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点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对于中西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发展尤其重要。面对贫困与落后,简单的物质资助与短期的帮扶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二元结构的现状。正如今后我国的经济发展要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等方面转变一样,中西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要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同样还得依靠教育全面提高本地区劳动力素质,尤其是抓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机遇,为本地区的全面发展奠定人力基础。进一步通过高层次教育的普及促进教育公平、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幸福。
(二)农村、中西部地区是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洼地”和重点
东部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已处在高位普及水平,中西部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较低。2007年,全国高中毛入学率为66.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13个中西部省份(新疆、四川、西藏无数据),其中,云南、贵州2007年的高中毛入学率仅为45.7%和37.7%。而东部省(市)的高中毛入学率已超过80%,贵州与东部省份最大差距为60个百分点,最小差距近28个百分点。
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所限,西部地区政府财力薄弱,居民特别是农牧民收入水平低,支付能力弱,教育经费总量不足,在保证九年义务教育实施的前提下,对于高中教育的投入更加难以保证。加之自然条件差,办学点比较分散,高中阶段教育规模偏小,需要的办学成本更高。
这些地区的教育理念、教育手段和信息化程度较落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结构性缺编更加突出,教育质量不高。在很多边远贫困地区,特别是一些“老、少、边、穷”地区,教师资源严重匮乏,在职教师的工作任务和压力较其他地区教师更为繁重,教师待遇却比其他地区差,难以吸引优秀人才。
(三)实施中西部贫困地区薄弱高中改造工程,重点扶持农村、中西部普通高中的发展
普及高中教育的难点和重点在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需要国家采取措施加大对中西部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高中教育发展的扶持力度,加快普及农村、中西部高中阶段教育。
实施中西部贫困地区薄弱高中改造工程。中央和省级财政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改扩建1000所普通高中薄弱学校,重点改扩建教室、实验室,补充教育教学所必需的仪器设备和图书,改造学生宿舍和食堂,为中西部农村学生创造较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扩大办学资源,缩小地区之间高中教育办学条件的差距。具体措施大致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这些地区地方财政薄弱,应加大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力度,通过转移支付,设立中西部普及高中教育专项经费等措施保证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的工资、设备、培训等资金需求。由于这些地区经济落后,群众的收入来源有限,再加上这些地区人口居住分散,中等教育的教学点离学生居住地普遍较远,住宿、交通等学习成本较高,很多家庭难以供养子女完成中等教育。因此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建立助学资助制度,尤其是要建立普通高中的助学资助制度,根据资助制度帮助家庭贫困的学生完成高中阶段教育的学业。还可以把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和半工半读作为助学的重要途径。要把接受中等教育的贫困家庭学生纳入国家助学贷款资助范围。
第二,国家要通过相关制度提高边远贫困地区教师的待遇,设立专门的贫困地区教师补贴政策,吸引更多的人才充实西部贫困地区教师队伍,才能均衡东西部、城乡教育资源,顺利推进高中阶段教育又快又有质量的普及。
第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推进中西部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高中教育的普及。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使学习的形式和内容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各地区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克服中西部、民族地区的地域分布缺陷,提高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速度与水平。
第四,相关部门要继续争取各类支持,加强对中西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援助。例如,继续实施好“东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工程”,建立“县对县”教育对口支援和职业学校对口支援工作等。建立机制,吸引东部企业、海外人士、国际机构等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中的作用。
另外,随着西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西部大开发的深入,高中阶段教育,尤其是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着调整与跨越式发展的机遇。结合环境治理、生态平衡等项目的建立,这些地区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过程中也具有发展多样化、特色化高中教育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