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①。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②。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③。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④。

注释

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百谷王,百川所归往,王者,往也,吸引他人往来;善下,善居卑下,所以百川都来,最终成大。

②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上民,统治人民;言下之,用言辞表示谦下;先民,领导人民;身后之,把自己放在后面。这和“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一个道理。苏辙说:“圣人非欲上人先人也,盖下之后之,其道不得不上且先耳。”

③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重,负累;害,妨害;推,推举;厌,厌弃。河上公说:“圣人在民上为王,不以尊贵虐下,故民戴仰而不以为重;圣人在民前,不以光明蔽后,民亲之若父母,无有欲害之心也。”吕吉甫说,不重不害,天下人当然拥戴他。

④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吕吉甫说:“夫以其言下之。以其身后之,则不争者也。(大家)乐推而不厌,则天下莫能与之争也。”

译文

江海所以能让百川归往,只因其善居卑下之地,所以能得偿所愿。圣人要统治人民,必须先用言辞表示谦下;要成为人民的榜样和表率,必须把利益放在他们后面。做到这两点,圣人即使居于上位而人民不会感到负累,居于领导位置人民不感到受害。天下人民都乐于推戴而不厌弃圣人。因为他与人不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争。

度阴山曰

会分配,则万事可成。

自1206年统一蒙古草原建立大蒙古国到1227年去世,成吉思汗在短短二十余年中把大蒙古国的疆土扩张了几十倍,其中的秘诀固然无数,但有一个秘诀是重中之重,那就是成吉思汗舍得把东西分给手下的将军、士兵。成吉思汗每次向对手开战前,都会把战胜后奖励原则讲得细致入微,大将军该得多少,中将军该得多少,冲在最前面的士兵得多少,全都写进条例中。

每次胜利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攻陷的城中所有富户财产调查清楚,然后将原居民赶到城外,将城中财物堆积到广场,然后按等级进行分配,即使是孤儿寡母也可分得一份。

而他本人则最后挑选,一般情况下,成吉思汗只拿战利品的五分之一,甚至是十分之一;有时候如果被攻陷的城池一贫如洗,没什么油水,他只象征性地抓几把城中泥土当战利品。

在中国历史上,建立大功勋的人,似乎都有成吉思汗这种奖励下属的技能。影片《投名状》中,那些临时凑起来的清军武装,在进攻太平天国的城池前齐声高喊的一句话竟然是,城破后“抢钱、抢粮、抢女人”。

成吉思汗可能意识到了一个成大事者必知的天理:所有人都喜欢追名逐利,很少能谦让。做领导的,如果和手下争夺名利,那肯定做不长。最好的办法就是摆正心态,告诉自己,拥有功名就是那些属下、臣子的事情;而天子绝对不是获取功名,天子是把功名赏赐给属下、臣子的。天子唯一做的事就是把城池赏赐给属下,让属下自动自发地保卫他们自己的城池;把还在敌人手中的财物赏赐给将士们,让将士们心甘情愿地去攻城夺地。

老子说,圣人不争,所以天下没有人和他争。成吉思汗就是这样的圣人,他从来不和属下争名夺利,所以大家非但不和他争,而且还真心实意地把部分财物送给他,奉他为永远的主人。

春秋时期鲁国宰相公仪休的执政思路就是不与百姓争夺利益,统治者和官员绝不能占小便宜。他很勤俭,经常在家后院种植蔬菜。有百姓就说,堂堂宰相,俸禄优厚,居然自己种菜,如果天下人都效仿他,那我们这些菜农可怎么办!

公仪休马上命人把菜园踏平,到菜市场买菜吃。

他老婆也非常勤俭,常常在家织布。公仪休多次劝她去集市买布,可他妻子不听,依然自力更生。公仪休就把妻子逐出家门,还烧毁了织布机。他对所有家人说:“我作为宰相,自给自足,百官们就会效仿我,所有做官的人家都经营产业,那百姓生产的东西卖给谁呢?卖不出货物,他们岂不是没有了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