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信言不美①,美言不信②。善者不辩③,辩者不善④。知者不博⑤,博者不知。圣人不积⑥,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⑦;圣人之道,为而不争⑧。
注释
①信言不美:信言,实话、真理;不美,不悦耳动听。信言不美,信言是老子所谓的“常道”。“常道”淡乎其无味,质朴无华,所以不可能精致,不可能悦耳,自然不可能美。“信言不美”类似于我们今天的一句大俗话叫“话糙理不糙”。
②美言不信:美言,悦耳动听的语言,花言巧语;不信,不真实。美言不信,道是不美的,所以描述道的语言如果美,那它描述的一定不是道,所以它就不能是真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是《道德经》最后一章的第一句,我们可以回想《道德经》第一章的第一句,它是“道可道,非常道”。两句话类似,这就叫“首尾呼应”。
③善者不辩:善者,道德完善的人,善于行道的人;不辩,道很简单,不必辩说、辨别,闷头闷脑去行就是。
④辩者不善:辩者,辨别是非、巧舌如簧的人;不善,不是善于行道的人。老子似乎不主张巧舌如簧地辩论事物的是非对错,因为道是简单的,无是无非无对无错。如果纠缠在道的辩论上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行道了,所以总在道本身上纠缠是非对错的人,不是道中人。
⑤知者不博:知者,知晓道的人;博,闻见广博。真正知晓道的人,不必闻见广博,因为对于求道所需要的知识而言,“多则惑,少则得”。
⑥不积:王弼说,不积就是“任物”,意为按事物的自然发展,不刻意和它发生关系,即使这事物理论上属于你。圣人不积,也可以视为圣人积德不积财,是“损有余而补不足”:与他人分享是积德;独占利益是积财。
⑦天之道,利而不害:按老子辩证法,有利必有害,天之道怎么就能“利而不害”呢?只有一个原因,天道是以“不利”为“利”,“不利”万物就是对万物既不亲也不疏,既不贵也不贱,春夏生万物,秋冬万物熟,天不刻意有利于谁,因为没有“利万物”,所以也就不会产生其作对的力量“害万物”。
⑧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为,是“为无为”之“为”,也即圣人之为。圣人之为是为后、为下、为曲等,这都是无为;俗人之为是为前、为上、为全,这都是有为。圣人的为是不争,俗人的为是争。
译文
真话从来不动听悦耳,悦耳动听的话从来不真实。善行道的人从来不碎嘴,巧舌如簧的人从来不是道中人。知晓道的人不必闻见广博,闻见广博的人很难知晓道。圣人积德不积财,他越是为别人着想就越是富有,越是给予别人则自己拥有越多。天道以“不利”为“利”,所以利万物而不会损害万物;圣人之道以“无为”为“为”,所以不会有争斗。
度阴山曰
战国时期魏国丞相公叔痤从战场凯旋,魏王高兴地赏赐他一百亩地。公叔痤却说:“魏国兵团是由从前吴起训练成型,而能迅速取胜是因为知道战场的详细地形,这是咱们地图专家的功劳,至于咱们的士兵无所畏惧,是因为大王您制定的法律激励了他们。请问,我有什么功劳?”魏王说:“你说得对,对吴起后人和制作地图的人都要赏赐。而你如此深明大义,更要重赏,再给你四十亩土地。”
如此,公叔痤就得到了一百四十亩土地。老子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公叔痤的行为正是对这句话的运用。
尧年老后,想把天下之主的位子让给舜。舜坚决不受,跑进深山老林务农,他的德行居然感动了山林中的动物,百兽每天都在舜门口载歌载舞。尧多次进山拜访舜,希望他能出来主持天下,舜死活不同意。他越是不同意,天下拥戴他的呼声越强烈。尧毫无办法,只能把天下之主让给儿子丹朱。本来,丹朱和舜的才能不相上下,也有很多粉丝。可他没有像舜那样三番五次地谦让,尧刚说要把位子让给他,他就一屁股坐了上去。
结果,大臣们都去舜那里办公,把丹朱一个人晾在那里。后来,丹朱身边连个做饭的人都没有,只好把位子让给舜。舜在天下所有人的欢呼声中继承了尧的全部遗产。
公叔痤和舜的“让”是把自己看得很低,其行为甚至让人感觉他们和功劳、地位“不配”的味道。二人都觉得不应该独占功劳,应该尽量做如老子所说的“为人”“与人”,最终产生了“圣人不积却愈有、愈多”的超级效果。
那么,问题来了。是不是在利益面前,只要谦让、不独占就能如老子所说的“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呢?
答案是否定的。尧在把天下禅让舜之前,还想禅让给一个叫许由的人。许由是当时的贤人,也有很多粉丝。尧找到他,希望他能主持天下。许由大喊大叫说,赶紧走开,你说的这些俗世之言,脏了我的耳朵啊。
这是“谦让”,他如愿以偿,从此,尧再未找过他。
为什么许由“谦让”一次就成功,舜却“屡谦屡败”?因为舜有实力,许由只是名声尚可,实力无法和舜相提并论。公叔痤“谦让”,为什么得到更多?因为他具备为他人着想的资本——军功。如果他没有军功而替吴起等人着想,那他就是个天大的笑话。
老子“圣人不积”的前提是,必须能积累而不积累,一定可以拥有却不拥有。你只有具备能积累的本事而不积累,才能在他人那里形成巨大反差,从而创造老子辩证法逆转的奇迹,最后得到的果实一定是翻番的。公叔痤功勋盖世,在人们心中就应该是独享大功,这是他的实力。但他却把功劳分给别人,这种出人意料的行为,注定会得来更大的回报。
如果你没有能积累的本事而不积累,这只是稀松平常事罢了,它不会在别人那里形成巨大反差,创造逆转奇迹。所以,老子提倡的各种法则中,看似强调“以弱胜强”,其实,他在撒谎。他想告诉你的是,你必须千方百计成为强者,再使用他教给你的各种计谋,一定能实现强者更强的理想。
你也只有在具备有积累的能力时,才有资本为他人着想,这就是给予。《菜根谭》中说:“完名美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全身。”意思是,完美的名节,不应独自拥有,分些给别人,才可以避免祸害。名节如此,利益更应如此。对利益的谦让、分享、替他人着想既是一种爱,又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超绝的智慧,虽然它看起来一点都不像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