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①。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②。

注释

①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尚,同“上”。前半句话大体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知道自己不知道,最好;第二种是,知道而不自以为知道,最好。我们认为是第二种。后半句的“不知知,病也”则是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是缺点。陈景元说:“圣人之票气纯粹而天性高明,内怀真知,而万事自悟,虽能通知而不以知自矜,是德之上也。故曰知不知,上。夫中下之士,受气昏浊而属性刚强,内多机智而凡事夸大,实不知道而强辩饰说以为知之,是德之病也,故曰不知知,病。”其实这句话与“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相似。司马光则从利害角度分析说,知之如不知,则远怨;不知而强知,则招患。

②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一定做到“知不知”,但一定知道“不知知”是毛病、缺点,能正视这点,就是圣人。司马光说:“病人能自知其病,斯不甚病矣。”

译文

知道而不自以为知道,最好;不知道而自以为知道,就是缺点。圣人没有缺点,是因为能正视缺点。正因为他能正视缺点,所以没有缺点。

度阴山曰

如何让人讨厌你?自吹。如何让人喜欢你?自黑。

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审在位三十年,内政外交军事被他搞得一塌糊涂。内政上,被他逼出个最大叛徒巫臣,巫臣后来投靠晋国帮晋国训练楚国背后的吴国,导致楚国不停受吴国攻击,国力渐衰。外交上,熊审和中原各国关系非常僵硬,多次发生不必要的战争,熊审还在战场上被射瞎了一只眼。

总之,熊审的三十年执政,把他老爹熊旅(楚庄王)奠基的霸业全部凿空。但这不能完全怪熊审,因为他不是个昏君和暴君,他一直在不停努力治国,只是运气太差而已。

临死前,熊审把群臣叫到床前说:“不穀(自称,见第三十九章)德才浅薄,没来得及听先王和老师们的教诲,十岁就即位直到现在,实在不配。而且常年丧师辱国,让大家为楚国担心,所以,不穀身后的谥号,就用‘灵’或‘厉’吧,希望大家成全。”

大臣们都哼哈地答应着,等他一死,马上反悔。有大臣哭着说:“灵和厉都是最恶毒的谥号,怎么能给我们大王。大王虽然做了一些错事,可他能反思、解剖自己,这样的人,知道自己的缺点,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不但等于没有缺点,而且是最大的优点。所以,在谥号上,我们要慎重。”

所有大臣都认为,应该用一个美好的字“恭”作为熊审的谥号,于是,熊审就成了楚恭王(恭、共同义,所以熊审又是楚共王)。

老子说,把缺点当成缺点,就是没有缺点。其实不是没有缺点,而是肯承认缺点,正视缺点的人就有了反思自己、解剖自己,敢于承担的美德。这种“谦下”美德符合道,道如大海,海纳百川,最终,一切缺点在谦下的优点面前,就不值一提。

人的认知大致有四种。第一种: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第二种:知道自己知道;第三种:知道自己不知道;第四种:不知道自己知道。

当一个人在“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认知阶段时,他在原本的圈子活得很滋润,但圈子之外的任何事都不懂。这就好像中国在大清王朝时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越是这样,越是不可一世,最后被人揍得鼻青脸肿才幡然醒悟。具有“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认知的人很多,在你身边可能就不胜枚举,他们主要表现就是自以为是,如同井底之蛙一样。

人的认知一旦到了“知道自己知道”的阶段时,人就会集中精力于自己的事,许多成功的奠基,都是在这一认知阶段完成。人越是知道自己知道什么,就越会感觉到自己对整个世界的无能为力,最终会选择只在自己最知道的方面下功夫。虽然还没有打开心境,但这样的人,养家糊口肯定已没有问题。

而人有了自己专注的事情后,会发现自己越来越无知,由此进入“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认知阶段。这一阶段的人,已经相当成熟,拥有了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明白什么是对自己最重要的,更明白从前的那些欲望应该是要忘记的,更懂得人生的真谛就是“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不知道的事情,还有很多不应该知道的事情”,所以,放松就是这一认知最大的成果。

最后,当我们进入“不知道自己知道”的认知境界时,你会发现,自己唯一知道的事就是对自己一无所知。这就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