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是我国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为适应社会主义现建设,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同时针对现有教育的弊端提出来的。核心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

(一)素质教育提出的历史背景

素质教育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它的提出有两种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原因:一是为了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负面影响,二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和国民素质。

1.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负面影响

中国是一个十分重视教育的国家,在历史传统上,不论是富贵达人,还是庶民百姓,只要有条件就会千方百计让自己的孩子求学。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我国生产力的解放、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人民群众求学的积极性尤为高涨。人民群众总希望自己的孩子中学毕业以后能够升入高等学校,但是高等学校的学额有限。于是在20世纪60年代就出现了追求升学率的现象,而且越演越烈。当时教育界曾经对“单纯追求升学率”的倾向进行过批判。说这一段历史,为的是说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早已有之。

“**”十年我国教育遭受毁灭性的破坏。“**”以后,随着国家对知识、对人才的重视,我国教育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青年求学的热情更加高涨。1977年恢复高考,当年招生27.3万人,但报考的青年达570万人。当然,这是由于积聚了十年未能得到上学机会的青年同时爆发出来了求学热情。但是随后几年,一直存在着升学的激烈竞争。尽管20世纪80年代初高中经过调整毕业生大幅度减少,高等学校招生逐步扩大,但是高中毕业生能够考上高等学校的比例仍然很低。因此造成中小学的激烈竞争,有些学校不顾学生的健康,轻视道德教育,加班加点,应付考试;有的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压题猜题,忘记培养学生成才的教育本质。1981年《中国青年报》第22期发表了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的文章《我呼吁》,呼吁社会各界关注中学生在高考重压下负担过重的问题,批判了当时中学和一部分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做法。他称这种现象有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令人担忧。

1983年12月31日,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日制普通中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的十项规定》(试行草案),指出不能只抓升学,忽视对劳动后备军的培养;只抓考分,忽视德育和体育,忽视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只抓少数,忽视多数;只抓毕业班,忽视非毕业班:只抓高中,忽视初中等现象,要求改正。

1985年5月27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于是素质教育就被提到议事日程。

2.适应时代发展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

素质教育提出的第二个历史背景和重要原由是,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国民素质。20世纪80年代以前,虽然“素质教育”一词未见正式文件,但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国民素质是中央领导和各级教育部门经常关注的问题。1985年5月19日,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条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以后其他许多文件都提到提高民族素质的问题。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我国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提出的质量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

在我国发达地区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后,基础教育如何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的问题就提上议事日程。1990年,江苏省发布了《江苏省教育委员会关于当前小学教育改革的意见(试行)》,提出:“实施以提高素质为核心的教育,关键是转变教育思想,树立国民素质教育的观念。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学校和教师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开展素质教育的研究和讨论,并开展到家庭和社会,唤起为中华民族的未来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公众教育意识,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和良好的改革环境,推进小学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这是首次以政府文件的方式明确提出“素质教育”。1991年江苏省又率先召开了素质教育研讨会。随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都开展了教育现代化的讨论。大家普遍认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民素质的高低关系到民族的盛衰、国家的兴亡。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必须提高全体国民素质。

(二)素质教育的本质和内涵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其内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具有国际视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本目标是:经过几年努力,使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明显改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考试评价制度基本形成,学校教育更加富有生机活力和鲜明特色,社会文化环境、用人制度和教育体系结构更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形成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各行各业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工作格局。

素质教育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前面已经提到,早在1985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确立素质教育为跨世纪的教育战略。2006年素质教育写入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明确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本质和目标。

素质教育包含以下一些内容和要求。

第一,教育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依法保障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发展的基本权利,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改变那种只重视升学有望的学生的做法。

第二,促进学生以德育为核心的全面发展。克服那种只重视智育,甚至于只重视考分,而忽视德育、体育、美育的“应试教育”倾向。

第三,德育为先,能力为重,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四,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使学生有时间思考问题、参加社会实践和从事感兴趣的自主学习活动。

第五,因材施教,给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健康成长。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第六,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三)解放思想,同心合力,努力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已经上升为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和法律规定,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近年来,素质教育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并逐步转化为各地各部门的积极探索和生动实践,创造了很多宝贵经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校的阳光体育和科技艺术活动,以及招生考试制度等环节正在发生积极而深刻的变革。

但是必须看到,推进素质教育虽然在几个方面有所突破和进展,但是目前还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应试教育”的倾向。当前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中小学生课业和心理负担过重的情况;存在重视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的情况;存在只重视考试成绩,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精神、实践能力的情况。

推进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就教育教学体制、考试评价制度、用人制度作系统分析研究;需要政府、学校、家长、公众、媒体共同努力,联合攻关。

第一,要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成才观,明确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内涵。素质教育关系到民族的未来质量,综合国力的提高,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

要树立人人都能成才的观念,相信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什么是人才?只要热爱祖国,有社会责任心,勤奋努力,为社会作出一定贡献的就是人才。当然因为社会分工不同,人的能力不同,人才是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天才是人才中的精英,是极少数人才能达到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同时也要发现有特别天赋的人才,因材施教,特殊培养。

第二,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努力改变薄弱学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要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不设重点班或变相重点班,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

第三,改革升学考试制度,综合评价学生,取消升学中的附加条件。使学生从各种校外补习班和竞赛中解放出来。着力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把时间还给学生,使他们享受教育的幸福。

第四,改革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方法;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同时适当降低程度,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会。有些学者,特别是有些科学家担心这会影响教学质量,影响人才培养。其实只有让所有学生都学懂学会,才能让有余力的学生有时间选学他喜爱的课程,才能真正使杰出人才脱颖而出。如果课程太难太深,不仅会有一部分学生跟不上,而且有某种天赋和特长的学生也因负担过重而扼杀了他的特殊才能。要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当前信息化的条件下,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势的要求。当代学生的特点是自主性强、吸取信息渠道广、思路活跃、思想开阔。教师已经不是唯一的知识载体,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学情境的设计者、解难排忧的帮助者、共同学习的伙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兴趣加勤奋是成功之母。

第五,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教师是关键。要大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师先要把课教好,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学懂学会,这样就可以少留作业,减轻学业负担。另外教师要端正教育观念,提高职业道德,不要只喜欢成绩好的、听话的学生,而是一视同仁,要特别耐心帮助每个需要帮助的学生。要循循善诱,建立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巨大的教育力量,可以减低心理压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第六,建立现代的国民教育体系,构建合理的、可以互相沟通的教育结构;改革“重学历”“唯名校”“轻能力”的用人制度,不拘一格用人才。使学生有多种选择,降低就业压力,“条条道路通罗马”,每条道上都能有发展的机会。

第七,重视家庭教育,家长是儿童第一任教师。家长要解放思想,改变观念,学习教育知识,懂得孩子的心理,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善于和他们沟通,关心孩子的全面发展。

第八,推进素质教育,地方政府有责任,要建立政府在推行素质教育的问责制。要改变政绩观,不以升学率论英雄,不要给学校、教师下升学指标,不以升学率为评价学校和学生的标准。山东省创造了很好的经验,省政府决定从全省范围规范各校教育行为。因为高考是在省域范围内进行的,全省都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老师、家长就不会担心别的地区、别的学校加班加点。但这种制度要坚持,要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责,花大力气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