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①,万物并作,吾以观复②。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③。归根曰静,是谓复命④。复命曰常⑤,知常曰明⑥。不知常,妄作,凶⑦。知常容⑧,容乃公⑨,公乃王⑩,王乃天(11),天乃道(12),道乃久(13),没身不殆(14)。

注释

①致虚极,守静笃:虚,大而空,不带成见;静,宁静,安静。人虚才能接纳更多的实在,人静才能应付更多的变动。大多数人的心境因私欲和外界干扰而不虚空宁静,所以必须做虚空到极点、固守内心宁静到纯一的功夫,以此恢复内心的清明。致虚守静,皆是无为。憨山德清说,认为外物本来没有,谓之“虚”;认为心体本来不动,谓之“静”,世人不知外物本来没有,而自认为实有,所以逐物牵心,其心纷扰妄动。只要认定外物为假象(虚),那心就不会动,于是,致虚极,守静笃。

②复:返也,初也。按老子“物极必反”论,返回的任何物都会归于静,观静止的事物当然要比观动态的事物要真切。复,就是万物由无而有,又由有而无,返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动作和过程。严遵说:“天地反复,故能久长。”人反复醒了睡,故能聪明。草木枯了又绿,故能茂盛。一切事物的蓬勃长久,都以“复”为原动力。

③各复归其根:根,根本,本原,道,意为回到它的本原。

④归根曰静,是谓复命:万物生于道,老死又回归于道,物是动的,道是静的,所以复命就是回归于根(道),就被称为静。

⑤复命曰常:万物生于道,回归于道,生死无常,而道就在其中恒常不变,这就是常。

⑥知常曰明:知,是悟的意思,能悟到万物复返是永恒之道,就能脑子光明。

⑦不知常,妄作,凶:赵佶说:“圣人知道之常,故作则契理,每与吉会。不知常者,随物转徙,触涂自患,故妄见美恶,以与道违,妄生是非,以与道异,且不足以固其命,故凶。《易》曰:复则不妄,迷而不知复,此妄也已。”

⑧知常容:容,包容。赵佶说:“知常,则不藏是非美恶。故无所不容。”

⑨容乃公:黄茂材曰:“容有容宇宙之量,则无己无人无物,皆冥于一。”苏辙说:“无所不容,则彼我之情尽,而尚谁私乎?”

⑩公乃王:陈景元说:“包容动植,于己无私,则襟怀**然而至公矣;至公无私,则德用周普,天下无不归往者矣。”

(11)王乃天:王安石说:“王者,人道之极也。人道极,则至于天道矣。”

(12)天乃道:王安石说:“天与道合而为一。”

(13)道乃久:刘泾说:“所谓自古固存。”

(14)没身不殆:终身没有危险。

译文

让心灵达到极限虚无,让内心清净到无限高度,看竞相生长的万物,观察它们循环往复。万物五花八门,但都要回归它们的本原。回到本原叫作静,即是说,静就是天道。万物从生到死,循环不已,只有主持着循环的道是恒常的,知道这个道理就是聪明。不知道这个道理,而轻举妄动,那就会面临凶险。知道常道的人,能包容一切,包容一切才能对世界坦**公平,对世界坦**公平才能全面周到,全面周到才能与天合德,与天合德才能符合自然法则,符合自然法则才能长久,终身没有危险。

度阴山曰

如何用一句话文艺地表达老子的复返之道,答案是:冬天走了,春天还会远吗?

嬴政(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自认功德圆满,所以开始追求长生不老术。一方面,他命令炼丹士研究仙丹;另一方面,他派徐福等人远赴东方海岛,希望能找到长生不老药,或者是这方面的科研成果。

然而嬴政最终没有如愿,遗憾地离开了人间。两百多年后,汉武帝刘彻在功成名就后,也效仿嬴政,开始投资生命科学。

但和嬴政一样,刘彻也没有得到不死之术。在刘彻之后,中国历史上无数的皇帝前赴后继,只要生命足够长,一定对长生不老狂热。“天可汗”李世民就死于仙丹中毒,成吉思汗曾向老道丘处机咨询长生之道,明代嘉靖帝朱厚熜三十年修道,希冀长生不死。但是,没有任何人成功。

