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a,阴山下b,天似穹庐c,笼盖四野d。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e。
(收入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年级上册)
注释
a敕勒川:敕勒族游牧的草原,在今山西、内蒙古一带。敕勒,北方一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又称高车。b阴山: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c穹庐:蒙古包,用毡布做的帐篷。d四野:草原的周围。e见:同“现”,露出。
解析
敕勒族生活的大草原啊,就在阴山的脚下。敕勒川的天空啊,就像巨大的蒙古包,笼罩着草原的四周。碧蓝的天空啊,无边的草原,北风吹过,牧草低伏的地方,到处是肥壮的牛羊。
这首诗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全诗仅仅二十多个字,就展现出了北方草原壮丽的风光和古代牧民生活的场景,语言质朴,境界开阔,具有鲜明的游牧民族色彩。
开头两句交代了敕勒川位于阴山脚下,高山和草原构成了一幅壮阔雄伟的画面。接下来两句写天空就像圆顶的蒙古包一样,盖住了整个大草原,用比喻的手法展现了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天苍苍,野茫茫”,又是写天空和四野,涵盖上下四方,场景广阔。到这里,诗歌一直在从宏观着眼,画面有些空洞。所以,最后一句写北风吹过,牧草低伏,有牛羊闪现出来。画面由静态转为动态,被注入了生机。“吹”“低”“见”三个动词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整个草原的生机勃勃。
语文小课堂
蒙古包是一种非常有名的建筑形式,最早由亚细亚游牧民族发明使用。后来,许多游牧民族都或长或短地使用过蒙古包或类似的住屋。蒙古包用特制的木架做支撑,用两到三层羊毛毡围裹而成。圆形尖顶上开有天窗,上面盖着四方形的羊毛毡,可通风、采光。蒙古包整体上既便于搭建,又便于拆卸移动。
赤 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a,自将磨洗认前朝b。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c。
注释
a折戟:折断的兵器。戟,古代兵器。销:锈蚀,毁坏。b将:拿起。磨洗:磨光洗净。c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邺城(今河北临漳西)所筑的高台。二乔:大乔和小乔两位美女,大乔嫁给了孙策,小乔嫁给了周瑜。
解析
诗人由前朝的“折戟”联想到了当年的赤壁之战,进而加以议论,抒发对历史的感叹。
前两句写实叙事,写诗人在赤壁的沉沙中发现了折断的兵器——戟。它还没有完全被铁锈损坏,诗人将它磨光洗净后,经过仔细辨认,发现这是前朝赤壁之战留下来的,为下文抒情和议论做铺垫。
后两句诗人的笔触到了赤壁之战那个时代,他评价当时的战略形势,认为要不是有东风助阵周瑜,只怕战争结果就变成曹操打败东吴、俘虏大乔和小乔了。
这首怀古咏史诗融合了叙事、抒情、说理,以小见大,层层深入,充满了层次感和纵深感。
作者小传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曾任湖州刺史、中书舍人等,晚年曾居樊川别业,世称杜樊川。他的诗作多抒写理想抱负,关心国计民生,慨叹壮志难酬,在晚唐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与李商隐齐名,合称“小李杜”。
语文小课堂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战役的结果是孙刘联军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取了荆州的一部分。赤壁之战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对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势产生了很大影响。
江上渔者a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b。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收入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六年级下册)
注释
a渔者:打鱼的人。b但:单单,只是。
解析
江岸上熙熙攘攘,热闹非凡,来来往往的都是想品尝鲈鱼鲜美滋味的人。但是,请你看看那些像树叶一样漂浮在江面的小船,那些打鱼的人正面临被风浪吞没的危险。
在这首五言绝句中,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点出,当人们饮酒品鱼、欣赏美景的时候,打鱼的人却在与风浪搏命,出生入死。诗人关心民间疾苦,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前两句写江岸上的热闹景象,来来往往的都是一些饮酒作乐的人,他们是来品尝鲜美的鲈鱼的。后两句通过一个“看”字,把视线聚焦到了打鱼人身上。“一叶舟”形容船很小,在风浪中起伏就显得更加危险。
全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言浅意深,通过写渔民的艰辛,劝导人们关心民间疾苦。
作者小传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语文小课堂
范仲淹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母亲改嫁后,他和母亲跟着继父搬了家。由于家境贫寒,范仲淹读书时常以两升小米煮粥,待粥凝固后以刀切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就一些咸菜、醋汁、少许盐充饥。这便是“断齑划粥”的故事。长大成人后,范仲淹又到应天书院读书。冬天感到疲倦犯困时,他就用冷水洗脸,饿的时候就喝点稀粥。范仲淹从来不叫苦,经过刻苦学习,他在二十六岁那年考中了进士。
卜算子
[宋]严蕊
不是爱风尘a,似被前缘误b。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c。
