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①。其出弥远,其知弥少②。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注释

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牖,窗户。陆佃说:“万物皆备于我,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黄茂材说:“天地万物,其道一也。”林东说得最好:“抚我则后,虐我则仇,天下之心何难知之有;所福者善,所祸者**,天之道何难见之有。此其不出户,亦可知;不窥牖,亦可见。”

②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刘骥说:“离静而动,故其知弥少。”卢育三说,道是超形象、超感觉的,要把握道就必须超出形象、超出感觉,所以自我冥想,静止不动,最好。

译文

(只要得道)不出房门,就能知道人间的运行方式,不必看窗外,就能知道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活动范围越广大,对道的认识就越少。所以圣人不同外物接触便可知道一切,不用耳目便可明白一切,虽然他无为,但却无不为、无不成。

度阴山曰

有个年轻人问老道士:明天太阳一定会升起吗?老道士回答:是的。年轻人兴奋起来,好像是抓到了什么把柄,问:你有什么依据呢?

老道士回答,因为太阳落下去肯定要返回来啊。年轻人说,你这是凭经验判断,并没有总结为规律,所以会出意外。老道士想了想,反问他,几千年来,你听过或是在史书中看过太阳哪天没有升起来吗?年轻人回答,实在没有。

“那么,”老道士告诉年轻人,“这就是规律。”

据说当年乾隆下江南,在江苏镇江金山寺和一老禅师闲聊,看到江面船只往来如梭,就问老禅师,您在寺中修行多久了?老禅师回答:五十年了。乾隆又问:既然你已修行这么久,你每天都看着船只往来,一共看了多少船只?

这问题只有智障问得出来,当然,也只有高人能回答上来。老禅师想了想回答:只有两只。乾隆很疑惑,老禅师解释说:人生只有两船,一只为名,一只为利。

有部香港武侠影片巧妙地使用了这个桥段:小和尚问老和尚:“为什么世间那么多人?”老和尚说:“只有两个人,一个为名,一个为利。”不久后,有强盗来攻击寺院,老和尚让小和尚侦察有多少强盗。小和尚回来报告说,有两个人。老和尚高兴地说:“太好了,我一人正好可以打两个。”结果跑出来一看,有几百个。小和尚解释说:“不是您说的嘛,世间人只有两个,一个为名,一个为利。”

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大体不错,因为天道在老子这里是循环往复的(反者道之动),所有离开的终究会回来,只是有的归来仍是从前模样,而有的则换了副模样。所以,要知道天道如何,很简单,只要知道它周而复始就可以了。至于知道人间道理,更是简单。人间自然由人组成,汹涌人潮,看似数不胜数,其实只是两种人,为名和为利。

懂得这个道理,自然就知道如何应对大千世界了。老子的办法是(圣人)不行、不见、不为。如果你知道有些事物终究会失去,自然不必强求;如果你知道所有事物都会以某种方式返回,自然没必要为失去的事物悲痛;如果你知道所有人都在为名利而斗争,都在为身外之物而求索,那你当然没必要对人性报以满满期望而导致后来的失望,一切都看淡,这就是老子所谓的“不行、不见、不为”。也正因此,所以才能“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至于“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并非悖论,人类获取知识和思想的途径有四:第一,感知;第二,记忆;第三,理智;第四,反省。感知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感知的知识,比如我用嘴巴品尝了辣椒,发现它是辣的,于是辣椒是辣的就是我们通过感知而得到的知识。所谓记忆就是我们不会如狗熊掰玉米,学了这个忘记那个,我们将一些事情记下来,这就是知识。所谓理智是我们通过头脑进行推理、归纳、概括等抽象思维方式而得到的知识。所谓反省,是通过对做过的事情进行复盘,找到自己的不足。

感知、记忆、理智能获取知识,只有反省能获取思想。因为思想就是天理,心外无理,必须在心中反省才能得到天理,另外,反省让你进化,你如果总是把问题推到心外的事物上,那就是一遇问题就找替罪羊,如此你认为问题解决了,可下次还是会受伤,因为你根本没有找到问题所在,真正的问题在你身上。如果你总是把问题推给心外的事物上,那你等于拒绝了思考,堵塞了进化的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