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内容需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或策略才能传授给学生,这种教学方法或策略就是教学行为方式。中学生物学科的教学行为方式包括主动、互动与能动。

一、中学生物学科的主动、互动、能动的含义

主动、互动、能动是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三种学习方式或教学策略。其中,主动,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互动,是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等;能动,是指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及精神状态。要实现知识、能力、情意三维目标,就需要采取主动、互动、能动的教学行为。

主动、互动、能动作为中学生物学科的教学行为方式,是不能强行割裂开来的,是一个整体,也就是主动往往具有能动、互动,互动中总是体现主动与能动,能动必然包含主动与互动。主动与自主、互动与合作、能动与探究是不可分的。

课程标准关于主动、互动、能动,是这样描述的。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面简称《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这样写道:

生物学课程期待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发现规律等过程中习得生物学知识,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课程设计思路中写道:

课程规定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需要通过学生主动的、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才能逐步达到,因此,课程内容还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活动建议。

在教材编写建议教材内容的选择中写道:

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在教材编写建议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中写道:

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应当改变传统的注入式写法,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例如,有些探究活动的材料和步骤,在教材中可以不做详细的规定,而是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进行探究,这样,有利于扩大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也有利于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进和创新。

教材内容的表述应该重视生物学概念的准确性,同时注意深入浅出,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实例,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全面达成教学目标。

在实施建议(二)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中写道:

生物学教学不仅是教师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也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应该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这种有目的、有步骤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主要包括对生物及其相关事物进行观察、描述、提出问题、从各种信息渠道查找信息、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思维判断、作出解释,并能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等。

在课程内容科学探究中提出:

生物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理解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概念是:

科学探究需要利用多种方式呈现证据、数据,如采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表述结果,需要与他人交流和合作。

虽然,新的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出台在即,但是从《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下面简称《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我们也看到对主动学习的重视。在第一部分前言中写道,《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更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从课程标准可见,整个生物学教学就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努力给学生提供能够主动学习、合作交流的探究活动。中学生物学科在课程性质上期待学生主动学习,在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方面要求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和活动,而探究是最主要的过程和活动。

二、中学生物学科的主动、互动、能动行为的设计

在中学生物学科教学中,正如《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所建议的,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只有教师在观念上进行更新,与时俱进,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才能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与行为,才能真正体现主动、互动、能动。

中学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研究生命规律的自然学科,也是中学生首次接触到有实验内容的学科,自然的奇妙、实验的有趣、生命的奥秘,对自身身体的探索,这一切的一切都会引发学生无比的好奇心。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好奇心,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动力。好动是中学生的一大心理特点。在学生动手探究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不断自问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学习生物的兴趣。

在中学生物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

(一)引导学生正确观察

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介绍的第一个科学方法就是观察:“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科学观察不同于一般的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对于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要有计划,有耐心;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在观察的基础上,还需要同别人交流看法,进行讨论。”

观察需要能力,观察的能力是需要教师慢慢训练的。通过训练,学生的观察力会变得更加敏锐,而敏锐的观察能力,是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基础。

(二)引导学生正确提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疑问是思维的契机,问题是思考的开始,又是思考的结果,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制造问题”。例如,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中,教师发动学生自己寻找鼠妇并带到实验室做实验,有些学生就发现他们带到班级的鼠妇样子并不完全一样,与教材上的图例也有差别,于是就发现了鼠妇的种类问题。又如,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中,细心的学生会发现,馒头碎屑在遇到碘液时,有的同学的试管中**变了蓝色,有的试管中**却变成了紫色或红紫色,如果这时教师适时点拨,学生就会将自己的疑问转化为一个正确的提问。生物科学发展史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的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好素材。

(三)引导学生有效利用资源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中指出:为了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条件,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包括学校教学设备、学校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动植物标本馆、动物园、植物园、少年宫、科技馆、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良种站、养殖场、自然保护区等等资源。也包括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对信息化课程资源的重视利用,包括各种生物学教学软件、网络上的生物科学教育资源等。

这部分特别指出:伴随网络的发展,互联网传递着越来越多的生物学教育信息,如动植物的图片、动植物的趣闻、生物科学新进展等。这些信息也应在生物学教学中得到充分利用。

互联网及其资源是不容忽视的。这些资源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生主动、能动学习。教师要教会学生有目标地查找信息、辨别信息的真伪。

(四)引导学生有效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和与他人交流的最重要的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一个人所能掌握的知识和担负的工作往往是沧海一粟、冰山一角,社会越来越需要能够与人合作的人才。通过生物学教学,特别是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乐于与人合作的意识,是一种非常有效和直接的方式。

教师根据教学的目标,依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业成绩、实验操作水平、个性特征、性别等方面的差异将学生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指定或小组成员轮流作组长、副组长、记录人、发言人。组长一般在一些重要实验前都要先接受教师的培训,可以说既是老师上课的“小助手”,又是本小组的“小老师”,副组长要负责小组实验器材、材料、卫生等的管理,协调小组成员实验的进度,是“后勤部部长”;记录人负责小组实验设计、现象、过程、结果的观察和记录,为小组成员提供实验数据;发言人负责对记录人的数据进行文字表达,是小组指定的“表达和交流”环节的代言人。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之间可以取长补短、全面发展。

新课程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中学生物学科中,在学生观察、提问、查找资料时,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能动性;在教师指导下合作学习时,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