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双循环与微循环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变”,首先体现在全球治理面临新困境。从大历史维度看,两次世界大战以来的人类历史陆续迎接了“经济滞胀”“冷战”“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破灭”“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数字货币的诞生”等挑战。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分水岭,全球治理发生了深刻变革,也就是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21世纪前十年,是全球主义、多边主义、自由主义兴起的时代。2008年之后,我们看到民族主义、民粹主义、保守主义上升非常明显,全球治理面临新困境。

第一,究竟是什么因素引发了这个大变局?有三个主要因素值得关注,即全球化、金融化、数字化。

首先是全球化,当然更多是逆全球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GDP不断上升,从全世界到每个国家“蛋糕”越做越大,产业链的全球化也非常明显,但每个国家在其中的受益度并不均等。从商品贸易看,20世纪80年代,商品贸易是低收入国家拉动GDP的主要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等收入国家成为受益最多的国家。中国因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对外开放和21世纪初加入世贸组织,在此全球化进程中受益匪浅。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一些重债穷国对商品贸易的依赖度最高,到2012年和2014年之后,美国带动全球经济复苏,高收入国家依靠商品贸易拉动GDP比率越来越高,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频繁发动贸易战。

全球化在催生文化融合的同时,也带来文化冲突与挑战,派生出阶层矛盾、民族矛盾、世代矛盾、种族矛盾、宗教矛盾等,也在此过程中对所有人发出灵魂拷问:谁是更好的?以及原有的故事无法继续的虚无感,即我是谁?敌人已经不是敌人,英雄还是英雄吗?价值观出现断裂或撕裂感,甚至产生价值错位。这或许是逆全球化不断升起的内在原因。

其次是金融化。我们看到资本的力量非常强大。全球经济都在被金融化,体现在不仅金融所占比重越来越高,而且经济关系也越来越金融化。社会资产也被金融化。近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世界经济呈现低利率,金融危机之后整个呈现零利率,2021年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经济一度陷入停摆。大家都在讨论全球经济是否陷入大萧条?美国四次熔断史无前例,也因此拿出一个货币政策的大礼包,全球利率陷入负利率阶段,这意味着,资产受益所得比劳动受益所得高得多,因此,贫富分化也越来越严重,以美国为例,美国最富有的1%人群收入是低收入的90%人口收入的总和,而且这种分化逐步呈现拉大趋势。金融化带来财富分化加剧和阶层固化等社会问题。

最后是数字化。数字化在改变生活的同时,也带来很多悖论,银行变得很困难,业务还需要,但银行好像已经不被需要了。不仅银行,很多市场也在消亡。但是,市场化的脚步却越来越快,传统的商场门可罗雀,很多都已经关门,但是,商业繁荣还在继续。一方面互联网带来去中心化,另一方面头部效应又变得非常明显。巨头变得越来越大,优胜劣汰加剧,越大可能倒得越快。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个问题,先有社区还是先有银行?当然先有社区。那么,在当前互联网覆盖下,社会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对应的金融机构和治理模式,也都将发生变化,导致社会建构的失衡。

上述三大变化带来三大失衡,全球治理迎来拐点:自发性、瞬时性、无中心化、群体性越来越突出。财富分化导致社会不公,主要表现为社会形态和社会治理模式的不匹配,但又无力改变,派生全球暴力频发、强人政治、社会撕裂状况。基于此,我们重新审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实是一个传统治理终结问题,也就是新的社会形态需要新的组织结构和治理方式。回溯百年乃至更长历史周期,每次技术革命都会催生社会结构和治理方式的变革,乃至催生思想与社会的变革与革命,等等。

因此,所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实是面临治理的困境,人类站在历史的新的岔路口,面临何去何从的选择。

第二,为什么说“一带一路”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案?

首先,“一带一路”不是手绘的,而是用脚走出来的。如同经济学的市场化过程,它自发形成,并非谁主观要造一条路给大家走。作为解决方案,其最核心的部分是民心相通。因为中国在这方面有着历史经验和教训。我们国家长期处于地缘政治复杂,而且不是特别有利的周边环境中。但是,“一带一路”本身就是冲突与融合的典范。因为“一带一路”理念源自古丝绸之路。汉代以来,张骞和班超前仆后继,打通了这条历史的东西走廊。古丝路因战争而起,因文化而兴,最终促进了经济繁荣。因此,“一带一路”,从历史到现在,都是冲突的基础与和平的愿望达成文化的融合,最终促进了经济的繁荣,达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共赢的目标。因此,“一带一路”是解决当前族群撕裂、地区冲突加剧的很好方案。

第三,畅通微循环,促进双循环在文化经济领域如何实现?

消费升级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消费的升级。内需要更好拉动内外双循环,文化产品和服务必须跟上。从粗放型发展模式转型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文化增加与附加值。附加值从哪儿来?从高新技术来,也从文化附加上来。中国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已经成为常态,中国要加大开放,扩大对外贸易,其中,文化的互信和融合非常关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前最主要的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普遍从吃饱吃好,到开始追求生活的品位和境界。文化在经济和消费中的比例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我们要特別重视发挥文化在双循环过程中的作用。

2019年有一部非常火爆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从1亿元到50亿元。哪吒是中国传统神话人物,他的父亲是李靖,但是,追根溯源,他源自印度,据佛经记载,四大天王的多闻天王有五个儿子,三儿子就是哪吒,传说他曾经在亚穆纳河中杀死过一条叫Naga的龙。因此,唐朝哪吒还被视作外来神话人物。到了宋朝的《五灯会元》中开始添加了“割肉还母”等中国元素,明朝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故事演绎得更加完整。明朝末年万历年间,有了封神榜,到清朝哪吒已经成为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中国神话人物。电影正是基于封神演义塑造此人物。因此,“一带一路”一个很重要的核心,其实在于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包容的才是永久的。

这也说明了中国五千年文明史能够走到现在,我们不需宣誓“MADE CHINA AGAIN""CHINA FIRST”之类口号,但是,我们还是能够屹立于民族之林,因为我们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和包容的。“一带一路”的“五通”,其实每一个都是一种微循环。如果把“一带一路”在全球标注出来,不就是一个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大愿景吗?因此,无论从哪个维度审视,“一带一路”都是突破当前全球治理困境的一个建设性解决方案。同时,无论对于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还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都将夯实历史、文化与现实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