坚决,甚至表现出一种“誓死捍卫自己观点”的态度。这时,说服对方会变得更加困难。
迎着对方的话头,直接驳斥,不是一个聪明的选择。反语相劝,常常能轻松取胜。所谓反语就是指说话者有意地正话反说,违反常规的逻辑规律,用荒唐的理由为对方申辩,从而暴露对方的错误,使其认识到自己的观点、行为是不正确的。从而,达到说服的目的。
楚庄王的一匹爱马死了,他伤心不已,下令用上等棺木,行大夫礼节来厚葬。文臣武将纷纷劝阻皇帝的这个荒唐举动,但是,没有任何效果。最后,楚庄王还下决心说:“谁敢再劝阻,一定要杀死他。”这时,如果谁再向皇帝表达反对意见,只能是自取其辱,惹来杀身之祸。
优孟知道此事后,他直入宫门,仰天大哭。楚庄王感到异常纳闷。迫不及待地问是怎么回事。优孟说:“那匹马是大王最喜欢的,却只以大夫的礼节安葬它,太寒酸了,请大王用君王的礼节吧!”此话激起了庄王的兴趣,优孟继续说:“请以美玉雕成棺……让各国使节共同举哀,以最高的礼仪祭祀它。让各国诸侯听到后,都知道大王以人为贱而以马为贵啊。”
这时,庄王明白了优孟的用意,意识到了自己的过失。最后,他取消了对马的厚葬,将马付于庖厨,烹而食之。
如果当时优孟直陈利弊、凛然赴义,一定不能达到劝服的目的。然而,他正话反说,却力挽狂澜,巧妙说服对方。
反语是语言艺术中的迂回术,采用欲擒故纵的方式,让人更为清楚地见到了事情的真面目,从而达到了更好的劝谏效果。
汉武帝刘彻的乳母曾经在宫外犯了罪,武帝知道后,想依法处置她。乳母请能言善辩、足智多谋的东方朔搭救自己。东方朔对她说:“你如果想获得解救,就在将抓走你的时候,不断地回头注视武帝,但千万不要说一句话。这样做,也许有一线希望。”当这位乳母被传讯时,她有意走到武帝面前,面带愁容地不停地看着汉武帝。当时,东方朔正在旁边侍坐,他就对乳母说:“你也太痴了,皇帝现在已经长大了,哪里还会靠你的乳汁养活呢?”
东方朔的这番话当然并不是嘲讽乳母,而是从反面劝说武帝不,要忘记乳母的养育之恩。听到这番话后,武帝顿时露出难堪之色。当即赦免了乳母的罪过。
诸葛亮足智多谋,也是一位擅长使用反语的口才高手。《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这段话中,诸葛亮故意用反语相激,叫孙权投降曹操,其实是为了使孙权痛下决断。
要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意见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想要举重若轻、易如反掌地达到自己的目的,就要学会巧妙地运用反语。
“反语相劝”,是指用对方错误的观点去驳倒对方,让对方无话可说,进而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反面回答的说话技巧能轻松地说服他人,因此很有必要掌握。
说软话,服人心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难免因一时糊涂做一些不适当的事。这时,如果你不顾及情面,不把握分寸,向对方的错误“加大火力,猛烈攻击”,会使对方很难堪,不仅会破坏了谈话的气氛和基础,更不能达到说服的目的。此时最佳的劝说方法是说软话。
小李到广州出差,在街头小货摊上买了几件衣服,付款时才发现刚刚还在身上的存有三千元的银行卡不见了。货摊只有他和摊主两人,小李明知此事与摊主有关,但如果直接指责摊主,说不定对方会说小李在诬陷。
在这种情况下,小李没有和她来“硬”的,而是压低声音,悄悄地说:“姑娘,我一下子照顾了你五六百元的生意,你怎么能这样对待我呢?你在这摆摊,一个月收入几千,我想你绝对看不上那张只有几千元的银行卡的。再说,你们做生意的,信誉要紧啊!”