去也终须去d,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e。
注释
a风尘:沦落风尘。b前缘:前世的因缘。c东君:神话中掌管春天的神,这里指管歌妓的地方官吏。d终须:终究。e奴:古代女子的自称。
解析
严蕊作为歌女,因为与一个叫唐仲友的官员交好,被连累进了监牢。被审问时,她写了这首词来为自己辩解。
上阕是词人的辩白,交代自己并不是生来就喜欢做歌女,大概是因为命运的安排。一个“似”字,体现出词人自己也不能确定,只能这样来解释自己的遭遇,其中包含了她自怨自艾、自伤自怜的复杂情绪。“东君主”是春神,掌控着花的命运,她用花来自喻,表明自己的命运被别人操控,身不由己。
下阕表达了词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未来的设想。她期望能够从牢中出去,过上自由的生活,到时候别人就不必来过问她的去处了,词句中透露出一股洒脱和淡然的情绪。
词人在官司缠身的情况下,表现得不卑不亢,用明快、犀利的语言为自己辩白,一个外柔内刚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
作者小传
严蕊,生卒年不详,字幼芳,女词人,容貌和才艺都很出众,擅琴棋书画和歌舞。
语文小课堂
东君是传说中的太阳神和春神,屈原所作的祭祀辞《九歌·东君》,祭祀的就是太阳神。农历三月十九日被认为是太阳神的生日。早在炎帝时期,就有了拜祭太阳神的典礼,民间也通过祭祀活动来感谢太阳神四季阳光普照的恩泽。
蝉
[唐]虞世南
(收入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五年级上册)
注释
解析
蝉饮着清露,清脆的叫声从梧桐树叶间传出。身居高处自然会让声名远远传开,不用借助秋风这些外物。
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清高自傲,就像两袖清风、遗世独立的君子,所以用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人,也借此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这首诗也不例外。
整首诗从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入手,看似在写蝉,实则句句都在暗示诗人自己品行高洁,表面咏物,实际上以物自喻。
作者小传
虞世南(558年—638年),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慈溪)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擅长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列为“初唐四大家”。
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解析
当年经常在岐王的府里遇见你,也曾多次在崔九家听到你的演唱。现在,江南风景正好,在这落花的季节,没想到又见到先生了。
李龟年是唐朝开元年间有名的乐工,经常出入王公贵族的宅子进行表演,很受欢迎。多年后,李龟年流落到江南,诗人跟他重逢,就写了这首诗送给他。
前两句追忆往昔,交代诗人和李龟年过去经常在文人聚会时遇到。“岐王宅里”和“崔九堂前”都是当时的名流常常聚集的地方,这里间接点出开元盛世的美好和繁荣。
后两句抚今怀昔,发出感慨。多年后在他乡重逢,繁华不再,两人沧桑流离,不由得感叹物是人非。“落花”寓意甚多,既有个人身世之悲,也有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感叹。“好风景”与“落花时节”对照,让悲情翻倍。
全诗没有一个“哀”字,却字字透露出凄凉之情,读来让人黯然神伤。
语文小课堂
李龟(jūn)年是唐朝著名的音乐家,不仅唱歌好,而且擅长吹筚篥、演奏羯鼓,还能作曲。唐玄宗非常喜爱他,当时的王公贵族也经常请他去演唱。他被尊称为“唐代乐圣”。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带领大臣逃到四川成都,而李龟年漂泊到江南,一直期盼能够再见到皇帝。有一天,他演唱起王维写的两首诗,唱完后就晕倒了,四天后才醒过来。最后,李龟年郁郁而终。
竹 石a
[清]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b。千磨万击还坚劲c,任尔东西南北风d。
(收入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六年级下册)
注释
a竹石:竹子扎根在石缝中。b立根:扎根,生根。破岩:有裂缝的岩石。c磨:磨炼。击:击打。坚劲:坚强有力。d任:任凭。尔:你。
解析
这既是一首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赞美了竹子顽强生长、坚定执着的精神品质。开头两句中,“咬定”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体现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后两句进一步写扎根在岩石裂缝中的竹子具有坚忍的品格,即使历经磨难,也依然英俊挺拔,毫不畏惧。
这首诗语言简易明快,坚定有力,表面上是赞美长在石缝中的竹子,实际上是赞美具有竹子品格的人,托物言志,表明诗人坚强不屈、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决心。
作者小传
郑板桥(1693年—1765年),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都是当世顶尖,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的成就最高。
语文小课堂
传说郑板桥曾经到山东莱州的云峰山上去观摩郑文公碑,天色晚了,他就借宿在山下一个老人家里。老人给自己起的号是“糊涂老人”,言谈举止很高雅,郑板桥觉得他很不平凡。老人拿出一个精美的大砚台请郑板桥题字,郑板桥就写下了“难得糊涂”四个字,盖上了自己“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印章。砚台还有空余,郑板桥就请老人写一段话。老人写完,也盖上了自己的印章,印章上写的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郑板桥看出老人是一个退隐的官员,很敬佩他。后来,“难得糊涂”这几个字成了郑板桥的座右铭。