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治大国若烹小鲜①。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②。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③。

注释

①治大国若烹小鲜:小鲜,小鱼,烹小鱼,不去肠不去鳞,烹饪时不敢大炒,否则就成了鱼泥。本句意思是,治大国如烹小鱼,别像炒黄豆一样用铲子拼命翻滚,否则鱼就碎了。李霖说:“鱼小则易于溃烂,民弱则易于烦扰。烹小鲜者,待其自熟。治大国者,任其自治。”黄茂材说:“道无大小,治大国烹小鲜同于一道。”

②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莅,临,莅天下即治天下。李霖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所谓圣人不伤民也。唯圣人不伤民,故天地之和应,人鬼各遂,两不相伤也。”苏辙说:“圣人无为,使人各安其自然,外无所求,内无所畏,则物莫能侵。虽鬼无所用神矣。非其鬼之不神,亦有神而不伤人。非神之不伤人,圣人可未尝伤人。故鬼无能为耳,人鬼之所以不相伤者,由上有圣人耳。”

③德交归:德,即得,因为圣人和鬼神都无为,所以百姓得到实惠。

译文

治理大国应该像烹饪小鱼一样。用道治理天下,鬼就无法作怪;并非鬼无法作怪,而是鬼的灵无法伤人;并非鬼的灵无法伤人,而是因为圣人不伤人。鬼灵和圣人都不伤人,所以天下百姓都能得到实惠。

度阴山曰

如果站不上能人的肩膀,那就跟着能人。

西汉帝国丞相萧何去世后,继任者曹参是个传奇人物。他上任的第一天,直到中午才到办公室,和属下说了几句闲话,就跑回后院喝酒去了。

正当大家都认为他要搞上任三把火的行动时,曹参却在家中摆上永不撤掉的酒桌,每天呼朋唤友地喝酒。有官员最后实在看不下去他的懒政,就上门来劝他。谁知曹参一见他们,便热情地把对方按到酒桌上,除了喝酒,什么都不谈。上来打招呼:“咱们好久没见了,快进来喝一杯吧。”说着,就拉着同事入席,并给他们斟酒。

很快,曹参的酒鬼形象就传到皇帝刘盈(汉惠帝)耳中,刘盈对曹参的儿子曹窋说:“你爹现在身居高位,但天天喝酒作乐,不干正事。你回去帮我问问他,他什么时候做点正事啊!”

曹窋回家后就趁着老爹清醒时小心翼翼地问道:“您天天喝酒,一点正事都不干,是怎么回事啊?”

曹参大怒,拎起家中的扫把,就朝曹窋身上打去,怒道:“你一个黄毛小子,国家大事也是你能管的!”

曹窋被揍得浑身伤痕,跑去向刘盈告状。刘盈很恼火,让人找来曹参说:“是我让你儿子问你的,你难道不反思下你的行为吗?”

曹参反问:“皇上,我问您一个问题,您觉得您老爹高祖皇帝(刘邦)跟您相比,谁更英明?”

刘盈回答:“当然是我老爹英明了。”

曹参又问:“臣和萧何相比,谁的才能更高?”

刘盈回答:“萧何略胜一筹。”

曹参于是对他行礼道:“皇上,您的看法完全正确。那么高祖打下江山后,任命萧何总领朝政,这自然有他的道理。而萧何在任时,明确法令,修生养民,如今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萧何制定的法令,似乎没有更改的地方,我们还需要做什么吗?”

曹参说得没错,如果已经有经验证明从前是正确的,那就不必要更改。有时候,循规蹈矩才是最大的创新,而所谓的创新有时却是画蛇添足。

用老子的话说,治大国如同烹饪小鱼,不能频繁翻动它,否则会成为一锅鱼粥。

刘盈和曹参谈话最后,刘盈还是说了句:“你作为宰相,总应该做点什么吧?”

曹参回答:“我做了啊。”

刘盈质问:“你做什么了?”

曹参回答:“什么都没做。”

按照老子“无为”思想,什么都没做,其实什么都做了。中国政治思想史上把曹参只是遵循萧何留下的制度而没有任何改变称为“萧规曹随”,有时候,很多人认为“萧规曹随”有些墨守成规的味道,但这种见识很肤浅。

我们判断一种思想、一个计划是否符合道,应从以下特点来确定:一、自动自发,萧规曹随是不是曹参主动做的,而且内心肯定;二、与客观环境完全适应,有如神助,萧何的政策是否受百姓认可;三、与社会价值观相和谐,保持萧何的政策是否和当时的价值观和谐。

如果这三条答案都是肯定的,那曹参就符合了老子所谓的道。

事实上,“萧规曹随”不仅是曹参的政治思想和管理手法,更是指导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和管理手法。中国是个静态的农业社会,一切发展都缓慢有序,任何变动,其实都是对农业社会的冒险。这就是在古代中国,变法很难成功的原因。而“萧规曹随”恰好符合了中国静态社会的特质:祖先经过实践后的正确道路,绝不轻易改变。

老子的思想欲求和儒家思想欲求殊途同归,都希望创造一个静态社会,一潭死水才好。所以,在这种环境下,萧规曹随是正确的。而如今科技发达,日新月异,萧规曹随是否还有用,这另当别论。

但必须知道的是,无为比有为省力。很多时候,有为是画蛇添足。蛇长了脚,看上去是创新,其实多此一举。你在人生中遇到的百分之九十的事情,都属于画蛇添足。

萧规曹随,绝不仅是一种政治思想和管理手法,更应该是一种人生境界。在精神上保持简单,遵循之前的人的状态规律,这就是修行如烹小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