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 身体 他者——当代法国哲学的三大主题》是本人独立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当代法国哲学的三大主题》和浙江省社科基金项目《当代法国哲学研究》的最终成果。这其实完全是一个自选课题,如果得不到基金的资助,我当然也会尽力完成,但肯定要艰难得多。在书稿付梓出版之际,我想我应该感谢国家社科基金办公室、浙江省社科规划办公室、浙江大学人文社科处及有关评审专家的大力支持,因为基金的获得使我有了比较好的资料条件,使我能够多次参加学术交流,同时也能够让我满足学校最近几年的填表要求。虽然本书以当代法国哲学为对象进行集中探讨,但它的时空跨度要远远大得多。它集中体现了我多年来对西方哲学从早期现代到后期现代再到后现代的演进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的思考。尽管其中包含着许多不成熟的地方,但它无论如何是我竭尽心力的探索,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尝试。该成果于2005年年底完成并提交评审,此后,我一直在断断续续地进行修改,但没有对它做大的调整。修改完善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任务,因为本书永远无法做到绝对让人满意的程度。利用获得浙江大学“新星计划”资助到牛津大学做访问研究的机会,结合英美分析哲学的背景,根据Nicholas Bunnin博士、Simon Critchley教授、Marie-Anne Lescourret教授的建议,我继续进行一些必要的拓展和深化。但是,我认为我并没有在原有基础上取得了任何实质性的突破。虽然,通过重读维特根斯坦的主要作品,以及阅读赖尔、塞尔、丘其兰等人的重要著作,我对20世纪哲学的一般背景有了更好的认识,但是我还是深深地体会到,要将两大传统放在同一平面上是非常困难的。说实在的,由于某些类似“认识论断裂”的因素,我无法充分地、具体地利用许多分析哲学的重要成果。尽管如此,通过阅读一些相关资料,我对自己的选题及选题的论证都更加充满信心,自认为本书的总体框架是经得起推敲的。我的看法是,分析哲学也面临着相同的哲学难题,只是处置的方式不大相同而已。

我不禁回想起多年来思考西方哲学从现代到后现代转折过程中的各种令人困惑的问题的“那些时候”,我会不停地寻找我在相关思考中留下的那些有形或无形的印迹,并有意识地、充分地加以利用。一些师长或读者朋友可能会觉得我的研究领域宽了一些,其实,我一直有自己的范式或框架,并因此尽量约束自己不去涉足那些虽然有利可图,但非兴趣所在的东西。在1997年留学法国的时候,我就定下目标,要重点关注身体、语言、他者三个概念,并最终形成一个解释现代哲学演进的有效框架。回顾自己的学术历程,我基本上是依循这一形成过程的框架来进行的。我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博士论文《沉沦与拯救:克尔凯戈尔的精神哲学研究》(1995),1997年被收入东方出版社的《哥伦布丛书》,论文关注的是克尔凯郭尔的“精神”概念。以克尔凯郭尔哲学为例,我试图对现代哲学的总体演进做一般性描述,即后期现代哲学是如何通过关注意志、情感、生命、实存而与早期现代意识哲学产生断裂的。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文本的世界——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1998)及在台湾出版的小册子《解构理论》(1994)、《后结构主义》(1996)、《德希达》(1996)、《傅柯》(1995)具体地描述了后期现代哲学,尤其是后现代哲学突破早期现代意识哲学的语言之维。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感性的诗学:梅洛-庞蒂与法国哲学主流》(2005)则以梅洛-庞蒂的身体哲学为重点探讨对象,同时考虑语言和他者问题,试图揭示后期现代哲学突破早期现代意识哲学的身体之维。我计划再写一本关于他者、他人和他性的书,我曾经将它作为选题来申报各类项目,但未如愿。尽管如此,我或许还会在今后几年中予以实施。由于上述已经完成的或计划中的著作及先行发表的一些论文打下了良好基础,又由于获得了相关基金的资助,这本以语言、身体、他者三大主题为选题的综合性、总结性研究自然顺利地得以完成。

我当然会不断地修正我的看法和观点,并因此使已经发表过的东西在本书中发生了某些变化,使它们获得新的意义。它们既然成了一个更系统或更宏大目标的材料,也就无法像原先那样囿于其自足的语言牢笼,而必须进入新的游戏链条中。尽管如此,在本书出版之际,我还应该感谢许多出版机构和杂志社(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北京大学出版社、台湾扬智文化公司、《哲学研究》《哲学动态》《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辩证法研究》《文史哲》《浙江学刊》《浙江社会科学》《江海学刊》《复旦学报》《浙江大学学报》《湖南社会科学》《南京社会科学》)及相关编辑,因为本书的许多论点和一些章节已经先期发表在它们的出版物中。作为一个年过不惑却始终面临诸多学术困惑的学人,我一直对来自师长和朋友的支持心存感激,某些重要的修正,或许是他们不经意地提醒的结果。课题完成后,由浙江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匿名评审,我最后也获得了经整理后的电子版评审意见。专家们对这一成果基本上持肯定态度,同时也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或批评性的意见和建议。尽管我不完全知道各位专家的名字,尤其无法把具体评审意见与评审人一一对应,但我看得出,他们都非常善意、非常真诚地对待这一成果,也都非常希望我能够交出一份真正有价值、不负学界期待的成果。我尽可能地在修改过程中参考了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在此非常感谢各位专家,也希望今后继续获得他们的支持、帮助和教诲。

根据出版社提供两份推荐信的要求,我请求杜小真老师和尚杰老师提供帮助,两位师长在百忙之中寄来了热情的推荐信。在这些年来的法国哲学学习和探索之旅中,我获得了他们极大的帮助和支持,我希望今后继续获得包括他们在内的各位师长和同人的帮助和支持。我还要感谢我的同事和朋友应奇教授为本书的出版提供的善意建议和极力推荐。我更应该感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邀请的评审专家,是他们的积极评价决定了拙著的命运,而接受他们的建设性和批评性意见则使拙著更加完善。感谢博士后王礼平先生、博士生徐晟先生、硕士生刘诵小姐和段府先生,他们阅读了书稿并提出了许多建议和意见。感谢浙江大学“新星”出国计划的资助,使我能够拓展学术视野;感谢Nicholas Bunnin先生、Gabrielle Gralling太太、Giovanni Levi先生、李红、韩东晖、江怡、姚新中、张丽、伍晓明诸位对我及家人在英国访学时的关照。

杨大春

2005年12月初稿完成于杭州

2007年元月最终定稿于英国牛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