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别管乔琰在折腾什么新花招,即便是袁绍这种向来不太看得惯她的存在都不得不承认——
她对旱灾的准备实在是太充分了。
充分到……
让人睡不好觉了。
酱油搭配报纸的售卖方式,甚至很快从那三州流到了冀州境内,顶多就是因为运送不便加上三州内部市场还没有饱和的缘故,相比于那头,这个售卖的数量依然相当少。
而后又有好一部分被袁绍给买去研究了,以至于流传出去的更是不多。
但即便是这漏出去的一部分,也让邺城中出现了一点让袁绍不痛快的声音。
那些人在说,为何关中那边会为了可能出现的旱灾蝗灾未雨绸缪到这个地步,而袁绍这边却好像并没有对此做出高度的重视。
这些言论让袁绍更觉上火。
要不是先被乔琰派人把郑玄给截胡了,他们邺城这边的太学早不该只有这样的人数。
但凡太学的规模能往上提一个层次,他或许也有机会像是乔琰一样把控住宣传的唇舌。
不,到这里还不够。
还得有足够的纸张,足够的……州中权利。
这是一套自上而下的东西!
“酱油的制作作坊背后基本都有世家势力,且如今只有对外运输售卖而没有被准允将作坊开到三州之外的,这早已经让他们和乔并州捆绑成了利益共同体,现在又多了个报纸赠品和大规模印制。”辛毗看着面前的报纸,神情凝重。
这显然对袁绍,也对他们来说不是个好消息。
作为士族出身,辛毗当然看得清楚此刻关中那边的利益博弈。
别管乔琰在做出的种种文化入侵中是不是在一步步扩张她的话语权,起码有一点她做的是没错的。
那些已经投效到她那边的人或许会遭到某些方面的权柄削弱,但也能在其他的地方补足回来,甚至在士人最重视的名声上对他们做出更要紧的回馈。
这就让她原本还有些危险的举动,反过来变成了一种破局之道。
新拿到手的这一批酱油报纸是随着入境商人带来的,距离袁绍刚从下属那里得到消息到如今已经又过去了七八日,而在此期间丝毫也没有从长安那边传来任何内部动乱的消息,这就足以做出证明了。
至于为何危险?
袁绍手中的报纸数量足够多,让他麾下的谋臣不会看不出来这其中的猫腻。
这些报纸都是以同种方式批量制造的。
“不只是报纸。”袁绍朝着在场众人看去,继续说道。
他其实有心想要将消息给隐瞒下来,但他深知,这种举动可能非但不会让他占到什么便宜,反而会在这等特殊的时期和下属之间形成嫌隙,还不如坦然地宣告出去。
“长安那边还有一条消息,各家藏书之中的七经经典和编书,都会被以朝廷名义录入书号的形式进行登记,在完成旱灾蝗灾的民生事务之后逐一发行,以示汉廷正统。”
“取代……熹平石经的位置。”
袁绍说到这里的时候都已经有点咬牙切齿了。
如果说乔琰在宣传抗蝗之法的时候是在跟他争夺民心,那么现在加上了这一出正统典籍地位的确立,那就是在刨他的根基!
汝南袁氏何以能够在士人之中享有卓越超然的地位?
除却四世三公的高官位置让他们在数十年的时间里提拔起了无数的士人,以至于形成了盘根错节的人脉网络,还因为对儒家经典的释义说法有相当一部分是主宰在他们这样的世家手中。
也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他的叔叔袁隗才会迎娶大儒马融之女。
这就是他们所掌握的游戏规则。
但现在,乔琰看似未曾动兵,却对着他扎出了最为凶狠的一刀!
一旦真让她像是用传播乐平月报的方式,以数量上的优势奠定了典籍正统的位置,何止是他们汝南袁氏的声望会随之大幅跌落,就连他所掌握地盘上的世家也多少会跟他离心。
袁绍心中腹诽,她这决断实在是毒。
毒到他都没有这个心力来吐槽,她这等举措是不是要将原本高高在上的书籍也跟报纸一样,变成酱油和盐的赠品!
这话说出来都让人觉得荒唐。
他只是朝着方才出声的辛毗看去,见这位颍川系出身,且兄弟二人都效命于他麾下的谋士并未在此时露出任何的异色,心中稍觉安定了几分,开口问道:“以佐治看来,为了对抗长安那边的举措,我们是不是也需要尝试批量制作文书之事?”