看到摊主似乎有所动,小李又恳求道:“我这次是出公差,卡里的钱是工作所需,丢了我真没法交待,你就替我仔细找找吧,或许忙乱中混到衣服里去了。我知道,你们个体户还是能体谅人的。”
摊主终于被小李的一番软话说动了,她就顺着台阶下来了,假装在衣服堆里找到了银行卡,交给了小李。
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存在着吃软不吃硬的心态,说“软”话会让对方更容易接受。特别是性格固执,很有主见的人,你如果说“硬”话,以命令的口吻说服,对方不但不会理睬,说不定比你更硬;你如果说“软”话,对方反倒产生同情心,服从你的要求。有很多时候,你要想劝服人,说软话要比说硬话效果好得多。然而说“软”话并不是低三下四地哀求,而是以柔克刚,是一种“智斗”,是一种心理交锋。
迂回诱导,巧妙说服
在说服的过程中,如果从正面人手,和对方针锋相对,不免会让对方产生抵抗心理,导致谈话不欢而散。一个较好的策略是采取迂回战术。
1.逻辑诱导,无可辩驳
小飞对他的董事长抱怨说:“机械方面的事我实在无法担任。我的专业是电气,对电气方面的工作比较有兴趣,对机械的事一窍不通啊!”
董事长温和地对他说:“你之所以对目前的工作不太满意,是因为你读的是电气,只懂电气而不懂机械,是吗?”
“是的,我对机械的事完全外行。”
“好,读电气之前,你是不是也对电气完全了解?就是说你对电气完全外行,是吗?”
小飞答道:“那当然。”
董事长继续说道:“看来任何事情刚开始做时都是外行。但是,通过学习之后,就会慢慢了解,慢慢变成内行。现在,你对机械…窍不通,只要你不断学习有关机械方面的知识,然后就能渐渐成为这方面的行家。如果能做到这一步,那么,不论电气或机械方面你都能成为优秀的技术人员。对吧?”
看到小飞沉默不语,董事长接着说:“身为中、小企业的人员。要做到全面发展,必须各种知识都懂得一些才行。如果只懂一种专门技术的话,在紧要关头一定发挥不了作用的。”
董事长这一番逻辑诱导的话颇具说服力,小飞翻然醒悟:“我一定会认真学习机械知识的。”一年后,他对机械方面的事情已经了解得差不多了。从第二年开始,他慢慢产生兴趣,而且更加卖力工作。第三年,他主动问董事长:“董事长,请问除了机械方面的事情外,还有什么新的工作可以做吗?”
2.牵住“牛鼻子”,巧妙诱导
先来看一段失败的谈话:
甲:“我们有你们需要的卡车。”
乙:“吨位多少?”
甲:“4吨。”
乙:“我们要2吨的。”
甲:“4吨有什么不好呢?万一货物太多时,不是正合适吗?”
乙:“我们也要算经济账啊!以后有机会再合作吧。”
我们改用另一种方法,就能取得成功。
甲:“你们运的货每次平均重量是多少?”
乙:“大约2吨吧。”
甲:“有时多,有时少,是吗?”
乙:“是的。”
甲:“选用何种卡车,一方面要看你装什么货,一方面要看在什么路上行驶,对吗?”
乙:“对……”
甲:“如果冬季在丘陵地区行驶,汽车的机器和车身所受的压力是不是比正常的情况要大一些呢?”
乙:“是的。”
甲:“你冬天出车的次数比夏天多吗?
乙:“多得多。”
甲:“有时货物太多,冬天又在丘陵地区行驶,汽车是否经常处于超负荷状态呢?”
乙:“对。”
甲:“那么,车的型号是否要留有余地?”
乙:“你的意思是?”
甲:“从长远的观点看,是什么因素决定买一辆车值不值呢?,,
乙:“肯定是它的使用寿命。”
甲:“一辆车总是满负荷,另一辆车从不超载,你觉得哪一辆车寿命长?”
乙:“当然是从不超载那一辆!”.
最后,乙决定多花3500元买下甲的一辆载重量4吨的卡车。
这一次生意谈判之所以能够成功,在于甲方的机智诱导。
3.从利益关系角度诱导
俄国的十月革命刚刚胜利的时候,革命军队攻占了象征沙皇反动统治的皇宫。义愤填膺的农民们打着火把,叫嚷着要把皇宫付之一炬。
列宁得知此消息后,立即赶到现场。他恳切地说:“农民兄弟们,皇宫是可以烧的。但在点燃它之前,我可不可以说几句话?”
