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易俟命①,见危授命,言命者,总不外顺受其正②;

木讷近仁③,巧令鲜仁④,求仁者,即可知从入之方。

注释

① 语出《礼记·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指处于平易不危的境况时应当等待效命的时机。

② 语出《孟子·尽心上》:“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意思是,顺天理正道而行,接受的便是正命。

③ 语出《论语·子路》:“刚、毅、木、讷,近仁。”意思是,质朴不善言辞就接近“仁”了。

④ 语出《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意思是,以动听之言和献媚之态取悦人就算不上“仁”了。

译文

君子处于顺境、没有危险的情况下等待效命时机,一旦国家有难便舍弃生命去拯救,讲命运的人,总不外乎顺应天理正道而行;为人质朴不善言辞就近于有仁德,而花言巧语讨人喜欢的人却往往没有仁心,寻求仁德的人,由此可知如何进入仁道了。

度阴山曰

孔子对求得仁的方法抱以魔幻的乐观态度:“我欲仁,斯仁至矣。”这就好像是巫术,只要我一念咒语,仁就上了我的身。当然这是幻想,至少是幻觉。若要得到仁,非经历一番艰苦奋斗不可,儒家给出的思路是修己安人。

修己是正己,让自己具备仁、义、礼、智、信五种品质;安人就特别吃力,必须有奉献精神,知道天命,少言寡语,只做不说。或者说是,做了好事不留名,只求问心无愧。

这种难度和高度,世界上很少有人可以做到。儒家的观点是,只要你想做,就一定可以做到。其实对仁的追寻方法和路径,我国古人要么把它看得特别容易,要么把它看得特别难。孔子总是让人遵循中庸,可在追求仁这件事上很少有人能中庸。于是,仁的人很少,不仁的人非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