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①。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②。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③。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④。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⑤。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注释

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厚,醇厚;赤子,新生婴儿没有眉毛头发,其颜色为赤,所以称为赤子。刘骥说:“圣人抱道怀德深厚,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故比于赤子。”苏辙说:“老子之言道德,每以婴儿况之者,皆言其体而已,未及其用也。今夫婴儿泊然无欲,其体之者至矣,然而物来而不知应,故未可以言用也。”

②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据,猛兽用爪抓物;鸟类用爪取物为攫;搏,捕捉。王安石说:“赤子之心,非有害物也,无害物,则物亦莫能害。”刘骥说:“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其天守全,其神无隙,物无自入焉。如庄子所谓:‘醉者之坠车,虽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以其死生惊惧不入于胸中,彼全于酒者。’犹若是,而况全于天者乎。

③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脧作,精之至也:握固,婴儿无心握拳却握得很牢固;牝牡之合,男女**;朘作,****。苏辙说:“无执而自握,无欲而自作,是以知其精有余而非心也。”司马光说:“皆在其自然。”

④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嗄,嘶哑;和,和谐,阴阳调和。陈景元说:“故真人之息以踵,其嗌不哇,和气全也。”苏辙说:“心动则气伤,气伤则号而嘎。终日号而不嗄,是以知其心不动而气和也。”由此可知,所谓“和”,似乎是心不在焉。

⑤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益生,纵欲贪生,违背自然;祥,这里的祥指恶事、灾殃。心指使气则是强大,气指使心则是逞强。

译文

含“德”淳厚的人,好比婴儿(无知无欲,没有伤害心),(所以)毒虫遇见不蜇他,猛兽碰到不伤害他,恶鸟看见不搏击他。他的筋骨软弱柔嫩,无心握拳却握得异常牢固,他虽不懂男女之事,但他依然精气充沛。他即使终日啼哭声音却不嘶哑,因为他拥有和气。与天地和气相通叫“常”,知道常的叫“明”,纵欲贪生就会遭殃,心指使气叫强大。事物过于壮盛注定走向衰老,这是不合“道”的法则,不遵守常道就会加速消亡。

度阴山曰

你只能做自己,因为别人已经有人做了。

春秋时期有个叫西施的南方姑娘,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色,美得无处藏。然而老天是公平的,给了她极致之美,却让她身体状况很差。她有心口痛的毛病,每次心口疼时,她都被疼得捂住胸口,皱紧眉头,那种悲苦的样子,实在让人怜。

西施正常时就很美,而犯病后其皱眉捂胸口的模样更是美丽至极。与她同村的一个叫东施的姑娘一直嫉妒西施的美貌,但当时整容技术落后,相貌丑陋的她无法拥有一张西施脸。可自从看到西施犯病的模样后,心花怒放。因为捂胸口、皱眉这样的动作,是人人都能学来的。

于是,她常常效仿西施犯病的模样,捂着胸口、皱着眉头在村里走来走去,希望能得到群众的赞赏。可她得来的却是嘲笑,还被人讥讽为“东施效颦”。

按故事中有道理的思路,东施效颦敬告我们不盲目模仿跟随别人的行为,因为它违背自然之道。

谈到效仿他人,还有个寓言更让人忍俊不禁,这就是邯郸学步的故事。说的是有个人到赵国邯郸去,学习赵国人走路,结果学来学去,非但没有学会赵国人走路,自己的走路方式也忘记了,只能连滚带爬地回了家。

其实,东施和学赵人走路的人,在这个世界上不胜枚举,人最悲哀的就是,从来不想自然而然地做自己,只想着去效仿别人,做别人。我们必须对这种人发出敬告:做你自己吧,因为别人,已经有人做了。

我们都注意到,无论是东施还是学赵人走路的人,结果都不怎样。倘若他们只是做自己,那结果不一定大好,但绝对要比效仿别人好些。

为什么效仿别人会得不偿失,而做自己虽未必取得高额利润,却不会失去什么呢?答案就在老子这里。老子说,含“德”淳厚的人像婴儿,筋骨软弱柔嫩,无心握拳却握得异常牢固,虽不懂男女**之事,但**却常常勃然举起,因为他精气充沛。即使终日啼哭,他的声音却不嘶哑,因为他拥有和气。

老子这段话是想告诉我们,小孩的握拳、身体表现、啼哭而声音不嘶哑,全因为他的这些行为都出于自然,而不是刻意为之。

老子所谓的“自然”,是指事物顺应自身内在本质时的状态。这种状态的形成对于当事人而言,是非自主意识的。比如小孩握拳,并非他自主在握,小孩啼哭,也并非他自主在哭。事物处于自然状态时,几乎完全丧失了自主意识,在《道德经》中,这种状态被称为恍惚。

而当我们效仿他人时,就是在学小孩非自主意识地握拳、啼哭。由于这些行为是有个人意识的,所以它不是自然的,它不是在顺应自身本质,而是在后天人为地刻意模仿。

东施效颦是非自然状态,邯郸学步的人也属于非自然状态,他们并没有顺应自身本质反而在抗拒自身本质,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奇差无比。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感觉,同样一段家常话,和朋友讲时就很放松,而对着摄像机就很紧张。前者是自然,后者是不自然。你被人盯着吃饭和你一个人吃饭,根本不是同一个你。这就是自然和不自然的区别。

人生的意义是做自己,人生最大的意义则是做真实的自己。人生的无聊是戴面具不做自己,人生最大的无聊是把面具焊在脸上永远不做自己。

老子还说,与天地和气相通叫“常”,知道常的叫“明”。与天地和气相通,天地在我们每个人心中,与天地和气相通,只是与自己的内心和解,遵循内心,顺应内心,按照内心去呈现自己,这就是最本质的自己。

老子最后说,事物过于壮盛注定走向衰老,这是他辩证法的老生常谈。不过在本章,它应该还有一种含义。即:事物壮盛,是因为你的行为超过了你的心,当你的行为没有顺乎你心时,你就处于非自然状态,非自然状态,一定衰老。

大多数人小时永远都顺乎自身本质,所以小孩子是特别自然的。长大后,忽然被辩证法中的美丑、高低诅咒,就有了效仿他人的不自然行为,痛苦也由此产生,衰老也接踵而至。如果能永远使自己处于自然状态,那你就能青春永驻,笑口常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