见袁绍流露出这种意向,要说辛毗这些颍川士人代表和审配这种河北士人代表对此不觉得心动,那是不可能的。
但他心中思忖了一番后还是回道:“我看不妥。”
“且先不论此时旱灾当前,明公到底有没有这个多余的人力物力投身于此道,就说这件事本身的难度。”
“一模一样的文书,只有可能是在存有模板的情况下拓印出来的,但明公现在有无获知消息,这样的模板是由何物制造出来的?明公又是否知道,对方那种成本低廉又质量稳定的纸张是以何种方式制作的?”
这些纸张,他们还没法通过大批量的采购获得,因为关中朝廷的律令中规定,各家书铺所售卖的纸张,一次不得超过百张,否则就需要登记买家的身份信息,违者按照五刑处置。
而这样的纸张数量,对于关中这种规模的宣传用纸,简直就是杯水车薪。
拓印的模板,看似是比起蒜素这样的东西便于研究得多,但事实上是不是真的如此,可能还需要经过一番检测。
辛毗接着说道:“此外,这等要害举措,长安那边必定是与各方大儒、朝中重臣都达成了一致协定,才最终推行出来的。等到书号为1的那一本现世之时,必定会得到各方助力宣传。明公能否保证,当我们这边也要推行此道的时候,能抢在对方的前头?”
辛毗这接连的三个问题真是一个比一个扎心。
哪怕明知道他是在对眼下的时局做出一番分析,袁绍还是有种眼前一黑的感觉。
第一问其实只是材料的确定,顶多就是多做尝试的问题而已。
第二问的纸张,却是自建安元年,或者说是他们这边的永汉元年开始,袁绍就已经在费尽心力尝试破解的。可到如今,制作出的纸张依然像是早几年间市场上就有的劣质产品。
要么价格高,要么质量差,总之就是绝不可能被投入到大范围的应用之中。
而最后一问一面揭开了袁绍这边没有镇场子人物的事实,另一面也在指向一点。
袁绍如果继续这般以拾人牙慧的方式发展下去,谁会觉得他所发行的书可以叫做经学正统呢?
“我认同佐治的想法。”沮授开口说道,打断了袁绍有点自闭的心中纠结。
“若是只为了跟对面打擂台争一口气,就将眼下最重要的事情给放在了后头,就是本末倒置的行为了,我想明公对此应该很清楚。”
沮授抬了抬手中的乐平月报,说道:“北方到底会不会多发旱灾,甚至到一发而不可收拾的地步,在眼下已经有些征兆了,以明公看来,蝗灾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
袁绍再怎么没有亲自耕作的经验也总还是知道一件事的,惯例以来,在旱灾和蝗灾上都是不分家的,甚至因这两项灾害的到来,饿死的人多了,还有可能进一步引发疫症。
袁绍拧着眉头,不情不愿地说道:“只怕会有。”
“那么我们迫在眉睫之事,就是要防治旱灾蝗灾了。”
一想到这两种灾难的组合到来,可能会让前几年还过上了一点安生日子的民众重新回到水深火热之中,沮授的表情也不大好看。
好在,眼前的一个坏消息,或许也可以说是一个好消息。
“有些举措可以跟着关中和并州那边来操作。”
至于为何不必考虑凉州?还不是因为凉州的海拔造成了气温的偏低,这种环境在大部分情况下会极大地抑制蝗虫卵的孵化,所以也很难出现蝗虫为患的情况。
顶多就是干旱的情况会更加严重而已。
同样有这种情况的,还有个幽州。而这边则是由于地理位置太过偏北造成的。
他们就可以省着一点口舌和公孙瓒交涉。
袁绍听着沮授的判断,又重新将目光落在了他面前的那份乐平月报之上,“公与,你先让人安排下去,让冀州青州境内的民众……把土地重新翻整一遍。”
这是一项不管这两种灾祸是否会到来,这么操作后都不会吃亏的行为。
昔年并州境内的农具改革,在商贾互市日渐增多后,已不可能成为保密的东西。
但怎么说呢,到了如今乔琰已不在乎这些东西泄露出去,反正早一步拉开差距的优势越到后期越无法填补。
比如说,铁耙这样的东西看起来简单,实际上是要消耗铁矿的。
偏偏并州和凉州境内的铁耙基本上都是在早年间打造的,而彼时都还未曾进入长安朝廷和邺城朝廷的对峙阶段,这部分前期投入就完全在乔琰所能接受的范围中。
可对如今的袁绍而言,这就是一笔他需要从战备物资之中瓜分出去的东西了!
