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口语表达能力有限的情况下,非常容易被说脏话或者说恶心的词语之后大人的强烈反应所吸引。孩子们通过电视、电影以及网络不断地接触这些词语,很多词语甚至在媒体文化当中变得流行起来。很多人随口就说,既不考虑这样说的恶劣影响,也不考虑这种行为在社交谈话中的严重不恰当。如果你的孩子模仿这些语言,也别太担心,很有可能他并不知道这些词语本身的含义,这里有一些常见的方法来处理这个问题:
→第一次说脏话的处理方法:冷静地告诉孩子“我们家不说这个词”,并探究是什么引发了孩子说出这样的话。
→如果是因为愤怒或者挫败,教孩子用另一个适当的词语替代表达。尤其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来说,带点儿幽默感的词语可能效果不错。比如有些家庭会创造一些很个性的口头语,如“要疯了”或者“我嘞个去”或者“妈妈咪呀”,年龄大一点的孩子也会创造他们自己的口头语。爱伦4岁的儿子比一些成年人还经常在受挫的时候惊呼“可恶”。
→一个视觉的行为图表也许能帮助控制这个问题行为,通过图示可以说明孩子在减少说脏话这个行为目标上取得的进步。
→给大一些的孩子讲解社交礼仪,可能他们会显得无动于衷,但直接的结果出现之后,反而他们就会有所反应。比如,如果他在朋友的父母面前说脏话,结果就是不让他再跟好朋友玩了;如果他在跟客人交谈的时候说脏话,结果就是让他丢了工作;如果他在运动活动中破口大骂,结果就是会遭到教练的另眼相看。
→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用语。我们自己要避免用脏话作为表达自己不良情绪的途径,即使是带有那样语调的声音,别人也能明白你是在说脏话。然而频繁使用脏话也不能代替用语言跟你的孩子沟通,来帮助他理解怎样去表达他的想法和情绪。很多家庭用脏话杯或脏话罐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每犯规一次就要放进去1元钱,当罐子满的时候,全家人一起出动把钱捐赠到某个慈善机构。这种罚款的方式是为了创建一种意识,通过意识的建立而转化为行为的改变。
→给一个孩子使用脏话杯,刚开始的时候每周给他十块钱的硬币(或他喜欢的其他东西)。每说一次不雅的词语就得往杯子里放罚款,一周结束时,剩下多少就都归他了。
→决定你是想让这个行为达到零发生率,还是可以允许在某些情景中出现某些词语,比如,在学校、教堂或朋友家里永远不能说,但在自己家的私人空间偶尔说也可以允许。
→让你的孩子明确哪些词语是禁止不能说的。除了乔治·卡林(George Carlin)臭名昭著的“在电视上绝对不能说的7个词”,还有像“蠢驴”、“废物”、“呸”等词作为脏话的分界线,但我们不能一面禁止别人说,却一面自己随便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