农民们一听列宁不反对烧皇宫,于是答道:“完全可以。”
列宁问:“请问这座房子原来住的是谁?”
“沙皇统治者。”农民们大声地回答。
列宁又问:“它是谁修建起来的?”
农民们坚定地说:“是我们人民群众。”
“那么,既然是我们人民修建的,现在就让我们的人民代表住。可不可以?”
农民们点点头。
列宁再问:“那还烧吗?”
“不烧了!”农民们齐声答道。
面对激愤的群众,列宁用五句循循善诱的话,平息了群众的怒火,保住了这座举世闻名的建筑。
在说服的过程中,如果将道理讲得具体生动、引人思索,让对方觉得是这么个理儿,就能一步步循序渐进地将道理说明白,从而使对方信服。
巧设“圈套”说服人
要让对方放弃他原有的观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当面对固执己见、软硬不吃的人时,就更加困难。要让对方顺从你的建议,就需巧妙地设下说话的“圈套”,请君入瓮。
圈套一:限定选择,逼其就范。
这段时间,小徐的父亲身体不舒服,食欲不振,精神欠佳。小徐很担心,几次要带父亲去医院检查。但是,老人就是不答应,说是害怕没病给看出病来,并且说一进医院就是各项检查,瞎花钱。小徐急坏了,怎样才能让父亲乖乖去医院呢?
一天早饭后,小徐冷不丁问父亲:“爸爸,我今天不上班,带您去医院。你说是北大医院好还是协和医院好呢?”没等父亲说话,小徐就紧接着说:“都说协和医院好,环境好,医生医术高明,态度很好,你说咱们去哪儿?”
“这么说,咱们就去协和医院吧。”讳痰忌医的顽固父亲在不知不觉中听从了女儿的意见,做出了去医院的决定。
这里,小徐就是用限定范围、逼其就范的方法。当对方难以说服时,你需要做的是将“要不要做”的问题搁到一边,直接问对方“该怎么做,这样做还是那样做”。给对方提供几个方案选择,这样可以巧妙地转移对方的注意力,对方就会从方案中选择一个。这时,你的目标就达到了。
圈套二:给对方台阶下。
一位顾客在一家商场买了一件外衣后,要求退货。衣服已经穿过一次,并且洗过了。可是顾客坚持说:“绝对没有穿过。”
虽然售货员发现衣服有干洗过的痕迹,但是直截了当地向顾客说明,对方是绝对不会承认的。于是,售货员说:“不久之前,我新买了一条裙子,回家后把它和别的衣服放在一起了。结果我丈夫没注意,就把这件新衣服和脏衣服一股脑儿放在洗衣机里洗了。我觉得你这次可能是和我一样的遭遇吧,肯定是你家的某位不小心洗错了吧。洗衣服的时候,经常会犯这种错误的。”顾客知道已经无可辩驳,并且看到有台阶下,就顺水推舟,乖乖收起衣服走了。
当对方坚持自己的观点,在事实面前不肯低头的时候,不要和他据理力争。而是要找一个合适的理由,给对方一个台阶下,他就会很容易服从你的要求。
圈套三:激将法。
小童进入新公司后,非常勤奋,工作表现也很出色,不久就被提升为部门主管。但是,小伙子因此产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看着那些工作七八年的老员工还在原地踏步,而他进入公司不到一年就“麻雀变凤凰”了,每天都和公司的上层打交道,他觉得自己真是能力不凡,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于是,他每天对着下属颐指气使,工作态度也开始松懈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他的业绩开始直线下滑。看到这种情况,老板找他谈话说:“实践证明,你不是个好主管,也没有能力胜任这个职位,你不觉得吗?”这几句话强烈地刺激了小童的自尊心,他觉得自己被入瞧不起了,当即表示不服:“我相信,我能胜任这个职位,一定能改变现状,把业绩提上去。两个月之内不把业绩提升百分之六十,我就请辞!”从此,小童一心一意努力工作,果然没有食言。
因势利导,步步为营
说服别人时,如果能顺着事情发展的趋势,向有利于实现目标的方向加以引导,就能够至于不败之地。因势利导、步步为营,是非常有效的说服术。
我们在说话时,应该具备超强的适应能力,能积极适应外部情形的变化,适应不同对手的情况。灵活地运用恰当的言辞来征服对方,赢得胜利。
如果遇上了强硬的对手,要视情况而采取更强硬的态度,战胜对手;如果遇上了软弱的对手,就应该温文尔雅,使对方愉快地接受你的意见。
《战国策》记载:有一次,秦武王对大臣甘茂说:“楚国派来的使者多数都很善辩,我和他们争论时,经常辞穷计绌,该怎么办才好?”