甚至在已经显露出旱灾端倪的气候中,他想要让治下的民众出钱添置耙,还不能开出太高的价格。
越是恶劣的条件,也就越是限制了消费。
袁绍在做出决定的时候当然看得到这项弊病,只可惜,比起大规模从并州采购乐平月报,将其分发到两州百姓的手中,比起在三月才开始水渠的大规模修建——
在制作农具上的这部分损失,反而是相对较小的了。
身在兖州的曹操倒是没有袁绍的处境这么艰难。
他确实因拿下兖州牧位置的手段是先扩张后正名,于是和兖州境内的士人在后续的配合上产生了一点龃龉,但他一来不像是袁绍一样还有一个邺城朝廷在境内作为拖累,二来也还有陈宫等人为他逐渐缓和与兖州士人的关系。
不过要说面对旱灾的到来,他能过得有多舒坦,又显然没到这个程度。
历来若有旱灾之变,兖州所要遭到的罪都是比冀州青州这种地方大的,气候、土壤、田产的优势反而会成为此间的劣势。
能怎么办?蝗虫爱吃……
曹操发愁得头发都掉了不少,要说多种豆类和苜蓿来进行防治倒也不是不能做,但前提是,这两种东西要有足够的市场。
虽说豆为五谷,也没听说过谁会将豆长期作为主粮,顶多配合黍麦食用,所以倘若种多了,消耗就是一个问题。
苜蓿草就更别说了,它比起豆类所需的生长环境更为严苛得多,偏偏在兖州境内还没有足够的战马资源需要用它来喂食。
“我看也不必想着将其种出来后送到司隶贩售,”曹操托着额头,将面前的这份报纸翻了又翻,“这种广而告之的手段势必会让那三州的豆类和苜蓿价格大幅下跌,算上路费往来,我们就亏了。”
也就是说,麻烦还是只能在他们自己境内想办法解决。
不过即便是这样,身在此地的陈宫看得出来,面对这种因责任大而带来的困境,曹操并没有后悔于自己就任兖州牧这件事,而是依然在积极寻找出路,就这一点上来说,便让陈宫倍感欣慰。
在这种压力之下,曹操甚至和边让等对他颇有意见的兖州士人开诚布公地谈了一次,也将话给挑明了,要么就是他们和衷共济,度过眼前的这次危机,要么就是他们一起失去民心,性命难保,总之有什么意见都等到这些灾情结束之后再说。
就为了这个磨合之中的进展,陈宫也自觉自己有这个责任,全力配合曹操度过这次危机。
天时既然自有其常理,无法按照人的意志来进行转移了,也就只能从人力的角度来做了。
除却乐平月报上给出的法子之外,陈宫建议道:“西面三州有乔侯以身作则,故而民众不再对蝗虫怀有神化的忌惮情绪,东观汉记中对于蝗虫飞入海化为鱼虾的说法甚至重新做出了校勘,然而兖州境内的绝大多数百姓并不知道此事,若蝗灾一起,府君即刻亲身作则行捕蝗之举。”
曹操颔首,这一点他当然会做到。
“此外,当年曾被乔侯用过的驱蝗之法不妨一试,以蝗换粮,以火灭蝗,再下一条诏令,如若有人因捕蝗而致使田地毁坏,可将这块田亩免税。”
曹操刚要开口,就听陈宫说道:“我知道府君在担心什么,如此情形之下难免有人刻意踩踏田亩以求避税,故而需有严格的监管和巡查,我想向府君举荐一人,此人姓满名宠,表字伯宁,曾在郡中担任督邮,纠察为祸贼寇恪尽职守,又曾在高平县中担当县令,因县中督邮贪污,便将其抓捕拷问,致使督邮受刑而死,故而弃官归家。”
“非常之时,正需有非常手腕之人!”曹操眸光一亮,当即回道。“不知此人现在何处,我即刻去请。”
陈宫回道:“他为山阳郡人,府君既有此意,让人往山阳昌邑走一趟就是。”
这也只是一个疑虑而已,曹操想了想又问道:“可若要以蝗换粮,我等手中的粮食并不足够,又该当如何办?”
他们是不能给人开个无法兑现的价码的,但这个兑换的数额也不能太低。
可虽说去年收成尚好,也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粮都被曹操用来换取棉衣供给越冬之用了。
现如今的府库里正常的过完一两年还好,真遇上这种灾情,却着实不够。
陈宫果断回道:“让人往长安走一趟,问询于乔侯——”
“是否愿意,以兖州各家所藏之孤本典籍换粮!”
曹操愕然,“他们如何能舍得!”
陈宫摇了摇头,“让他们全拿出来或许不舍,一家凑上一批总能愿意的,在书籍的选择上也大可以再斟酌一番。”
“孰轻孰重,在这性命攸关的当口,总得分出个高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