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以其特殊的地位,对儿童少年成长有着持久、稳定和不可替代的影响。青少年成长中的不良倾向和问题,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家庭教育的缺失。面对目前社会转型期青少年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家庭教育越发凸现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问题提出的针对性

重视家庭教育,是针对目前青少年教育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而提出的。其中独生子女问题、流动人口教育问题、单亲家庭教育问题、家长教育观念问题等都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1.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

目前绝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许多家长对其子女过分关爱,甚至是溺爱。独生子女的地位过度强化,往往造成许多家长爱不得其所,教不得其法。由于这种过度的关爱,使孩子变得非常脆弱、自私、任性、骄傲,缺乏群体观念和自理能力。而父母过多的包办代替,结果只会使孩子口笨手拙,滋长依赖性,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和克服困难的毅力,缺乏家庭和社会责任感。

2.单亲家庭教育问题

单亲孩子的心灵缺陷日益显著,青少年期的犯罪率高,许多与父母离异有关。很多家庭离婚前,充满冲突和争吵,而“冲突家庭”对下一代的影响极为深刻。孩子在非和平幸福的环境中成长,缺乏精神与心理健全发展所必需的一切条件,因而会产生孤僻、冷漠、自卑等不良性格。由于孩子们的心理受到创伤,行为放纵,缺乏自制力,更加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和消极情绪。致使这类孩子缺乏上进心和责任心,缺乏爱心和与人们共同生活的社会行为规范。

3.流动人口家庭教育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大军向城市流动,全国各大城市尤其是沿海地区流动人口不断增加。截至2006年,我国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已逾两亿,并且每年还以几百万人的速度递增。伴随这一现象,外来务工人员对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也日益突出。一方面是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另一方面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对于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现代家庭教育意识淡薄,一是居住条件较差,缺乏必备的生活设施和学习条件;二是家长的文化素质偏低,缺少学习和掌握现代家庭教育科学知识的条件,难以指导孩子成长;三是居住环境比较复杂,缺乏读书学习的氛围;四是家长劳动时间较长,强度较大,缺少时间和精力指导孩子学习和成长。当前流动人口家庭育人环境令人担忧。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其主要问题是家庭教育的缺失。第一是由于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造成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及行为偏差。第二是缺乏情感交流,容易造成留守儿童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家庭是靠情感维系起来的,及时有效的情感交流,对子女的性格形成和心理发展大有益处。而留守儿童与家长的情感交流几乎是空白。

4.父母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手段不当

现实生活中,每一个家长都具有“望子成龙”之心。由于在重学历、重文凭的社会导向下,许多家长对孩子成才的理解窄化为智力发展,从而忽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忽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性格养成教育。有些家长把子女的成绩作为衡量子女是否“有出息”的唯一标准,从而出现了“恨铁不成钢”“极端的期望”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导致家庭教育内容学校化,加重学业负担,这些家庭将注意力放在知识传授上,忽视了对子女兴趣、理想、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不科学,教育手段不当。家庭教育方式是对子女成长最有影响的因素之一。常见的不当家庭教育方式有以下几类。

一是暴力型家庭教育方式,其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古训。这种教育方式对子女的心理造成很大伤害,容易形成有缺陷的个性。

二是溺爱型家庭教育方式。其结果形成子女自我中心意识,任性、叛逆、不能与周围的人协调相处等。

三是放任型家庭教育方式。家长不关心子女的需要,不理解子女的心理,不负责任,放任自流。其结果是子女形成情绪不稳、惹是生非,用怪异行为招惹他人注意;或态度冷漠,缺乏责任心。

四是矛盾型家庭教育方式。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在各方面一致协调的教育影响下形成的。只有家庭成员的教育要求一致,才能产生巨大的教育效果。矛盾的教育会使子女无所适从,教育影响相互抵消。而且结果是孩子认识模糊,价值观判断的混乱。

五是包办型家庭教育方式。其结果是子女独立能力较差、自卑、人际交往能力弱、依赖、叛逆行为等一些不良现象。

总之,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才能使子女得到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家庭教育的含义及其作用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一书中把家庭教育解释为: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内自觉地、有层次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14]家庭除了一种血缘上的联系,还是一种社会关系,在我国宪法中明确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家庭教育功能与家庭不可分离,它区别于其他形式的教育,具有早期性、长期性、全面性、针对性、潜移默化性、社会性、终身性等特点。

