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善行无辙迹①,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②。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③。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注释

①善行无辙迹:卢育三说,有行则有辙迹,无行则无辙迹,所以善行即以不行为行,故无辙迹。后面三个例子,皆按此说。这几个例子都说明了一点,无为而无不为(什么都没做,等于什么都做了),没有行是最好的行,没有锁门则是最好的锁门,没有打结则是最好的结……

②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救,拯救,圣贤救世济民的行为。常善救人就是“善救人无弃人”,善于拯救苍生的行为就是主动去救,这和善行无辙迹一样,都是无为。善救人的人不会去特意救某些人,而是让人自救。所以世界上就没有弃人,救物弃物同样如此解。

③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资,学生。老子对善人和不善人都平等对待,并不嫌弃,二者都有长处。最重要的是,善人会主动学习不善人的长处,而不善人不会主动去学习善人的长处。

译文

善行路的人不留痕迹,善讲话的人没有语言上的漏洞,善于计算的人根本不用筹码,善锁门的人不用门闩,善打结的人不打结,他人则无法解。因此圣人常善于救人,所以没有废弃的人;常能救物,所以没有废弃的物。这叫顺应自然之理。所以,善救人的人是不善救人的人的老师,后者则是前者的学生。如果后者不尊重前者,又不以其为榜样,虽然自以为聪明,却是大糊涂。这是深远微妙的道理。

度阴山曰

有人问,让歹徒无法破门而入的方法是什么?充满老子味道的答案是:把门卸掉,让他没办法破门,这样他就无法进入。

恐怕没有人不知道“嗟来之食”的典故,故事说齐国某年发生饥荒,许多百姓被活活饿死。有个叫黔敖的富人,为博取名声,在路旁摆了些食物,准备施舍给饥民。一个已快要饿死的人摇晃走过,黔敖看到后,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汤,吆喝道:“嗟!免费的食物!来吃!”

他以为对方会来狼吞虎咽,结果那人轻蔑地瞪着他说:“我就是因为不吃‘嗟来之食’才饿成这样的。”

黔敖觉得有些过分,连忙向对方道歉,结果对方不接受,最后活活饿死。黔敖本想做好事,但过于张扬,居高临下,反而让好事变成坏事。

《论语》中,子张问善之道。孔子说:“不践迹。”意思是,做一件好事不必让人看出来是善行。为善要不求人知,如果为善而好名,希望成为别人崇敬的榜样,这就有问题了。

《菜根谭》在谈到为善时说:“为善而欲自高胜人,施恩而欲要名结好,此皆是善念中戈矛,最易夹带,最难拔除者也。须是涤尽渣滓,斩绝萌芽,才见本来真体。”大意是,行善举却想着要与别人攀比;帮助人却想着借此传播名声,这是藏在善念中的刀,最容易带上,却最难除去。一定要把这种想法除去,才能见到善行本来的意义。

孔子的“不践迹”和《菜根谭》的“为善不攀比”正是老子的“善行无辙迹”。所谓“善行无辙迹”是“真正的善行是不露痕迹的”。它应该达到三条标准。第一,善行不能是居高临下的施舍;第二,善行不能刻意做给别人看;第三,行善时不图回报,不计得失;第四,你的善行不可让受助者有负担,要有换位思考的体贴。

朱熹说:“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战国策》说:“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意思是,别人有恩德于我,是不可忘记的;我有恩德于别人,是不可不忘记。这就是善行无辙迹。

总之,按照老子思想,善行必须自然而然,它从善意开始到善行结束,无论是行善者还是受助者,都轻松自如,没有任何心理祈求和压力。

什么才是最好的善良?某大学的贫困生很多,如何帮助他们呢?学校领导们想出个好办法,他们用大数据把每月在食堂吃饭超过60次,饭费不超过420元的学生列为贫困生,悄悄把扶贫款汇入这些学生的饭卡。这就是最好的善良,它不是表演,而是温暖。

东汉帝国皇帝刘庄(汉明帝)问兄弟刘苍:“你平时在家里做什么事情最快乐?”刘苍回答:“为善最乐!”刘庄很疑惑地再问,我曾派人去你封地巡视,并没有听到你为善的事情啊?刘苍笑道,这正是我最乐的地方,为善不求人知是为善最乐处。

刘苍这句话很有老子辩证法的味道:做好事不是为了让人知道,才是真正的做好事。最快乐的为善是没有人知道你为善。

老子说,善行路的人不留车马痕迹,善于讲话的人没有语言上的漏洞,善于计算的人根本不用筹码,善于锁门的人不用门闩,善于打结的人不用绳索,他人却无法解。

古语云,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任何人只要做了事情,就一定留下痕迹。老子的本意是,善行走的人,并非一日千里不留脚印,而是不必走;善于算账的人,不是把算盘打得噼里啪啦作响,最后得出精准的数字,而是不会产生账单;善于解开死结的人,不是轻而易举把死结解开,而是根本不会让死结出现。

善于治理百姓的人,不是为百姓解决全部问题,而是让百姓自己去解决问题。一旦百姓发现问题只能靠自己解决后,他们就会尽可能地不制造问题。如此,管理者轻省了,百姓也因为没有他人管束而高兴,这叫皆大欢喜。

所以,本章的原意还是无为。无为的两种境界:第一,什么都没做,但什么都做了;第二,什么都做了,但让人感觉什么都没做。

善行的人,要么避免行走,要么走起来踏雪无痕,润物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