甘茂说:“大王不用忧虑,只要因势利导即可。如果那些善辩的人来了,大王就不要见他;如果那些软弱的使者来了,大王友好地接待他们。”
明代朱国桢的《涌幢小品·堤利》中说:“明农者因势利导,大者堤,小者塘,界以埂,分为塍,久之皆成沃壤。”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因势利导是说服对手的有力武器。孟子在游说齐宣王时,曾成功地运用了此法。
战国时代的齐宣王,好大喜功、爱讲排场,他曾在临淄城郊建了一个方圆40里的猎场,专门畜养麋鹿等珍禽异兽以供狩猎之用。这个狩猎场是老百姓的禁地,如果有谁胆敢进场捕猎,定是格杀勿论。这引起了百姓的怨气。虽然这个猎场在诸侯国中已经算是“巨型”的,但是齐宣王还嫌它小。
一次,孟子来见齐宣王。言谈之中,宣王便流露出自己嫌猎场过小,百姓有怨恨不满的情绪。他问孟子道:“当年周文王的猎场方圆70里,有这事吗?”孟子已经知道宣王建猎场、滥杀百姓的事。当宣王问他关于文王的猎场时,他立即答道:“听说有的。”
齐宣王进一步问道:“那他的猎场算不算大?”孟子一听就明白了齐宣王是嫌自己的猎场太小了,因而他顺水推舟地说:“老百姓还认为它太小哩!”齐宣王就势说道:“我的猎场才40里,老百姓却嫌它大呢?”
孟子便乘机进言道:“文王的猎场虽有70里,但他多放养幼小的动物,而且与民同游同猎,老百姓嫌它太小,不是正常的吗?您的猎场虽然40里,但是倘若有人捕杀其中的猎物,罪同杀人,处以重罚。这个猎场就像一口深深的陷阱立于国中,老百姓当然会认为它大了。”自此之后,齐宣王再也不抱怨他的猎场太小,也不再禁止老百姓入场捕猎了。孟子能成功游说齐宣王,与他善于运用因势利导的技巧有很大关系。当齐宣王主动征询孟子关于文王建猎场的事时,他针对齐宣王好大喜功、好讲排场的禀性,还根据齐宣王乐于以周文王的故事为本的心理,先顺水推舟,因势利导地回答。然后再有条不紊地展开说辞,论证自己的观点。终于使齐宣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接受了孟子的劝说。采用因势利导的方法时,如果能借助群众的力量,营造一种有利于说服对方的局面,就能使对方不得不称服。
萧伯纳的剧本《武器与人》首次公演便大获成功,剧终时许多观众要求他走上舞台,接受祝贺。萧伯纳走上舞台,准备向观众致意时,突然有一个人站起来挑衅道:“萧伯纳,你的剧本糟透了,谁要看?收回去,停演吧!”
面对挑衅,萧伯纳笑容满面地向那个人深深地鞠了一躬,彬彬有礼地说:“我的朋友,你说得好,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见。”这句话让所有的人都感到很吃惊,但他指着场内的其他观众说:“但可惜的是,我们两个人反对这么多观众有什么用呢?我们能禁止这个剧本演出吗?”这两句巧妙地回答,引起了全场暴风骤雨般的热烈掌声。那个挑衅者只得灰}留溜地走出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