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5]。

1.家庭教育是儿童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德育”是青少年成长的必备和基础的条件,道德教育对人才成长起着定向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理论中,道德教育居于主导地位,他认为不管从事什么职业,首先都必须是一个有良好品德的人。而家庭教育负有重要的“德育”功能。家庭教育的早期性和长期性,以及家长和子女之间的特殊血缘关系,是塑造青少年品行的重要条件,也是区别于学校所进行心灵塑造的特殊条件。

2.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家庭作为青少年主要的生活场所,在青少年性格形成、心理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家庭教育具有亲情性、情感性、隐蔽性、长期性,对儿童青少年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家庭教育是青少年个体发展的关键

家庭教育虽然和其他教育有着共同的本质特征、目的要求,但家庭教育还有其他教育所无法替代的特殊价值。俗话说“知子莫如父”,家长更了解孩子的特点、感情。所以家庭教育是青少年个体发展的关键。家长对子女性格的形成、品德的培养以及以后才能的发展影响很大。许多名家的健康成长,都是与家长优良品质的熏陶和循循善诱的教导分不开的。

4.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有持久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对青少年成长影响最持久的教育。子女自出生起,就已经开始接受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青少年做人起点的高低。除此之外,家庭是子女长期生活的场所,据调查,入小学与中学的孩子,每天在校时间只有6~8小时。家长应注意为子女提供一个良好的适于其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这对子女的一生都有重大影响。

正因为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具有如此重要的影响,因此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三)大力推进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应尽力克服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不利影响。主要从家庭教育理念、家庭教育方式、家庭关系等几个方面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1.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不少家长把考试分数高低作为成才的唯一标准,这与素质教育的思想是相违背的。因此,应使家长树立三个正确的观念。

一是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家长应将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尊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应该是民主、平等的,而不应是旧式专横、简单粗暴的。

二是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家长要了解教育的基本思想,要使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性格和健全的心灵。

三是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正确的人才观是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才的关键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良好思想道德和智能发展的统一。

总之,上述三个教育思想观念的核心是“人”字,即青少年是人,作为人家长要民主、平等地对待他;青少年是生长发育中的人,家长要根据其身心发展的规律,科学地教育和培养他;青少年是必将独立走向社会的人,家长要按照社会需要的标准去培养、规范他。

2.家长应具有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

在家庭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不仅需要有正确的思想观念,同时还需要运用符合儿童和少年年龄特点、符合教育规律、科学有效的家教育方式方法。要注意如下几点。

第一,孩子的良好习惯需要反复强化。孩子的知、情、意、行的养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第二,家庭教育方式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点,不能简单地采取“一刀切”的做法。第三,要注意家庭教育的双向性和互动性。家长要应给孩子发言权,倾听孩子的心声,把教育寓于双向交流之中。第四,家长应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孩子的一切良好习惯的形成,完全靠父母榜样的力量。”[16]

3.注意独生子女的教育策略

解决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关键在于家长选择合适的教育策略。一是淡化独生子女自我中心意识。家长要正确理解子女的需求,有选择、有重点地满足孩子最迫切而合理的需求。二是恰当施爱,鼓励孩子去做一些有意义的、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子女的独立生活能力。三是要重视培养子女良好的意志和性格。四是要注意对独生子女的全面发展教育,在智力开发的同时,重视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4.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妥善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是关系到全民素质整体提高的大事。它对社会秩序的稳定、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可关注如下几点。

一是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为留守儿童建立“代理家庭”,使留守儿童感到温暖;二是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使留守儿童感觉学校如家庭般的温暖;三是学校和社会应联合,营造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氛围。

5.提高家长自身的道德和文化修养

父母的文化素养明显影响亲子关系,正如巴斯卡所说“身为知识分子的父母,他们倾向于用心理的方式去对待子女,而非生理的方式”[17]。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家长已有的文化知识和原始的教育方式远远落后于孩子成长的需要。因此,家长应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道德和文化素养。为此,需要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家长应加强现代科技知识的学习,要关心国家大事、社会发展动态,学习现代科技。其次,家长应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学习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了解一些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再次,家长应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水平。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而家长恰恰是孩子的道德示范。最后,要加强家长教育子女的责任意识,要和学校一起共同承担起育人的责任。

6.加强家庭教育与其他形式的教育结合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割裂开来,要积极推行协同教育。建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联系机制。

一是要建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机制。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会,使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的活动,共同讨论在儿童青少年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需要协作解决的方案。

二是要建立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联系机制。通过社区教育中心,监护那些家庭缺失或错位的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

三是要建立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联系机制。社会教育为青少年成长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净化社会教育环境,构建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社会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总之,家庭教育是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环,是培养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形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