因为他们都违反了老子所说的“复命曰常”的“常”道,这个“常道”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是,所有事物最终都会返回它开始的地方,人的生命也包含在内,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贵,无论你是权倾宇宙还是草民一个,无论你是貌美如花还是奇丑无比,无论你是万人瞩目还是默默无闻,只要你的生命开始了,就注定要返回生命开始的地方。也就是说,只要有了你,你一定会死。至少到现在,没人可以打破这个“有生就有死”的“复命”的道。所以,中国人对这个生死的圆圈总是心平气和地说:“生又何欢,死又何悲?”因为只要你懂得“复命”之道,你就懂得悲欢是相对的,生的那一刻就知道会死,这才是可悲;而死的那一刻知道以另外的方式再生,这才是可欢。

第二部分内容是,“复命”是万事万物的必经之路,“复命”不会只在你身上,它在所有事物身上。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理解:你不可能永远十八岁,但永远有人十八岁。这话听上去是不是令人绝望?不过按老子辩证法,绝望中必有希望。这希望就是,当你十八岁时,一定有人已经八十岁,十八岁的你之于八十岁的他人就是幸福,就是希望。

当我们懂得了“复命曰常”的道理后,就会如老子所说的那样“能包容一切,包容一切后才能对世界坦**公正,对世界坦**公正后才能全面周到,全面周到后才能与天合德,与天合德后才能符合自然法则,符合自然法则后才能长久,终身没有危险”。

如果不明白“复命”这个常道,那就对人生过于执着。对人生过于执着就会增强得失心,眼中只有得失就不会有是非,不会有是非就会不择手段,不择手段就会遭受危险,遭受危险很可能提前丧失性命。所以,承认人必死(复命)反而能长命,总和死亡抗争却提前送命,这就是老子辩证法的奇异之处。

什么样的人才真正懂得“复命曰常”这样宇宙级别的道理呢?老子的答案是:致虚极、守静笃的人。为什么嬴政、刘彻、李世民这些人无法理性看待人有生死这样的复命之道?因为他们不虚不静,或者是没有虚到极致,没有静到极限。

致虚极,是要让心空虚,不带成见,没有对比地接纳一切。人要长生,无非是看到自己越来越老,可还有层出不穷的年轻人,两相对比,自然希望长生。同时,希望长生的人还和从前的自己对比,这种对比更让人伤感。人应该接纳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

守静笃,是要让人内心安静,人心不静,是因为私欲的活动和外界的扰动。归根结底,有欲则动,无欲则静。没有私欲,心自然安静。心安静后就会无欲无求,没有欲求后自然顺其自然,顺其自然后即见复命常道了。

不是因为我们致虚守静后才能看到复命的常道,而是我们一边致虚守静一边看到复命的常道,二者并驾齐驱。

“复命曰常”还有一种鸡汤解释法,用《许愿树》作者约翰·肖尔斯的话说就是:所有失去的,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

有这样一则寓言,说是有个国王在狩猎时断了一根小指。他疼得龇牙咧嘴,可宰相却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国王大怒,把宰相关押。后来他到深山老林微服私访,结果遇到土著,土著把他捉了准备献祭。忽然发现他少了根指头,这种残次品不能献给上天,于是他逃脱升天。

因为捡了条命,他回来后释放宰相,问他:“你说得没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可你被我扔进监狱关押这么久,也是最好的安排?”

宰相回答:“是的,如果我不在监狱,那么这次肯定会陪您去,我可不是残次品啊,土著一定把我献祭。”

老子说,五花八门的万物出发,转一圈后,注定回归它们的本原。这个本原既是出发的起点,也是能量的守恒。所谓能量守恒,就是约翰·肖尔斯的那句话:所有失去的,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失去的和归来相加后等于零。

比如你失去青春,可能收获了爱情;失去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依靠,却收获了坚强;失去了热闹的开心,却收获了独处的思考。也有可能是失去了工作,却收获了时间;失去了奋斗的快感,却收获了“休闲”的从容。

人生如同一个圆,你出发时,一无所有,最终必回到原点而一无所有。你转的圈,就是人生。转的时候,会有失去、挫折、痛苦。不过,失去、挫折、痛苦终究会以另一种方式转回来,回报你。

可无论你失去得多么惨烈,得到得多么壮观,最终,你都要接受你走时和来时一样的一无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